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閱讀理解,今年文章本身語言難度一般,但題目各選項的干擾性太強,稍有不慎或理解上的微小誤差就會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今年的閱讀理解從選材到命題確實很有水平,題目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今年的考題要求考生能正確理解全文的主旨、每段的中心思想、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作者的觀點與態度以及文章的結論。為此,考生必須做到兩點:1.練好語言基本功,特別是詞匯的多義性和在一定上下文中的內涵,提高理解的準確性。2.正確理解文章的語篇結構。
至于選擇搭配題,今年的試題考查考生理解語篇結構的能力,也就是說,如何從文章的總體結構去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聯系。在這方面,2005年的考生由于新題型訓練較少,遇到不少困難。整篇文章語義邏輯性很強,而且題目設置難度很大。特別是43題、44題的選項相互之間迷惑性很大。
今年的英譯漢試題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來命題,確實無可非議。試題的難度與區分度都很好,體現了往年命題不成文的四條規則: 1.句子結構相對復雜,有一定的理解難度;2.劃線句子中有的代詞或關系代詞必須根據上下文才能判斷其指代關系并譯出其確切含義;3.在劃線的句子中有大綱規定的成語;4.句中有的詞、詞組或句子必須根據上下文進行引申并意譯,死譯往往無法表達原文的內涵。
2006年英語考題點評
2006年的試題四篇文章分別涉及了美國文化中的同化(homogenizing /assimilation)、莎士比亞故居的旅游、海洋魚類的過量捕撈和憂愁的藝術(the art of unhappiness)等內容,都是時效性較強的問題,尤其是后兩篇。難度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第一篇最容易,第四篇最難。
文章來源為幾種重要雜志中的選文,如 :The Economist, Newsweek, Time等,其中700—1500詞或較易刪改為如此400詞左右的考題閱讀時文, 如:第三篇選自The Economist 2003年5月15日的文章Ocean’s Eleventh Hour?經過刪改變為考試時的文章;第四篇選自Time 2005年1月17日的文章The Art of Unhappiness,經過刪改變為考試時的文章。
文章中存在個別生詞,但生詞總量未超綱,而且這些生詞根據上下文可以推出意思,并不影響理解和解題。長難句每篇有三至四個,均為 30詞以上的句子。第三篇文章較多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