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學說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性質、任務、最終目標與無產階級專政相同。性質都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任務是擔負保衛社會主義制度,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人民民主專政具有中國特色,它在人民范圍、階級結構、政黨關系、政權組織形式以及概念表述上都有顯著的特點與優點:農民在國家政權中占重要地位;同民族資產階級保持聯盟;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人民代表大會制是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極少數敵人專政兩方面。
3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既能發揚民主,又能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搞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
3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2006年單選題第30題)
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基本國情決定的。社會主義消滅了對抗性的階級矛盾,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各階級根本利益的一致;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不同社會集團之間還存在非對抗性矛盾,多黨合作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既不是一黨制也不是多黨制。
35.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我國領土范圍內,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領導下,遵循憲法規定,國內各少數民族依照法律、法規,以聚居區為基礎,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享受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務的、綜合民族和地區為一體的自治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實行國家統一領導,核心問題是保障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問題。
36.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三大目標之一。現代化不是單純的經濟范疇,現代化目標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大目標。沒有政治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政治保證和支持。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它本身具有緊迫性,又具有一個長期建設的過程。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或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要求: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
37.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偨Y歷史經驗,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05年26題)。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
3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無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是社會主義文化都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的必要思想文化條件,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和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2004年24題)。39.正確認識和處理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
物質文明是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進步狀態,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的總和。它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發展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精神文明是社會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積極成果的總和。它主要表現在文化狀況和思想狀況。
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基礎,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導和智力支持。物質文明基礎奠定了,不等于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精神文明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發展規律,所以,必須在抓物質文明的同時,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40.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江澤民同志總結我黨治國的歷史經驗,借鑒世界各國的長處,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方略,即把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以德治國凸顯了思想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發展了鄧小平“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以德治國的途徑:施“德政”,即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普“德育”,即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倡“德行”,即按照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提倡什么行為,反對什么行為,開展對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評價,以旌表道德行為。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一手抓法制建設,一手抓思想道德教育。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