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乱老女人一二区视频-中国一级特黄剌激爽大片l|www.yueqi0917.com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考研政治理論:梯度實戰訓練題全集(二)

考研政治理論:梯度實戰訓練題全集(二)


   51.休謨認為,因果聯系是由于人們多次看到兩組現象前后相隨而形成的心理習慣。這是一種(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
    
    C。不可知論的觀點
    
    D。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52.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認識事物的量
    
    B。認識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認識事物的質
    
    D。認識事物的質和度
    
    53.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否定觀認為,辯證的否定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之間聯系的環節
    
    C。事物發展的環節
    
    D。揚棄
    
    54.矛盾斗爭的絕對性是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相對于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B。斗爭性存在于具體的條件之中,又能打破這些條件的限制
    
    C。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D。矛盾的斗爭不能離開同一性但又能破壞著同一性
    
    55.中國傳統哲學主張有差別的矛盾的統一,更重視“和”的統一。其表現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C。“禮之用,和為貴”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6.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原因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結構和功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B。新出現的事物較以前的舊事物在時間上更后出現
    
    C。新生事物吸取了舊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
    
    D。新生事物否定了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
    
    57.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這是因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85)()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B。其他規律是由對立統一規律推演出來的
    
    C。它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D。它是理解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鑰匙
    
    58.在辯證法看來,系統的特征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9)()
    
    A。系統的結構性B。系統的整體性
    
    C。系統的層次性D。系統的開放性
    
    59.辯證法的“過程論”的觀點認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前進的方向是世界過程中的主導
    
    B。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C。存在即是過程
    
    D。凡是產生出來的東西都是要滅亡的
    
    60.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在本質上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物質世界的一般變化
    
    B。不僅包括量變,而且主要是質變
    
    C。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D。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61.唯物辯證法的量變是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B。質變過程中有量的特征
    
    C。事物前進過程的中斷
    
    D。事物在度的范圍內的延續和漸進
    
    62.聯系的條件性指(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一切都是有條件的
    
    B。有條件本身是無條件的
    
    C。離開了條件一切都無法理解
    
    D。一切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轉移
    
    63.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相互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非主要矛盾的解決對主要矛盾的解決起著決定的作用
    
    C。解決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就容易得到解決
    
    D。非主要矛盾對主要矛盾有影響作用
    
    64.下列哪些說法是對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體運用(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B。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C。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65.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偶然性中包含著必然性
    
    B。必然性制約著偶然性
    
    C。偶然性表現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
    
    D。必然性通過偶然性為自己發展開辟道路
    
    66.下列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關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物生有兩”B。“萬物莫不有對”
    
    C。“耦之中又有耦”D。“過猶不及”
    
    67.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問題
    
    C。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對和絕對的關系問題
    
    D。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的關系問題
    
    68.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
    
    A。內因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起到推動事物發展的作用
    
    B。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
    
    C。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D。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69.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的對立表現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B。否定是聯系的、發展的環節還是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C。否定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D。否定是亦此亦彼的“揚棄”還是非此即彼的“拋棄”
    
    70.劃分新生事物的標志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最新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
    
    B。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的事物
    
    C。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事物
    
    D。事物的新形式
    
    71.關于蝴蝶效應,有人舉例說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個地區的氣象變化。這個事例可以說明(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B。所謂聯系是主觀的
    
    C。思維是世界普遍聯系的基礎
    
    D。世界的普遍聯系是通過“中介”實現的
    
    72.個別與一般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一般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
    
    B。個別與一般相聯系而存在
    
    C。個別與一般的區別是相對的
    
    D。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或個別的一部分、一方面
    
    73.普遍聯系是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內在體現,它的含義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75)()
    
    A。任何事物內部諸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并且與其他事物處于相互聯系之中
    
    B。世界的發展過程僅是縱向聯系
    
    C。不同事物通過一系列中介統一起來
    
    D。任何事物都是世界發展鏈條上的不同的環節
    
    74.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是(本題難度系數為0.65)()
    
    A。二者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覺活動受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
    
    C。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人的自覺活動得到實現
    
    D。人的自覺活動可以改造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75.在人的意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這一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本題難度系數為0.8)()
    
    A。任何人的意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對社會發展的總結果(合力)都起著作用,因而都包括在這個總結果(合力)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選擇題Ⅰ
    
    1.【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所有哲學共同的特點的認定。此題問的是哲學的特點是什么,而不是問某種哲學的特點是什么,也不是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是什么。四個選項中的三個就是從這兩個方面來設置干擾。選項D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但不是所有哲學都有的特點,所以不選。選項B屬于舊哲學的特點,不是所有哲學共有的特點。選項C是錯誤的,哲學只是研究最一般的規律而不是所有規律。選項A是所有哲學共有的特點,所有的哲學都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所以本題選A。考生牢牢把握住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就不難做對該題。
    
