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難度不大。根據題干中的“根據人的發展狀況”也可以選出正確答案。A項是根據生產力,B項是根據生產關系,C項不是馬克思的觀點。
【相關知識鏈接】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分三個歷史形態,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時間經濟。所謂“時間經濟”是馬克思提出的關于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條件的重要命題。馬克思把全部人的生存劃分為必要生理時間、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三類。在勞動時間中,又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勞動只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料,人基本上只是再生產自身的自然再生產,人只是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剩余勞動時間中,人開始超出自然再生產的范圍,但還局限于把自身作為物質生產者進行再生產的界限之內,如生產技能培訓等。只有自由時間才是人直接用于發展個人的各種本質力量的時間。人才能真正超出上述必需和外在目的的限制,把自身的發展作為目的,使自身超出自然主體和生產主體,成為自由的社會主體。在階級對抗的社會里,社會發展的空間是建立在多數人的貧困基礎上的,政治、科學、藝術的發展是建立在“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的基礎上的,不勞動的那部分人的自由時間是以勞動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勞動時間為基礎的。只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對立才被揚棄,財富的尺度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所有的人都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時間,從而不斷擴大著人類發展的空間。因此,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
4. 【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以及社會意識的獨立性問題。
【解題思路點撥】題干中的材料的含義不難把握,通過分析可以看出:A項說法本身錯誤;題干中并沒有體現出相互作用,C項也錯誤;題干中說的是橫向的并列的觀點,而不是縱向的繼承性,D項也錯誤。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