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這個時期既是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時期(進行土地改革),也是為進入社會主義作準備的時期,它需要多長時期,取決于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具備的條件,包括物質基礎、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國際環境等。
①經濟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及現代化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二是在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中,不僅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更重要的還有處領導地位的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它主要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
②政治條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二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各級政權的建立。(政治保障)
③國際環境的影響:蘇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支援,也成為促使中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國際條件。
2.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意義
( 1)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 2 )這是一條以“一化三改”’為內容的、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總路線的主體,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總路線的兩翼。總路線的實質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所有制問題。
( 3)過渡總路線反映歷史必然 ①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 三大改造的實質: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 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實現工業化。
③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 4)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黨在過渡時期路線的主旨是:變革所有制
①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道路。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后,不失時機地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為了確立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