【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的關系。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得以產生的物質前提,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改造是通過勞動實現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四個選項全部正確。
31.【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所包含的內容的掌握和確認。人類社會也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不是指它的實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其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B項),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客觀的物質性的”(C項),“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D項),考生做此題,容易誤選A項。
32.【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恩格斯的這段話表明時間和空間是客觀的,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選項B是唯心主義的命題,是錯誤的。選項C是正確的表述,但與本題的題干無關,不是題干所強調的含義,所以不選。
33.【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理解掌握。題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詩句,從哲學意義上分析該詩句體現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上句“風定花猶落”就是“靜中有動”,下句“鳥鳴山更幽”是指“動中有靜”,兩句合起來正是體現了動靜相映成趣,即“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本題接近2007年第1題。但這道試題是典型的考查運動與靜止關系的試題,在2007年以前的試題集里面也多次采用。
34.【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的,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是統一的,時間空間是客觀存在的。至于選項A、D是康德的唯心主義的觀點,不選。
3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除人以外,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無意識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不能歸結為一般的物質性,因為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出現了一般物質相互作用所沒有的嶄新的關系,即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被動者之間的關系。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這個問題的表述。
36.【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意識的理解。人腦自身不會產生意識,所以選項A、D都是錯誤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的是選項B、C。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觀念的東西能夠反映物質的東西。
37.【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的考查目的是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內容上是同構的,二者具有同一的運動規律,并且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斷定四個選項全部正確。
38.【答案】ABC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通過人的意識與人工智能的關系,確認人類意識的本質特征。由于電腦的產生,人的部分腦力活動被機器——電腦來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腦和電腦的關系。但是無論電腦怎樣“過人”,它究竟不是人腦,不能完全代替人腦活動,與人腦有著本質區別。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都反映了人類意識與人工智能的區別關系。該題需要考生根據基本知識點,注意閱讀思考選項,難度不大。
3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環節的記憶和理解。實踐環節包括: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實踐主體依據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體,完成、檢驗和評價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反饋調節。根據以上的基本的記憶與理解,答案是ABCD。
40.【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意識能動性的理解。本題中選項D,屬于唯心主義的命題,片面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意識能動性體現的表述,所以答案有AC。人的意識的能動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識的自覺性和選擇性,所以B也選。
41.【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理解。本題題干材料體現的是意識的能動性。選項A、D都是唯心主義的觀點。選項B、C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42.【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選項D不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的命題,想到的東西是意識的東西,要受客觀規律的制約。選項A、B、C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
4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內涵。屬于本章的最基本的知識點之一。很多哲學體系中的“實踐”指道德實踐,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念不是這樣的內涵。選項A、C、D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
4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根據相關的基本知識點,辯證法是聯系、發展與主張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觀點,而形而上學是孤立、靜止與否認矛盾的觀點。選項D不屬于辯證與形而上學的分歧,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分歧。
45.【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結合現實材料,來考查對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認識。選項A、B都沒有強調是否達到“度”,它是量變能否引起質變的關鍵。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選項C、D為正確選項。
4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量的規定性,因此度不是關節點,關節點是度的兩端。按照關于度的基本知識點,符合題干要求的就是選項BCD。
47.【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特殊性的全面理解。矛盾特殊性是決定事物的特殊本質,是人的認識的開始和科學認識的依據,由于事物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特殊性向普遍性轉化,依據對本題的分析,本題所有選項均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含義,所以全選。
4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共性與個性,也即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般與個別的知識點。根據二者辯證關系的基本知識點,本題只有選項B不合題意要求,其他全選。辯證法認為共性寓于個性中,共性沒有單獨的存在,所以,不能反過來說,個性寓于共性之中。
49.【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矛盾的解決方式的知識點。矛盾的解決是對事物質變方式的解決。在本題中,選項A不對。矛盾雙方平衡發展,屬于量變,矛盾雙方共處也屬于量變,這兩種形式下,矛盾還沒有最終解決,而選項BCD,則是事物質變解決的方式,也是矛盾解決的形式。
50.【答案】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同一性基本作用的理解。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兩個方面,一是使矛盾雙方得以存在和發展,二是規定事物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符合矛盾同一性作用的是選項BD。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