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涂黑。
1.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說:“凡事物運動,總是受其它事物推動……最后追到有一個不受其它事物推動的第一推動者,這是必然的。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第一推動者就是上帝。”這一觀點
A.回答了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B.調和了物質和精神的對立
C.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
D.把人的意志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
2.2005年7月4日,美國科研人員操縱“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撞擊彗星,轟動全球,在這次重大的人類實踐活動中的實踐中介是
A.美國科研人員
B.宇宙飛船
C.彗星
D.全球觀眾
3.“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兩句話從哲學意義上講
A.都是生產關系至上的觀點
B.都是生產力至上的觀點
C.前者是生產力至上的觀點,后者是生產關系至上的觀點
D.前者是生產關系至上的觀點,后者是生產力至上的觀點
4.從1860年左右開始的工業革命到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由280ppm上升到353ppm,增長26%。目前的年增長速度為1.8ppm,即0.5%。按目前的增長速度計算,到20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50ppm。根據現有的研究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迅速增長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工業的發展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當然,發達國家在過去一二百年中的工業發展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大氣二氧化碳迅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是導致目前全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這表明
A.“全球問題”僅僅是自然問題和科學技術問題
B.科學技術發展是一把雙刃劍
C.科學技術是人類調節和控制社會的一種重要活動
D.“全球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的活動方式問題
5.對一切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脈中的鐵、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等等)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評價正確的是
A.只形成使用價值,但不形成價值
B.與勞動結合生產出使用價值,同時把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
C.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同時其價值被工人再生產出來,添加到新產品中去
D.其價值被無償消耗,并不轉移到新產品中去
6.1996年,長虹首次發動降價,彩電業價格大戰開始,截至2001年,彩電業前前后后經歷了六次價格戰。在價格戰中,一方面,每次都會有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弱勢企業縮減規模,甚至使一些小企業傷痕累累,紛紛宣布破產;另一方面,國產品牌一舉動搖了洋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的地位,占領了中國彩電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精彩的價格戰還一舉確定了彩電在民族產業中的領跑地位。對這種現象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A.價值規律自發調節著社會經濟資源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分配
B.價值規律自發地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
C.價值規律具有擇優汰劣的作用
D.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強制貫徹其作用的表現形式
7.2004年某資本家投資設立機床廠,他在2004年初一次性投入資本3億元,其中2.5億元用于購置機器設備和建造廠房,3000萬元用作采購鋼鐵等其他原材料,2000萬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資(一年的工資)。現已知他在2004年通過出售機床獲得的貨款總額為2億元。核算表明,該廠2004年機器廠房的折舊費用為3000萬元。則該資本家2004年
A.賺取利潤總額為10000萬元
B.剩余價值總額與利潤總額相等
C.剩余價值率為600%
D.利潤率為15%
8.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說:“一部分貧農有比較充足的農具和相當數量的資金。此種農民,每年勞動結果,自己可得一半。不足部分,可以種雜糧、撈魚蝦、飼雞豕,或出賣一部分勞動力,勉強維持生活,于艱難竭蹶之中,存聊以卒歲之想。故其生活苦于半自耕農,然較另一部分貧農為優。”毛澤東文中提到的這一類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A.主要對象
B.主要動力
C.領導力量
D.中間力量
9.中國革命能夠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的根本條件是
A.國民革命的影響
B.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C.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
10.回顧黨的歷史,我們看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是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第二次是
A.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B.認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C.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
D.認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外部條件和政治保證
11.鄧小平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正在于它是發展著的科學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樣,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顯著特征或特性,是它的
A.創造性
B.革命性
C.實踐性
D.科學性
12.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就“改進黨的作風”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因此,全黨同志務必全面、正確把握“三個代表”的要求,以“三個代表”作為檢驗各項工作是否合格的標準。“三個代表”中,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
A.實現共同富裕
B.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D.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經濟高速發展
13.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照搬蘇聯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實踐證明,不斷弱化以致要消滅商品貨幣關系與市場機制的做法是很不利于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針對人們思想理論上出現的有關姓“社”姓“資”問題的爭論和有關“計劃”還是“市場”的爭論,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明確地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計劃與市場作為調節經濟的手段,是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特有的需要
B.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特有的需要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特有的需要
D.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
14.2005年5月27日,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
A.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B.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C.正確處理民族問題
D.保證各民族一律平等
15.2005年6月21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全體會議,任命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即日起就職,任期至2007年6月30日。任命的行政長官是
A.許仕仁
B.范徐麗泰
C.陳方安生
D.曾蔭權
16.2005年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簽署全面和平協議、標志非洲大陸持續時間最長的內戰宣告結束的國家是
A.蘇丹
B.尼日利亞
C.貝寧
D.贊比亞
二、多項選擇題:17~33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符合試題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涂黑。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得分。
17.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宋國大夫桓魑要殺他,孔子說:“天天生德于予,恒魑其予何?”有時,孔子還把無法講通,高深莫測,無可奈何的事情都歸結為“天”或“天命”,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要求“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從哲學上說,孔子這些言論是
A.客觀唯心主義
B.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C.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D.二元論
18.18世紀初,化學界曾流行一種“燃素說”的理論:某種物體之所以能燃燒,是因為它本身含有一種名為“燃素”的特殊物質。由于當時科技水平的局限,許多人把它當成了真理。1774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做了個試驗。他把氧化汞加熱后得到一種新氣體,點燃的蠟燭碰到它就會大放光芒。他把這種氣體叫做“無燃素氣體”。實際上,普利斯特已經發現了氧氣。但他死抱著“燃素說”不放,便沒有提出自己的新理論。而當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得知這一結論后,對“燃素說”產生了懷疑,他通過實驗終于證實:物質燃燒并不是“燃素”從物體中分離出來,而是燃燒的物質與空氣中的氧相結合的結果。拉瓦錫終于推翻了禁錮人們多年的“燃素說”,建立了科學的“燃燒學說”。這表明