    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選項A語義不清,“科學之科學”的含義可以是以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來理解二者的關系,所以不對。選項C認為哲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基礎”的語義不清,是理論基礎還是事實基礎,無論哪一個都存在嚴重的歧義。選項D認為哲學的基礎是對自然科學的概括,這也不全面,因為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不能單單說成是對自然科學的概括。在本題中,符合題意要求的是選項B,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所以對科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
    
    3.【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內容及其地位的理解。回答此題必須把握三個層面的問題,即什么是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哪些內容,哲學基本問題各方面內容的地位如何。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的重要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所以答案是B。
    
    4.【答案】B
    
    【解題思路】該題是對唯心主義具體觀點的辨認。“心想事成”是人們的日常說法,是說人要善于多思考問題,有其合理性。但將這個說法上升到哲學去認識,“心想”是人們的主觀活動,“事成”則是客觀事物本身的存在及運動過程,“心想事成”,就是說只要“想”就能直接把想的東西變成現實,這在哲學上是典型的精神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所以B項是正確選項。
    
    5.【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劃分的標準。存在是否決定意識,這是劃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唯一標準,把這一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那就是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是歷史唯心主義。所以本題選B。
    
    6.【答案】C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方法論原則。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哲學部分的基本知識點。在哲學史上一些哲學家們都曾探討和提出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比如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但是由于他們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偉大意義,因此都不能科學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提出和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題中所給出的四個備選項都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而只有C項才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
    
    7.【答案】B
    
    【解題思路】把哲學看做是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是整體而科學是部分,哲學是本質而科學是現象,便是舊哲學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哲學與科學看做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是研究自然、社會、思維一般規律的科學,而科學則是研究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這就使哲學對象得到科學的解決。依據以上分析,本題選B。
    
    8.【答案】C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不可知論具體觀點的理解。題干是休謨不可知論的典型觀點。“感覺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屏障”是說人與外界通過感覺隔離開來,人們是無法通過感覺認識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此命題的錯誤實質是否認了感覺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即否認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所以是“不可知論的觀點”(C項)。考生解答該題難點在于對休謨觀點的理解方面。考生如果懂得休謨是一個典型的不可知論代表的話,就比較容易地選出正確選項。
    
    9.【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是考查考生對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的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在哲學內容上的不同就在于,它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引起了哲學上的偉大變革。而實現這兩個“統一”的關鍵就是實踐。一般考生只要懂得科學的實踐觀的重要性,就應輕松選出正確答案。
    
    10.【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深入理解。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在古代哲學就開始了,不屬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之后的事;辯證法有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又有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所以不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對世界運動和發展的認識。所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不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在本題中,符合題干的是命題C。
    
    11.【答案】B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之重要性的理解。從辯證法的觀點看,世界上不存在“頂峰”,哲學體系也是不斷發展的,不存在最終完成的問題,同樣,絕對真理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也不存在什么絕對真理的真正體現的東西。在本題中,符合題干的是命題B。
    
    12.【答案】D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既聯系又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等同于具體科學,更不是包羅一切科學并凌駕于各門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它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對各門具體科學的抽象和概括,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指導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題中的A項否認和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B項夸大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作用,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而不是提供具體方法,故C項也是錯誤的。這樣將A、B、C三項排除,只有D項才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
    
    13.【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劃分標準的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又稱為世界本原問題,所以本題選A。選項B、C、D都不屬于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故而不選。
    
    14.【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只有在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上,物質與意識對立才是絕對的,超出這一范圍,物質可以轉化為意識,意識可以轉化為物質。所以本題選C。
    
    15.【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馬克思哲學的特征的認識和對意識的能動性的理解。本題題干是馬克思的一段話,此觀點突出的是勞動過程中人的意識能動性。答案應選B。考生應注意抓住馬克思哲學關注實踐的特點。
    
    16.【答案】B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知識點。
    
    對于題干中的事實,考生不會不理解。但斷定這一事實說明的哲學道理,如果考生沒有真正理解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話,也有一定的難度。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幾乎不會有考生選擇A和C。選擇D項的考生,多半是因為對列寧的“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可以創造客觀世界”的誤解和類推。實際上,只要考生對題干中的事實稍加分析就可明確了,工程設計圖是通過施工這一條件而轉化為“大廈”一物質現象的,而不是意識本身創造的物質(D項)。所以在B和D項中再排除D項,正確選擇就只能是B。
    
    四個選項中,也只有B項是正確的表述。所以,從這方面也知道正確答案。
    
    17.【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的理解。該知識點是在考試中多次考到的知識點。本題中,選項ABD都割裂了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只有選項C表達了對運動與靜止關系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
    
    18.【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意識能動性的理解。本題的回答,首先要審清題目問的是什么。題目問的是“客觀前提”。本題中各選項對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都有意義,但客觀的、必須的前提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因為沒有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這一前提,就談不上能夠“正確”地去發揮意識能動作用,所以只選D。其他的選項也可以有作用,但不是客觀前提。
    
