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查目標
西醫(yī)綜合考試范圍為基礎醫(yī)學中的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學;臨床醫(yī)學中的內科學(包括診斷學)和外科學。要求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上述醫(yī)學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Ⅱ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 試卷內容結構
基礎醫(yī)學 約50%
其中 生理學 約20%
生物化學 約15%
病理學 約15%
臨床醫(yī)學 約50%
其中 內科學 約30%
外科學 約20%
四、 試卷題型結構
A型題 1~9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35分
91~12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B型題 121~15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X型題 151~180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一、 生理學
(一) 緒論
1. 體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機體的內環(huán)境和穩(wěn)態(tài)。
2. 生理功能的神經(jīng)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和自身調節(jié)。
3. 體內的反饋控制系統(tǒng)。
(二)細胞的基本功能
1.細胞的跨膜物質轉運:單純擴散、經(jīng)載體和經(jīng)通道易化擴散、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主動轉運、出胞和入胞。
2.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由G蛋白耦聯(lián)受體、離子通道受體和酶耦聯(lián)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3.神經(jīng)和骨骼肌細胞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及其簡要的產(chǎn)生機制。
4.刺激和閾刺激,可興奮細胞(或組織),組織的興奮,興奮性及興奮后興奮性的變化。
5.動作電位(或興奮)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
6.神經(jīng)-骨骼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7.骨骼肌的收縮、收縮的外部表現(xiàn)和力學分析。
(三)血液
1.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
2.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shù)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與止血栓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統(tǒng)及其臨床意義。
(四)血液循環(huán)
1. 心肌細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竇房結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簡要的形成機制。
2. 心肌的電生理特性: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
3. 心臟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縮的特點,心動周期,心臟泵血的過程和機制,心音,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定,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4. 動脈血壓的正常值,動脈血壓的形成和影響因素。
5. 靜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及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環(huán),組織液和淋巴液的生成與回流。
7. 心臟及血管的神經(jīng)支配,心交感神經(jīng)和心迷走神經(jīng)對心肌生物電活動和收縮功能的影響。
8. 心血管中樞。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學感受性反射。
9. 心血管活動的體液調節(jié):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升壓素。
10. 局部血流調節(jié)(自身調節(jié))。
11. 動脈血壓的短期調節(jié)和長期調節(jié)。
12. 冠脈循環(huán)和腦循環(huán)的特點和調節(jié)。
(五)呼吸
1. 肺通氣的動力和阻力,胸膜腔內壓,肺表面活性物質。
2. 肺容積和肺容量,肺通氣量和肺泡通氣量。
3. 肺換氣的基本原理、過程和影響因素。氣體擴散速率,通氣/血流比值及其意義。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運輸,氧解離曲線及其影響因素。
5. 呼吸中樞及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
6. 外周和中樞化學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對呼吸的調節(jié)。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電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經(jīng)支配和胃腸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調節(jié)。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調節(jié),胃的容受性舒張和蠕動。胃的排空及其調節(jié)。
4. 胰液和膽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調節(jié)。小腸的分節(jié)運動,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5. 大腸液的分泌。排便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