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點撥
作為考生,無論復習到什么程度,在臨近考試時都不免會感到心情忐忑,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為“學無止境”,對于即將面對的試卷,你會有意無意地把它設想的過難,從而感到心中無底。其實,以“考研哲學”論,考試的內容和難度都是“有底”的。
它考什么?就是考對2008年考研政治理論考試大綱涉及的有數的一些常見的哲學基本原理的掌握和運用,考對一些重要的哲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首先要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這門學科的性質,它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當然也包含知識性的內容,但主要的不是講知識,特別不是敘述性的講知識。而是講世界觀。怎么講的?就是講一些大本大源的具有普遍性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都是用文字表述出來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基本原理”,而且表述的時候都是成套的。我們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復習,現在正應該把它們梳理一下。
它怎么考呢?絕不是橫空出世地亂來,而一定是理論結合實際。當前最大的實際,最重要的實際,全部都體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中。十七大報告的理論建樹較之以往可說是前所未有,內涵之深刻,觀點之豐富,提法之新穎,既使是專業理論工作者亦會感到目不暇接,青年學生豈不望文興嘆。然而,從考研哲學這一科來說,考點其實有跡可循。它不會是直接考對十七大報告中具體文字內容的識記,而是將十七大報告中的重要觀點提煉出來,選擇與今年的考試大綱的哲學知識點相符合、相重合的內容,運用適合的、新鮮的或典型的材料命制選擇題和分析題。
因此,我們考生現在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有針對性的系統梳理。即依托系統性,建立針對性。如何體現針對性和系統性?就是以2008年考試大綱規定的哲學體系的內在邏輯系統為基礎,以對于十七大有關精神的把握為重點,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以對主觀性試題的重點復習為突擊方向,帶動對包括客觀性試題在內的考試內容的全面梳理。
具體地說,就是要全面把握,突出重點,強化能力。
全面把握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轟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統和框架,在此基礎上把我們復習的東西有機化,在原理和原理的關聯中掌握原理,在概念與概念的關系中把握概念。
突出重點,重點就是指哲學的考點——基本概念(客觀性試題的考點),特別是基本原理(主觀性試題的考點)。基本原理正是哲學的理論邏輯運行的載體。所謂突出重點,就是突出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點,具體地說,就是要突出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某些理論難點和疑點,以及已經形成命題熱點的次重點。
強化能力,掌握了原理,還要會運用。把知識轉化為戰斗力。
審題的能力,集中表現為在題干上抓住考點(題眼)的能力。分析題目的能力,即迅速準確地把握題目材料的邏輯線索和考點原理的關系的能力。
答題的能力,答案切入的角度,答案的展開和豐富、層次感和形式化。
一般而言的答題步驟和要求:
①鎖定考點——捕捉題干信號,把握材料線索,比對理論框架,確認考點原理。
②原理闡述——表述盡量準確。但只要理解正確,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顯得內容不豐滿,可嘗試以正面闡述后,再反面闡述的方式豐富答案。
③展開分析——可適當復述材料,利用題目提供的材料復制部分答案;可根據題目的性質縱向層層遞進,或橫向分方面展開;如想到的角度多,話頭就別太長,多角度能夠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多寫話,以較豐滿的文字加重份量。
④簡短結論——歸納并復述基本觀點,突出論點,加深印象。
答題的形式化要求:
①論點突出——“立片言以居要”,主旨句醒目地寫于段落開頭。但不一定下畫線。
②層次分明——適度多分自然段,牽引閱卷人視線切入點,變一目十行為一目一段。
③輪廓清晰——前有考點原理,中有論證文字,后有基本結論。
脫離針對性的系統性,難以形成戰斗力;而缺乏系統性的針對性,就難免陷入盲目性。只有將針對性和系統性結合起來,才能高效、穩妥、主動地開展復習,立于不敗之地。
第一篇 唯物論考點概括
一、哲學基本問題原理
1.原理的定位和基本表述
“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對于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做出科學回答時,所形成的“物質決定性和意識能動性”這一基本原理。
其基本表述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對于意識具有決定作用;意識對于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即物質決定性和意識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2.原理作為理論線索在整個哲學考試體系中的貫穿
⑴思維和存在(第一章)
⑵物質和意識(第一、二章)
⑶主觀與客觀(第二章)
⑷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第三、四章)
⑸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第三章)
⑹反映論和先驗論(第四章)
⑺歷史和邏輯(第四章)
⑻實踐與認識,行與知(第五章)
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第五章)
⑽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第五章)
⑾經濟和政治(第五章)
⑿經濟和文化,文化的社會功能(第五章)
⒀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第五章)
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第六章)(有需要說明的特殊情況)
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第六章)
⒃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第六章)
⒄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與主體的選擇性 (第七章)
⒅必然和自由 (第七章)
如上所列,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在第一章當中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