    19.【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這是本章的基本知識點。
    
    唯心主義是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與運動割裂開來,所以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辯證的看待物質和運動、靜止,所以選D。
    
    20.【答案】C
    
    【解題思路】此題是考查考生對人的意識的主體性的理解和掌握。人與動物不同,動物被動機械地反應外界,而人則是積極主動地感覺、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體性。集中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對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觀察、感覺、反映時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獲得的認識也是不同的。題干中馬克思這段話就是說明了“人的感覺具有主體性”的特點(C項)。該題沒有難點,只要明白題干這段話是正確的,就應該找到正確答案。題中的四個選項,其中A、B、D三項明顯不合題意。
    21.【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意識的概念,具體是考查對意識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準確理解。題干是對“意識本質”基本內容的認定,命題C符合馬克思主義對這一問題的表述。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意識的內容和源泉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所以答案是C,其他的選項都片面。
    
    22.【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勞動在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自我意識、語言、思維、勞動都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但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勞動,所以本題最佳選擇是D。本題審題時要注意到“最根本的區別”。
    
    23.【答案】B
    
    【解題思路】意識的本質有兩個方面,一是人腦的機能,二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本題中選項A僅說了大腦的機能和屬性,不全面,選項C是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觀點。D也是不正確的。
    
    24.【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實踐概念的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它既不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自覺活動”(A項),也不是“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的精神活動”(C項),當然更不是動物式的“適應外界環境的本能活動”(D項)。
    
    25.【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物質特性的理解,以及對意識的來源和本質的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在類似感覺的特性基礎上長期發展的產物。所以答案是D。
    
    26.【答案】D
    
    【解題思路】相對主義的根本特點在于否定事物靜止的一面,把運動看做是脫離靜止的絕對運動。本題中莊子的話,其特點就在于否認生與死、可與不可之間的相對靜止,把生與死、可與不可看做是無條件轉化的沒有相對靜止性的東西,這是典型的相對主義觀點。
    
    27.【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是客觀實在,意識或精神、思維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但辯證唯物主義也認為通過實踐,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也可以變成物質。所以選B。A、C、D都是唯心主義的表述。
    
    2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意識的概念、物質與意識的正確關系。庸俗唯物主義是把意識看做是物質的分泌物,認為人腦分泌意識,從而把意識直接等同于物質,抹殺了意識的主觀性,對意識作了庸俗的理解。選項A、B、D都不是庸俗唯物主義的錯誤的準確表述。所以本題選C。
    
    29.【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物質定義的完整準確理解。對于事物,一般下定義的方法,是把該事物納入到更大的類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是亞里士多德對人的定義,對于物質難以這樣來定義,因為無法找到更大的類可以將物質歸入。所以列寧的物質定義是通過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界定的,正因為是這樣界定,所以確立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A選項片面,“能被意識所反映”未必已經被意識所反映。本題中B、C都無法對物質進行界定,所以不選。
    
    30.【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概念,具體是考查不同派別對“意識”的理解。A不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它一般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同樣不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D是所有唯物主義的觀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肯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但它否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所以本題選C。
    
    31.【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實踐活動的類型的基本知識點。實踐活動的主要類型有三種,生產實踐、科學實驗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實踐,其中生產實踐是最主要的、決定其他活動的活動。
    
    32.【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意識的能動性。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意識能動性的表現之一,但不同的人之所以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主體的不同社會地位、知識素質等等所決定的,體現了意識受主體狀況的影響。不同的人之所以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本身也是客觀的,也是有客觀原因的,意識受到客體的影響。不能說意識是人的自由創造、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ABD的觀點都是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
    
    33.【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意識能動性的正確理解。考生對該知識點有所了解就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選項BCD都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正確的觀點只有選項A。
    
    34.【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本題問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四個備選答案要嚴格在這個題干的指導下來選擇。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上,辯證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所以本題選A。其他的描述,對于這個題干來說,都是不準確的描述。
    
    35.【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規律的特點。社會規律的特點在于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的,這是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的最大區別,所以本題選B。社會規律是客觀的,但要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規律沒有階級性。所以ACD都不選。
    
    36.【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規律的必然性的認識,還考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否定了國家發展的規律,夸大了歷史人物及其言行的作用,是否認必然性的非決定論的觀點,并是一種英雄史觀。
    
    37.【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這是辯證法的基本知識。
    
    3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法各個規律特殊作用的理解。選項A是對立統一規律的作用,選項B是質量互變規律的作用,選項D是干擾項。C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作用,所以本題選C。
    
    39.【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偶然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的知識點。偶然性在事物發展中不起決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時起作用,有時不起作用,而是時時都起作用的,只不過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延緩作用。所以本題選B。
    
