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2C3C4B5D6B7B8D9B10A11A12B
13C14D15A16ABCE17BCDE18ADE19CE20ACDE21ABCE22ADE23ABD24BCDE25ABDE26ABCDE27ABCD28ABCDE29ABCD30BDE
34.【答案要點】(1)認識事物要區分粗精、真偽、表里、內外,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善于區分事物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這是一種“按圖索驥”的方法,把《相馬經》當作教條,脫離實際,從本本出發,生搬硬套。
(3)思維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中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客觀規律在人腦中的內化,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理性思維的重要工具,是實踐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它比認識結果更為重要。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增強人的認識能力,做好各項工作。
【考點】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如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現象和本質的關系、辯證思維方法等)及其在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性。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材料由兩個中國古代寓言“九方皋相馬”和“按圖索驥”組合而成,反映的正好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得到的也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而題后的問題的設置也就與材料有關:“九方皋相馬方法的高明之處何在?”“伯樂之子'相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問貌似針對材料,實則提出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讓考生回答:“為什么說(九方皋相馬的)思維方法比找(到千里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材料是經過處理的便于考生理解的半文半白話,如果考生知道兩則寓言的出處及其寓意(可以引申到哲學的有關原理)則可以幫助考生回答問題:“九方皋相馬”出自漢代劉安的《淮南子?道應訓》,“按圖索驥”出自名楊慎的《藝林伐山》;前者主要說明了認識的主體的知識背景在選擇客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者從方法論上說明了脫離實際、生搬硬套、機械教條到指的與預期相反結果的愚蠢行為。如果不知道其出處,細讀材料,緊扣重點,也不難得到題中要求有關哲學原理,也即上面的結論。如第一則寓言故事需要緊扣的是伯樂對九方皋的評價:“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常講得的認識事物要區分粗精、真偽、表里、內外,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區分事物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第二則寓言故事的信息點在:“伯樂之子把伯樂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他按照書上給出的各種圖形,與他所見到的一一加以對照”,反映的是其機械教條,脫離實際,從本本出發,生搬硬套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只要有上述的正確思路,抓住了上述要點,第三問“為什么說九方皋相馬的思維方法比找到千里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就不難回答,因其重要信息點在:“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意思是如果有像九方皋這樣觀察問題的方法,就有著比相馬更重要的意義。即只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增強人的認識能力,做好各項工作。因為思維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中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客觀規律在人腦中的內化,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理性思維的重要工具,是實踐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方法具有普遍意義,它比認識結果更為重要。這就是水到渠成的答案。
【相關知識鏈接】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1)現代科學研究,一般是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后由一系列的實踐或實驗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再經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論體系去指導科學實踐活動。(2)辯證思維方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般指導方法。現代科學研究可分為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這兩種研究都離不開辯證思維方法的指導。辯證思維方法滲透貫穿于科學假說的誕生、科學假說的驗證以及科學理論形成的全過程。(3)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①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于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確認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體關系。②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等參與到科學研究中;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等,又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因此辯證思維方法要從現代科學研究方法中吸取營養,以豐富自身的方法系統。③在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關系上,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用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來否定和取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片面傾向;另一種是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辯證思維方法的形而上學傾向。
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
政 治 理 論 試 題
一、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在答題紙上將所選項的字母涂黑。(每小題1分,共15分)
1.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
A.吃喝穿住B.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
C.人的自覺意識活動D.結成社會關系
2.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于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于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于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現在,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
A.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為歸宿
B.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3.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許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療其他患者,這說明
A.人的價值只體現在特定的場合和行為中
B.人的價值必須以滿足個人需要為前提
C.人的價值是在滿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實現的
D.人的價值表現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是
A.Ⅰ(v+m)=ⅡcB.Ⅱ(v+m)=Ⅰc C.Ⅰ(v+m)>ⅡcD.Ⅱ(v+m)>Ⅰc
5.把公司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這是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