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
34.閱讀以下一組材料
材料1
琴 詩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材料2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里只有一點點油,誰也喝不到。于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一只老鼠咬住另一只老鼠的尾巴,三只老鼠連成一串,換班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他想油只有一點點,我先喝個飽,上面兩只老鼠見第一只老鼠喝起來沒完,都急得很,最上面的老鼠急得說:“給我們留一點”,可一張嘴,下面的兩只老鼠就到缸里去了,他一慌也跟著掉了下去。結果三只老鼠都再也未能爬出來。
材料3
甲、乙兩人賽馬,各有上、中、下等馬一匹,三匹馬實力的簡單相加之和相等,即實力相當。可是結果卻不完全是這樣的,按照三局兩勝規則,如果撇開賽手技術等其它因素不計的話,則甲、乙均有可能贏。
圖一:
甲(贏) 乙(輸)
上 中
中 下
下 上
圖二:
甲(輸) 乙(贏)
上 下
中 上
下 中
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回答下列問題:
(1)琴為什么“不鳴”,為何“指上”不能聽?
(2)三只老鼠為何再也未能爬出來?
(3)實力完全一樣的兩個賽馬手為什么結果卻大相徑庭?
(4)從三則材料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示?
35.閱讀以下有關農業問題的一組材料:
材料1
到今年,中國已有27個省區市全面免征農業稅,另有四個省區中的多數市縣也免除了農業稅。明年,國家各級財政對農業稅費改革的轉移支付將增加到900億元以上,這樣,原定到2008年取消農業稅的目標到2006年就能實現。
從2000年3月正式啟動的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實施5年來,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效,農民負擔明顯減輕。2004年與1999年相比,全國農民共減輕負擔1045億元,人均減負約110元;今年,中央統一決定加上地方自主決策的免征農業稅,農民又減輕負擔220億元,人均減負24元。
農村稅費改革及其相關綜合配套改革,帶動了農村上層建筑的變革和進步,一些鄉鎮機構逐漸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把工作從直接抓招商引資、生產供應、催種催收等具體事務轉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范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上來。
摘自2005-6-28 中新網
材料2
2005年,中央支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為“三農”發展的主旋律,增糧增收仍然是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頭戲。
上半年成績可圈可點
今年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可圈可點。
——夏糧、早稻獲得較好收成。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夏糧總產達到10627萬噸,增產512萬噸,增長5.1%;早稻也望獲得好收成;預計早稻面積增加,總產略有增長。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增加18%,占小麥總面積的50%。
——農民現金收入較快增長。據統計,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農業各行業運行良好。種植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畜牧業發展勢頭較好,漁業生產穩步發展,鄉鎮企業平穩運行,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農業機械化步伐加快,農墾經濟較快增長。
——農業科技推廣與創新步伐加快。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特別是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取得重要進展,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良種良法運用到糧食和農業生產各個領域。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3億畝,每畝可節本增效20元。超級稻全年推廣面積可達6000萬畝。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順利推進。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啟動了一批農業重點工程項目。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進展順利,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得到加強,“沃土工程”穩步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得到加強。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
摘自2005-8-8 新華網
材料3
我們認為,在農業貿易自由化日益擴大、農業國際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中國必須繼續堅持既定的糧食安全戰略,立足國內生產,適當進口國外糧食。
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如果按照有關專家的建議,中國放棄以“國內生產為主”的糧食安全戰略,我們很難預料世界糧食貿易和市場格局會被怎樣地改寫,而中國又有多大的可持續的采購能力來保證糧食供給?中國是否能夠承受由此所產生的調整成本和社會代價?其他糧食進口國(尤其是缺糧的發展中國家)是否能夠容忍和承受由此所引起的世界糧食供需格局的變化?這似乎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在全力推進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絕無僅有的繼續對農業實行高度優先的政策安排。
第二,仍然不具備依賴糧食貿易的基本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但從技術上看,中國尚不具備依賴國際市場解決糧食問題的基本條件,如國內市場發育遲緩,糧食市場體系不健全,行業組織嚴重滯后,全國統一大市場還未形成,缺乏風險管理機制和工具。目前中國既沒有像美國、法國和德國那些能夠壟斷全球糧食貿易的大糧商,沒有類似于加拿大、澳大利亞小麥局等貿易組織,也沒有日本、韓國那樣的進口管理機制,參與國際競爭的貿易主體還處于成長階段。現有貿易基礎設施也不具備承擔大規模進口糧食的能力。顯然,這對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并不能取得期待的積極作用。
第三,在WTO框架下,中國能夠使用的糧食政策措施,主要是在國內支持環節,包括不引起貿易扭曲的科研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與生產不掛鉤的直接補貼等“綠箱”政策,以及有限的價格支持和投入品補貼等“黃箱”政策。在進口控制上,除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外,中國并沒有其他進口保護措施的選擇余地。因此,所謂的“適當進口國外糧食”,實質上是要把承諾的糧食關稅配額量作為進口底線。但如前所述,關稅配額糧食進口有可能突破過去所定的95%的自給率目標。
資料來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請運用相關知識分析材料并回答:
(1)請結合材料1、2闡述材料2中2005年上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的原因。
(2)請結合材料3,概述在農業貿易自由化日益擴大、農業國際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國在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3)請結合材料3,簡要闡述我們應在農業問題上采取哪些措施,以應對國際競爭的種種挑戰。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