在第二章當中它表現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和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在第三章中未直接出現,但潛在地表現為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的對立。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關系。
在第四章中表現為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
在第五章表現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的關系,經濟和政治的關系,并進一步表現為政治上層建筑和有關意識形態的原理。
在第六章表現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原理。由這兩個原理構成了兩條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都具有決定被決定,決定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性質。(但需要注意,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確實屬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不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的關系,具有特殊性,它們并不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具有物質性,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生產關系雖是一種社會關系,但其性質也是物質性的。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并不是物質與意識,第一性與第二性的關系。它們之間所具有的決定被決定,決定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屬于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在第七章表現為社會形態范疇,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還體現為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關系(第六章第三節)。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與主體的選擇性的關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
3.原理作為解題方法的運用
“哲學基本問題原理”不僅是貫穿于整個哲學體系的理論線索,更重要的,它是考試中重要的解題方法。其基本思路:以物質決定性和意識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為根據,首先正確地定位出物質性的和意識性的東西。據此區分出它們或第一性或第二性的地位,本源或派生的關系。其次,根據它們的關系性質確定它們之間的決定性或被決定的地位,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即以第一性的東西決定第二性的東西,以本原的東西決定派生的東西;并以第二性的東西反作用于第一性的東西,以派生的東西反作用于本原的東西。
這個套路對于上述18項中除去⑸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⑹反映論和先驗論這兩項之外,都是適用的。⑸⑹兩項角度不同,它們并不是實體關系或屬性關系,而是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貫徹到辯證法和認識論這兩個領域的對立表現。因此,它們雖然也算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但談不上是決定或反作用的關系。
在解答客觀性題目時,以這種方式作為理解問題的切入點,判斷答案又快又準。
在解答主觀性題目時,以這種方式作為切入點,把握問題高屋建瓴,組織答案舉重若輕。
4.原理的特殊表現形式
(1)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
①主客觀辯證法的定義。
客觀辯證法是指客觀事物的辯證法,即客觀規律。
主觀辯證法是指人類思維的辯證法,即為人所認識了的客觀規律。
②二者在形式上的區別。
客觀辯證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主觀辯證法則采取邏輯的形式,同人自覺的思維活動相聯系。
③主客觀辯證法的關系。
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二者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既包括客觀辯證法也包括主觀辯證法,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的統一。
(2)歷史和邏輯。
①歷史和邏輯的涵義。
歷史指客觀現實過程和人類認識過程。
邏輯指的是理論思維,即以理論形態所反映的客觀規律。
②歷史和邏輯的關系。
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在理論上的再現。
歷史是把握在主觀邏輯中的客觀過程。
③方法論意義。
邏輯是“修正過”的歷史。是對于復雜豐富的客觀過程的揚棄。
歷史是現象序列的延續,邏輯是本質聯系的展開。
(3)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①人能夠認識并通過實踐利用自然規律,但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社會規律形成于人的活動,但人的自覺活動不能否定社會規律的客觀性。
②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③將二者割裂導致三種錯誤觀點。
唯意志論(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貶低客觀規律性的主觀唯心主義)。
機械論(貶低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客觀因素絕對化的機械唯物主義)。
宿命論(抹煞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客觀因素神秘化的客觀唯心主義)。
(4)社會發展決定性與主體選擇性的關系
①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
社會發展的決定性是指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性。
主體的選擇性是指人在可能性空間中所表現的自主性,即主觀能動性。
②“可能性空間”。
社會歷史規律所提供的并不是唯一的現實可能性,而是由多種現實可能性構成的“可能性空間”。哪一種成為現實,取決于主體的選擇。
③社會發展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的關系。
一方面,主體選擇性并不否定社會發展決定性。因為主體不能選擇可能性空間(主要由生產力決定)。
另方面,社會發展決定性也不取消主體選擇性。因為主體能夠在可能性空間中選擇。④主體選擇性是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實現方式。
社會的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自然歷史過程與自覺創造過程的統一。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原理