    40.【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是對對立統一規律和矛盾概念最基本含義的理解。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就是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所以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就是同一性和斗爭性。
    41.【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也是考查關于矛盾問題的基本知識點。矛盾問題的精髓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就是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42.【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發展的觀點的理解,具體是對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觀點的理解掌握。選項A、B、D本身的表述都是正確的,但就題干來說,杜甫的這句詩所體現的事物發展的的哲理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新事物不斷取代舊事物,所以選項C。
    
    4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因果關系的內涵的把握。選項A、B、D都是描述,前后沒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無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斷。只有選項C符合題意。
    
    44.【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質、量、度的認識。對于不同質的事物,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是區別的依據。度是確定事物有量變和質變的依據,對于同質的事物,因為質是相同的,所以區別的依據是事物的屬性和量。
    
    45.【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認識。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觀辯證法有特定的內涵。馬克思主義把辯證法劃分為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客觀辯證法是自然和社會運動的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指思維活動的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選擇C項。
    
    46.【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的否定觀的認識。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實質是不能辯證地看待肯定與否定的關系,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把肯定與否定完全對立起來。選項A是不可知論。選項B是辯證的否定觀的一部分。選項C只是形而上學否定觀的一種表現。所以本題選D。
    
    47.【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的認識。題干所引的話,是恩格斯批判的形而上學的典型名言,體現的是形而上學思想的實質,即把對立的東西絕對地對立起來,在對立中看不到統一,在統一中看不到對立。所以本題選D。
    
    48.【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對矛盾規律的兩點論和重點論最基本關系的理解。選項BCD都是干擾項。兩點論和重點論最基本的關系就是“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A項)。
    
    49.【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揚棄”這一概念的把握。辯證的否定又稱揚棄,它本身的含義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恩格斯語)。
    
    50.【答案】C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關于度的知識點。事物的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狀態。在事物的變化過程中,斷定事物是處在量變階段還是質變階段,其根本標志是看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所以本題選C。
    
    51.【答案】B
    
    【解題思路】此題是考查對唯物辯證法關于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確認和理解。題干引用的是中國古人講的包含豐富辯證法思想的著名的一段話。是說如果戰馬蹄上的釘子丟了,鐵蹄會脫落,戰馬會跌倒;戰馬跌倒了,戰士會摔傷而不能作戰,戰爭會失敗;戰爭失敗了,國家就會滅亡。這正好說明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52.【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度的概念的理解把握。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量的幅度或者說限度。故選B。
    
    5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物辯證法中關于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理解和把握。題干引用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實例。他們只注意到甘草和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系,而沒看到因甘草濫挖破壞植被進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的間接聯系。題中只有C最符合這層意思,所以是正確答案。
    
    54.【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掌握情況。只要考生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個基本的知識表述,就會很快選出正確答案D項。
    
    55.【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的認識。把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運用到對歷史的認識中,這是屬于辯證法的觀點。題干所引是馬克思所說的一句話。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歷史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不能把偶然性從歷史中排除出去,否則歷史就會變得非常神秘。所以選D。
    
    56.【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命題A、B、D的內容,即是否承認普遍聯系、是否承認運動變化和發展以及是否承認量變和質變,都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認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所以本題選C。
    
    57.【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認識。矛盾轉化并非是由壞向好,由低級向高級,或是向任何一個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轉化的基本觀點。
    
    5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矛盾規律中矛盾發展不平衡原理的意義的掌握。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決定和影響著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決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每一對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相互轉化。我們在工作中應分清主次,既要堅持“重點論”,即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堅持“兩點論”,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所以該題正確答案為C項。選項D的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干的內容。
    
    59.【答案】A
    
    【解題思路】此題是考查考生對矛盾的客觀性的理解和把握。科學和科學發展的歷史證明,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質。因此,矛盾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60.【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聯系的基本含義的理解。聯系的最基本的含義便是承認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中。
    61.【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物辯證法發展知識點的把握,發展的最重要特點便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較完善的轉化,也是屬于變化發展,但不是發展的本質特點,所以A不選。事物的絕對運動,以及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與發展都有關聯,但不屬于最佳選擇,所以C、D不選。
    
    62.【答案】C
    
    【解題思路】此題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題中的四個選項,“質和量的相互轉化”(A項)是揭示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問題;“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轉化”(B項)是講事物發展的道路和趨勢問題;“矛盾雙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D項)是講矛盾的對立關系。這樣將ABD三個干擾項排除,C項是最符合題意的,實際上所謂“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著的雙方既斗爭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63.【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聯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的認識。認識事物應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把握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符合題干要求的只有選項C。本題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以現實事例為材料的典型出題方式,值得考生引起注意。
    
    64.【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的條件論。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個命題強調了條件對事物存在的重要性,是符合辯證法的觀點的表述。本題選擇D項。
    
