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派:將比較文學看作“文學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事實聯系”的實證主義方法。
教堂山會議(06年名詞解釋):比較文學發展史的一個轉折點,會上,傳統的比較文學觀點受到批評,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闡述了美國學派的觀點,從而引起了國際上歷時十余年的辯論,導致比較文學在理論上更趨成熟,促進學科的健康發展。
美國學派:將比較文學看作一種文學研究,涵蓋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個方面。既包括“事實聯系”的文學關系研究,也包括無事實聯系的跨國界文學研究,還包括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比較研究。
比較文學:一種開放式的文學研究,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國際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比較的自覺意識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學科界限的各種文學關系。
跨民族意味著:一,把比較文學與民族文學的研究加以區別,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跨民族的根本意義在跨文化。二,一個多民族國家之內的各民族文學之間的比較研究也在比較文學范圍之內。
各種文學關系:
包括事實聯系(實際存在于兩個或多個民族文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
比較文學的性質:文學研究的一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不單純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領域,一種強烈的自覺的比較意識,研究工作中的比較的立場,超越各種界限,在不同參照系中考察文學現象,貫穿始終的、須臾不可缺少的比較的方法。
比較文學的特征:開放性、宏觀性。
開放性:比較文學最根本的特征。比較文學是一個巨大的、不斷運動的開放體系,它的開放性有三層意思:
1 不受時間、空間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價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們之間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2 比傳統文學研究具有更寬泛的內容,是一個作家、作品、讀者、世界四極相互運動的宏大模式。
3 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較分析法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納(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銳和自覺,這一點在當代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
宏觀性:從國際的角度俯視各種文學現象,進行宏觀的比較剖析,具有寬闊的視野和宏大的胸懷。
國別文學:按國家這樣的政治概念相區別的文學。
民族文學:按民族區分的文學。是比較文學的出發點。
世界文學: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種文學發展的美好遠景。
總體文學:詩學或美學的總稱,實際是文學理論的別稱,沒有規定一種比較的研究方法。
可比性(0X年名詞解釋):指跨越性文學現象中,由于實際存在的各種內在聯系,而具有的比較研究的可能和比較研究的價值,是比較文學學科的理論根基,是客觀存在而又有待我們發掘的。
比較文學的目的和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文學的本質和文學文學發展的動因,對文學作品的影響、意義、價值進行研更好地探討文學規律,促進文化交流,促進民族文學的繁榮和推動世界文學進步。
《管錐編》:錢鍾書所著,1979年問世,標志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從具體作品和具體的文學現象出發,尋找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規律,在中西文學和中西文論的闡發研究方面具有獨到見解,為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闡發研究和接受研究。
影響研究:比較文學的基本研究類型之一,早期實踐中的唯一類型,以一種強烈的歷時意識通過廣泛搜集材料,對事實和進行嚴密考據、分析、歸納,來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超越國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包含著對藝術創作活動本質的理解。
平行研究:將“類似”的、可比的,但沒有直接關系的屬于兩個或多個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家、作品加以比較,研究其異同,得出有益的結論,注重作品的內在因素和美學價值,要求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學性”。
闡發研究:比較文學中的一種研究類型,最先由我國臺灣學者提出,包括用外來的(本民族的)文學理論來闡發本民族的(外來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不同民族文學理論的相互闡發和別的學科及理論來對文學進行闡發、解釋文學現象。是一種雙向的、相互的闡發,通過具體的、細微的研究來說明基本道理。
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對不同民族的廣大讀者(聽眾、觀眾)產生的作用,即一部文學作品被外民族讀者大眾接受的情況,是受到接受美學影響的、充分考慮讀者的參與作用的研究類型。
文學范圍內比較研究的若干領域:神話和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文類學、主題學、媒介學、形象學、思潮流派比較研究、比較詩學等。
文類學(06年名詞解釋):對于文學形式的各個種類和類型以及文學風格的比較研究,通過歷時的和共識的方法,了解文類發展的歷史和基本特征,認識作家的獨創和文學的民族傳統、民族特征。
主題學:通過對同一題材、主題、母題、情節、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的不同表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流變的歷時,研究不同作家對它們的不同處理,以及這種流變和處理的根源。
媒介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對文學交流過程中起傳遞作用并實現文學交流的人和事物——媒介的研究,分為對個人媒介、團體與環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類研究。
形象學:脫胎于影響研究,是比較文學學科中的一個門類,研究某國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關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闡釋作為他者的異國異族,探索異國異族神話的創造過程和規律,分析其社會心理背景以及深層文化意蘊。
“套話”:在形象學中,套話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時間內反復使用、用來描寫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詞組。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單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勢推動下一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標志著對“他者”的凝固看法。
比較詩學:比較文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專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用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和國際角度,以自覺的比較意識,超脫本民族文化體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探求人類文學的“共同規律”。(對中國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中西比較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