A.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
B.真理和謬誤的對立總是相對的
C.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
D.已經被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19.私營企業的產生不是一次特殊事件。它不會突然產生,也不會驀地消失。它的產生有其繼承性,不會憑空而來;它的發展有其階段性,不會一蹴而就。除非有不可抗拒的非經濟原因,否則,它是不會中途夭折的。即使中途夭折了,它也會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重新產生。這表明
A.社會歷史可以理解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B.社會歷史能夠以史的精確性來考察
C.社會歷史與人的創造性關系不大
D.社會歷史根本不同于自然界的歷史
20.托克維爾說:“人要是沒有信仰,就必然受人奴役;而要想自由,就必須信奉宗教。”與上述言論觀點一致的選項包括
A.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礎上的自由
B.人的自由是對世界的改造
C.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
D.自由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
21馬克思說過,“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和把舊價值保存到產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時間內達到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雖然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只勞動一次),因此很明顯,這種結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勞動本身的二重性來解釋。”對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是
A.勞動就其作為具體勞動來說必然創造價值,就其作為抽象勞動來說必然保存價值
B.工人把新價值加進新產品只是由于他的勞動是一般的抽象的社會勞動
C.工人在同一時間內的兩次勞動中,一次勞動把價值加進新產品,另一次保存或轉移生產資料的舊價值
D.工人保存或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是由于其勞動的特殊生產形式
22.馬克思說過,“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包括
A.流通中的等價交換不會創造剩余價值
B.流通中的非等價交換會創造剩余價值
C.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
D.商品生產者在流通領域之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觸,就不能使價值增值
23.整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是我國家電市場“爆炸式”增長的年代,特別是在1986-1995年的10年間,我國家電工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在32%以上。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大家電先后渡過了高速增長期,增長速度大幅度放慢,如電冰箱的增長率已由1995年的20%下降到1999年的5.45%;空調器由1995年的40%下降到1999年的10%;洗衣機的增長率雖有所起伏,但也是呈急劇下降趨勢,到1999年的時候基本上處于零增長狀態,2001年已經出現了負增長。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彩電生產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達到50%以上,從1996年到2000年,彩電行業經過了六次大的價格戰,全行業平均利潤率下滑到3%。開始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可是到了2001年,竟然出現了彩電史上的首次全行業虧損。這段材料表明
A.家電行業利潤率一路下滑,直至接近于零是平均利潤率作用的結果
B.平均利潤率規律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規律
C.平均利潤率規律能起到配置社會資源和重新分配利益的作用
D.在平均利潤率規律作用下,任何行業永久維持高利潤率是違背市場機制的
24.毛澤東說:“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而這些方面綜合起來決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是
A.推動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本變革
B.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C.促進中國民族產業的全面發展
D.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5.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內涵,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又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領導的主要任務是
A.政治革命
B.文化革命
C.經濟革命
D.農民革命
26.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而“一化三改”反映的歷史必然性具體體現在“一化三改”是
A.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
B.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
C.實現祖國統一的經濟保障和政治要求
D.發展農業和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27.1987年3月8日,鄧小平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6月29日,他又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989年2月26日,他又說:“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1990年12月24日,他強調:“我不止一次講過,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產生后,更將“穩定”、“改革”、“發展”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三個有機統一的組成部分進行考慮。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表現在:
A.只要改革就能發展,實現了發展就能保持穩定
B.發展是目的,要善于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C.改革是動力,要發展就必須不斷進行改革
D.穩定是前提,改革和發展必須考慮社會可承受的程度
28.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的特點是
A.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B.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C.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D.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緩解就業壓力的工業化
29.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我國國情決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貫非常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胡錦濤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普遍趨向”。這兩個“普遍趨向”是
A.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B.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
C.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
D.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30.為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經濟必須保持年均7.2%的增長速度。但我國維系人們基本生存的耕地和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支撐經濟增長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我國的人均儲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的有關數據,1999年時,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僅次于美國。我國自身的環境容量已經難以承受這樣大的污染排放量。同時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將日益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控制,而將一般技術和高技術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工序轉移出去,以便騰出更多的空間加快高新技術的發展。上述材料表明
A.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基本國情的客觀要求
B.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經濟成長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C.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富鄰、睦鄰外交政策的必然要求
D.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客觀要求
31.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的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包括
A.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B.程序正當 高效便民
C.誠實守信 權責統一
D.廉潔自律 勤政為民
32.2005年7月5日,胡錦濤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發表題為《加強團結合作 促進穩定發展》的演講,在這個演講中,他就上海合作組織的努力方向提出的建議包括
A.不斷促進政治一體化進程
B.扎實推動經濟合作盡快取得實際成果
C.深入開展人文合作
D.全力加強安全合作
33.2005年9月19日,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于以共同聲明的形式通過了六方會談以來的首份共同文件,通過這份文件的重大意義包括
A.最終解決了朝鮮半島核問題
B.一個里程碑式的協議
C.一個與會各方共贏的結局
D.中國外交的勝利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