    65.【答案】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的發展的觀點和過程論的觀點。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選項D是符合這一辯證法思想的表述。選項A是望文生義的,選項B恰恰沒有強調事物的發展。選項C同樣沒有強調事物的發展。
    
    66.【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法的發展的觀點的認識。董仲舒的這句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看法是,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即古今沒有變化和發展,這是屬于機械的、形而上學的觀點。所以本題選C。
    
    67.【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的條件論的理解。選項A是唯心主義的,片面強調主觀能動性。條件不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所以B是錯誤的。條件的改變并非只會引起事物的量變,根本條件的改變也可以引起事物的質變,所以D也是錯誤的。條件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發展和滅亡。所以本題選C。
    
    68.【答案】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選項A是矛盾斗爭性的基本含義,而選項B、D則否認差別,把矛盾的同一性看做是完全等同,這是形而上學的觀點。本題中對矛盾同一性正確表達的只有選項C。
    
    69.【答案】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主要矛盾概念的理解掌握。選項A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選項C是次要矛盾,選項D是根本矛盾,只有選項B揭示的是主要矛盾。
    
    70.【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規律的特點,重點是考查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的共同之處。兩類規律的共同之處是客觀性。這也是所有規律的共同特點。所以答案是A。選項BCD都是干擾項。
    
    71.【答案】A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概念的理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指的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律性。所以答案是A。B項指的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選擇性。選項C、D指的是人們進行主體性歷史選擇的原因。可見BCD都是明顯的干擾項。
    
    二、選擇題Ⅱ
    
    1.【答案】AB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各種唯物主義作為哲學形態有共性又有區別,它們的共性是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并且都是可知論哲學、決定論哲學。所以AB可選。但唯物主義哲學有著不同的形態。選項C主張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不主張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選項D主張“世界是運動變化的”是辯證法的觀點,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則不持這一觀點。
    
    2.【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點的認識。所有的哲學都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理論核心,只不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C不是馬克思主義與舊哲學的區別。A、B、D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的區別,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優越之處。
    
    3.【答案】AC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重大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內容上的革命,實現了“兩個統一”,即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內容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舊哲學中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的分離,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的統一,特別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建立,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成為徹底的唯物論,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成為徹底的辯證法。因此選項AC符合題干要求。
    
    4.【答案】B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確認和把握。對于唯心主義的基本原則,即將精神(或人的主觀精神或客觀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是考生都能掌握的,但落實到某一個具體的命題和觀點作出正確選擇就有了難度。從題中給出的四個選項分析:A項,由于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有一個派生物“精神”,不是“自身存在著的世界”,所以不合題意;C項,由于唯心主義堅持“精神”本原,也不可能承認世界是“客觀事物的堆積”,也不合題意要求,這樣將A項和C項排除,只有B項和D項才是正確的選項。它們分別是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5.【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心主義特點的認識。唯心主義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共性。本題中,選項A表達的只是認識論方面的觀點,無法直接做出唯心或者唯物的界定。如果認為感覺最終來自外部世界,則會導致唯物主義觀點,如果認為感覺最終來自人的主觀世界,則會導致唯心主義觀點。B是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的觀點。選項C、D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也是唯心主義。
    
    6.【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現代科技革命與哲學的關系,還涉及到對相關哲學派別的理解。“克隆”和“轉基因”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體現,但是并沒有突破物質世界的規定,并不能說明意識可以創造物質,所以選項A是不對的。“克隆”和“轉基因”具有反駁不可知論的意義,所以選B;“克隆”和“轉基因”等新技術有助于證明世界統一于物質,所以選C。選項D有唯心主義的色彩。
    
    7.【答案】BCD
    
    【解題思路】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學研究中的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解。題干中所給出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切自然科學家沒有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在科學活動中不受一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恰恰相反,科學家們無論從事何種科學研究活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某種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如果自覺地接受某種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他將會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這道試題要求考生在對基本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稍加運用。
    
    8.【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理解。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它作為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思維與存在或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物質與精神誰是本原、誰是派生,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人們的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們所認識的問題。因此回答本題只能選擇CD兩項。
    
    9.【答案】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相互交錯的,有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也有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所以主張辯證法的哲學不一定是唯物主義哲學,故選項A是錯的。選項C,則屬于可知論哲學,與辯證法沒有直接關聯。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所以本題答案是選項BD。
    
    10.【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不屬于所有唯物主義哲學。舊唯物主義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即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中仍然是唯心主義,所以唯物史觀不是所有唯物主義共有的特點。選項ABC,則是所有唯物主義哲學的共同特點。
   11.【答案】A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與特點。唯心主義哲學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堅持意識第一性;唯心主義有辯證法的,也有形而上學的。由于唯心主義哲學只承認意識決定一切,所以是一元論哲學。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C。
    
    1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方面。題中四個選項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的區別。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發展的現代形態和第三階段。辯證唯物主義區別于舊哲學的特點有:①以科學的實踐觀為自己理論的出發點;②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③以改變世界為哲學的最終目的;④實踐性、革命性、科學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⑤它申明為無產階級服務。所以四個選項都正確。
    
    13.【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哲學的特點,具體說是哲學與時代的關系。題干所引的話是馬克思的一段話。選項ABC都準確地說明了哲學與時代的關系。選項D“站在時代科學的前列”是把哲學看做了科學。哲學不同于科學,科學的哲學也仍然是哲學而不能算作科學。
    
    14.【答案】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具體是考查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在物質觀上的區別。選項A、C是唯物主義共有的特點,不屬于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別。選項B、D,則是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別,B選項指出物質觀也包含人類社會,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所特有的。辯證唯物主義對物質的定義首先強調物質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
    
    15.【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內涵的認識。實踐只是改變了物質存在的形態,并不能夠創造物質。實踐作為人類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對象化活動,必須要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前提。選項A、B、C是準確的表述。D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表述,但不是這道題的題干中所強調的內容,所以不符合題干的要求。
    
    16.【答案】BC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考生對哲學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關系的把握。解答此題首先要掌握哲學上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是抽象和具體、普遍和特殊、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自然科學物質結構是哲學物質范疇的現實基礎,而哲學物質范疇要對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新成果進行哲學抽象和概括,并為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只要懂得這一基本關系,此題就不難解答。在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中,B和C項是符合題意的。
    
    17.【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意識能動性的含義的理解和掌握。選項AB,都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它的特點是片面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以致得出意識創造規律創造世界的結論。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是意識能動性的體現,所以選擇CD。
    
    18.【答案】ABCD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考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的意義的理解。這是關于物質觀的基本知識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它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和可知性,把哲學的物質范疇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區別開來;它堅持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體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因此正確答案是A、B、C和D四個選項。
    
    1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的特征的把握。題中ABC都是實踐的特點,所以要選,至于選項D,是從主體的角度對實踐特點的反映,實踐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也是實踐的特點之一,所以也在選擇之列。
    
    20.【答案】A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運動”和“靜止”的辯證認識。選項B把了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絕對化,是錯誤的。選項D前半句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后半句否認了靜止的相對性,也是不正確的。選項A、C是對運動與靜止關系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表述,所以選A、C。
    
    21.【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具體來說考查哲學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范疇的關系。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從個別的角度對物質結構的反映,哲學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所以選項B、C、D是對的,選項A不正確,自然科學與哲學是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與哲學上的物質范疇有關系,但自然科學的具體理論與哲學的范疇不是統一與被統一的關系。
    
    22.【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基本觀點。A項“世界統一于存在”是來自德國人杜林(曾被恩格斯專門撰文《反杜林論》批判過的學者)的一個折衷主義的命題。其他幾個命題均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23.【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的基本知識點。運動與靜止的關系不屬于一般和個別、抽象與具體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無條件的而靜止是有條件的,所以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包括選項CD。
    
    24.【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觀點的正確理解。四個選項都是關于實踐觀點的正確表述,都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命題。這些都是關于實踐的最基本知識點。
    
    25.【答案】ABCD
    
    【解題思路】該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和紐帶,因此,A項和D項很容易被選出來,如果考生知道人們通過實踐與周圍的世界發生聯系也是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重要內容,那么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自然也在應選之列,故而BC項也是正確答案。
    
    26.【答案】ABD
    
    【解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意識的起源,具體考查意識是社會的產物的知識方面。狼孩沒有人的意識這一事實說明,作為人的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識,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不是純粹的生物過程”(A項),它是“社會的產物”(B項),無論是人類意識還是個人意識的形成都離不開社會(D項),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就無所謂意識。所以A、B、D項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精神現象,而不是物質現象,所以C項是錯誤的。
    
    27.【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符合題意的是選項CD。選項A曲解了二者的辯證關系,選項B沒有揭示二者的辯證關系,客觀規律不限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越認識客觀規律越能發揮主觀能動性。
    
    28.【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識要點包括: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踐創造出社會意識和社會關系等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它規定了人的本質,人是在實踐中存在與發展的,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選出ABC項三個正確答案,既然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動,D項顯然是錯誤的。
    
    2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的客觀物質性知識點的掌握。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實踐的主體、客體、中介、過程和結果全是客觀的,這四個方面都是實踐客觀性的體現。
    
    30.【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的關系。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得以產生的物質前提,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改造是通過勞動實現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四個選項全部正確。
         31.【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所包含的內容的掌握和確認。人類社會也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不是指它的實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其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B項),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客觀的物質性的”(C項),“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D項),考生做此題,容易誤選A項。
    
    32.【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恩格斯的這段話表明時間和空間是客觀的,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選項B是唯心主義的命題,是錯誤的。選項C是正確的表述,但與本題的題干無關,不是題干所強調的含義,所以不選。
    
    33.【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理解掌握。題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詩句,從哲學意義上分析該詩句體現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上句“風定花猶落”就是“靜中有動”,下句“鳥鳴山更幽”是指“動中有靜”,兩句合起來正是體現了動靜相映成趣,即“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本題接近2007年第1題。但這道試題是典型的考查運動與靜止關系的試題,在2007年以前的試題集里面也多次采用。
    
    34.【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的,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是統一的,時間空間是客觀存在的。至于選項A、D是康德的唯心主義的觀點,不選。
    
    35.【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和客體的關系。除人以外,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無意識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不能歸結為一般的物質性,因為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出現了一般物質相互作用所沒有的嶄新的關系,即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被動者之間的關系。C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這個問題的表述。
    
    36.【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意識的理解。人腦自身不會產生意識,所以選項A、D都是錯誤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的是選項B、C。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觀念的東西能夠反映物質的東西。
    
    37.【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的考查目的是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內容上是同構的,二者具有同一的運動規律,并且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斷定四個選項全部正確。
    
    38.【答案】ABCD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通過人的意識與人工智能的關系,確認人類意識的本質特征。由于電腦的產生,人的部分腦力活動被機器——電腦來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腦和電腦的關系。但是無論電腦怎樣“過人”,它究竟不是人腦,不能完全代替人腦活動,與人腦有著本質區別。題中所給出的四個選項,都反映了人類意識與人工智能的區別關系。該題需要考生根據基本知識點,注意閱讀思考選項,難度不大。
    
    3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環節的記憶和理解。實踐環節包括: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實踐主體依據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體,完成、檢驗和評價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反饋調節。根據以上的基本的記憶與理解,答案是ABCD。
    
    40.【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意識能動性的理解。本題中選項D,屬于唯心主義的命題,片面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意識能動性體現的表述,所以答案有AC。人的意識的能動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識的自覺性和選擇性,所以B也選。
    
    41.【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理解。本題題干材料體現的是意識的能動性。選項A、D都是唯心主義的觀點。選項B、C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42.【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選項D不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的命題,想到的東西是意識的東西,要受客觀規律的制約。選項A、B、C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
    
    4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內涵。屬于本章的最基本的知識點之一。很多哲學體系中的“實踐”指道德實踐,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念不是這樣的內涵。選項A、C、D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表述。
    
    44.【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區別。根據相關的基本知識點,辯證法是聯系、發展與主張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的觀點,而形而上學是孤立、靜止與否認矛盾的觀點。選項D不屬于辯證與形而上學的分歧,而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分歧。
    
    45.【答案】CD
    
    【解題思路】本題結合現實材料,來考查對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認識。選項A、B都沒有強調是否達到“度”,它是量變能否引起質變的關鍵。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選項C、D為正確選項。
    
    46.【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量的規定性,因此度不是關節點,關節點是度的兩端。按照關于度的基本知識點,符合題干要求的就是選項BCD。
    
    47.【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特殊性的全面理解。矛盾特殊性是決定事物的特殊本質,是人的認識的開始和科學認識的依據,由于事物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特殊性向普遍性轉化,依據對本題的分析,本題所有選項均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含義,所以全選。
    
    48.【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共性與個性,也即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般與個別的知識點。根據二者辯證關系的基本知識點,本題只有選項B不合題意要求,其他全選。辯證法認為共性寓于個性中,共性沒有單獨的存在,所以,不能反過來說,個性寓于共性之中。
    
    49.【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矛盾的解決方式的知識點。矛盾的解決是對事物質變方式的解決。在本題中,選項A不對。矛盾雙方平衡發展,屬于量變,矛盾雙方共處也屬于量變,這兩種形式下,矛盾還沒有最終解決,而選項BCD,則是事物質變解決的方式,也是矛盾解決的形式。
    
    50.【答案】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同一性基本作用的理解。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兩個方面,一是使矛盾雙方得以存在和發展,二是規定事物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符合矛盾同一性作用的是選項BD。

    51.【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唯心主義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認為因果聯系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所以選項B符合題意。題干的命題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將自然地導致不可知論,所以選項C符合題意。
    
    52.【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質的認識。認識事物的基礎是,首先要把該事物與他事物區別開。要把實現這種區別,就要認識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即認識事物的質。所以本題選擇B、C。事物的量和度也是認識事物的方面,但不是基礎。
    
    5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的否定觀的準確地把握。辯證的否定不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辯證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自我否定,是聯系的、發展的環節,辯證的否定又叫揚棄。選項B是干擾項,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指的不是事物之間的聯系,而是事物自身的聯系、發展。本題A、C、D符合辯證的否定觀。
    
    54.【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的同一性與矛盾的斗爭性的把握。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觀,矛盾斗爭的絕對性、無條件性,并不是說矛盾的斗爭不需要條件,它指的是矛盾雙方的斗爭是無條件的。矛盾的斗爭性可以打破條件的限制。所以B、C、D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表述。A是錯誤的,矛盾斗爭性的絕對并不是相對于矛盾的同一性而言的。
    
    55.【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差別的統一的把握。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知識點是矛盾問題。中國傳統哲學重視“和”的統一,這里的“和”指有差別的對立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根據這種理解,再加上對以上話語的解讀,可以知道命題A、B、C、D均符合題意。
    
    56.【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的把握,具體是對新生事物的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新生事物之所以為新生事物是由它本身的性質決定的,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生事物的內涵不是指時間上新出的事物,時間上的新不是新生事物的特點,所以排除選項B。其他都是新生事物的特點。
    
    57.【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立統一規律。選項A、C、D都從某一角度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之所以是辯證法的核心的道理。選項B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法的其他內容和對立統一規律不是推導和被推導的關系,所以排除B。
    
    58.【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物辯證法的系統觀念的認識。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的主要特征:①系統的結構性;②系統的整體性;③系統的層次性;④系統的開放性。所謂開放性是指系統可以和外界進行交流。
    
    59.【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的發展觀與過程論的認識。唯物辯證的發展觀認為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所以一切都是過程,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但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并不等于不承認發展。相反,在過程中,前進的方向是主導的,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
    
    60.【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發展的哲學含義的理解。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正因為這樣,所以發展不是一般的變化,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變化,因此選項A在不選之列。選項D,是關于事物量變的概念,也沒有體現發展的本質。在本題中,符合題意要求的只有BC。
    
    6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的量變概念。在本題中,選項C,即“事物前進過程的中斷”,是事物質變的表述,不屬于對量變的正確意義的表達,所以在不選之列。選項B表達的是在質變過程中有量的特征,指的是新的質的量的擴大,不屬于量變本身的特點。選項AD是對量變含義的正確表達。
    
    6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聯系的條件性即辯證法的條件論的認識。聯系的條件性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條件的,一切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轉移,只有有條件本身是無條件的。
    
    6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問題。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全局的解決起到主要作用,不能反過來說,非主要矛盾對主要矛盾的解決起著決定作用,所以選項B不對。
    
    64.【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運用。A、B、D三項都是根據具體的特殊矛盾具體解決問題的做法。C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這道試題要求考生對選項中采用的成語和俗語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難度不大。
    
    65.【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必然性與偶然性關系的全面理解。本題四個選項都是二者辯證關系的表現。必然性與偶然性、本質與現象、可能性與現實性、原因與結果這四對范疇及其辯證關系,是需要掌握的選擇題考點。值得考生引起重視。
    
    66.【答案】A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中國傳統哲學關于矛盾普遍性問題的了解和認識。A、B、C三項中的“兩”、“對”、“耦”都是指矛盾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D項是關于度的哲學思想。
    
    67.【答案】A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關于矛盾問題的基本知識點。毛澤東明確指出,矛盾問題的精髓就是共性與個性、相對和絕對、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所以本題選AC。
    
    68.【答案】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矛盾規律的內因與外因關系原理。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依據以上辯證法的觀點,選項BCD符合要求。
    
    69.【答案】AB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的認識。辯證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發展的環節,肯定中包含著否定,否定中包含著肯定,肯定與否定是辯證的統一的“揚棄”。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則把肯定與否定絕對地對立起來,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絕對否定,肯定是不包含否定的絕對肯定。選項C不是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的對立所在。
    
    70.【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新生事物概念的把握。辯證法認為,新生事物是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的事物。選項A、D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對新生事物的表述,所以選擇選項B、C。
    
    71.【答案】A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觀點的理解。雖然事例本身不一定正確,但題干要求是選出正確的辯證法的觀點。不能否認聯系的客觀性,聯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性的體現。選項A、D符合唯物辯證法對普遍聯系的觀點的描述,選項B、C否認聯系的客觀性,是錯誤選項。
    
    72.【答案】ABCD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一般與個別辯證關系,也即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本題四個選項都符合要求,所以全部選擇。
    
    73.【答案】ACD
    
    【解題思路】本題在于考查對普遍聯系含義的把握。在本題中,除選項B認為發展僅是縱向聯系是不對的,其他都符合普遍聯系的內容,所以選擇ACD。
    
    74.【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二者是辯證關系,本題中符合題意的有BC。二者有辯證關系,不是不相干,所以A錯誤。人的活動不能改造或者改變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所以D也錯誤。
    
    75.【答案】BC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人的意識、意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人的活動是受自己意志支配的,但意志的產生及其結果又受到社會規律和其他人的作用,所以我們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歷史的合力過程”,所以本題不能選擇A,可選擇B。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變這種趨勢和規律。所以C也選。人的意志和活動應該尊重社會發展規律,但不能排除總是有人違背社會規律行事,所以說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會發展的規律,也不是客觀的事實。所以D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