1.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不同的物質形態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的最高抽象。
恩格斯說:“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
列寧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中揭示了物質范疇的深刻內涵,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意義
(1)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區分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
(2)堅持了反映論和可知論。區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3)指出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辯證性質。區分了辯證法的物質觀與形而上學的物質觀。
(4)把實踐活動納入物質范疇。區分了實踐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機械唯物主義。
3.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無限性原理
(1)有限反映著具體事物的暫時性和相對性。無限反映著客觀實在的永恒性和絕對性。
(2)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割裂二者關系是形而上學。
①無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無限由有限構成。
②有限包含無限,有限體現著無限。
③有限可轉化為無限,超出有限的界限即趨向無限。
④同有限相聯系的無限才是具有現實性的真無限。
這一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確立積極革命人生觀的科學依據。
三.實踐本質原理
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是實現哲學變革的關鍵。唯心主義從精神出發去理解世界,舊唯物主義從自然演化出發去理解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新唯物主義”, 其理論基礎就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現實世界。深刻指出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實踐能夠改造世界)。
2.實踐的本質涵義
(1)定義。
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2)實踐的一般本質和特殊本質。
①實踐活動的物質性——人變革物質世界的“感性”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這是實踐區別于意識的一般本質。
②實踐活動的主體性——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這是實踐區別于自然界物質運動的特殊本質。
3.主體、客體與主觀、客觀
(1)主體和客體。
主體是指從事著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是實踐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因素。
客體是指主體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一切對象。包括自然、社會和精神形式。
(2)主觀和客觀。
主觀或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腦的精神活動的總和。
客觀或客觀世界指物質世界,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包括自然和社會。
主觀和客觀通常是在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上使用,相當于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
(3)二者關系。
主體大于主觀。主體既有主觀,又包含客觀,是自然、社會和意識的統一體。
客體小于客觀。客體是指進入了主體活動范圍的客觀。
4.主客體限定和超越關系的原理
①實質。
限定和超越的關系是實踐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②特點。
它既不同于一般物質實體相互作用,也不同于意識對物質的認識關系,而是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之間的關系。
③內容。
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覺能動的活動不斷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實客體。
5.雙向對象化原理及其意義
(1)“雙向對象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內容。
①主體客體化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即主體對象化。
②客體主體化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即客體非對象化。
(2)“雙向對象化”的理論意義。
①主體客體化造成人的活動成果的體外積累,形成了人類本質力量繼承發展的特殊方式——社會遺傳方式。
②客體主體化則是人占有、吸收前人的活動成果的文化繼承方式。
四.意識的本質和意識的作用原理
1.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意識的作用即意識對物質所具有的能動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2.意識能動作用的主要表現
①目的性。
②創造性。意識不僅反映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③對象性,即指導實踐,改造世界。“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
④意識還能控制人體生理活動。
3.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性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發揮又是有條件的。
①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
②必須把正確的思想付諸實踐。
③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手段。
第二篇 辯證法考點概括
兩大特征 三大規律 四對范疇
“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大特征”。
“三大規律”是辯證法的理論主干。
“四對范疇”是對辯證法規律的補充環節。
兩大特征
一、普遍聯系的原理
1.聯系的觀點
①定位: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
②定義:聯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普遍聯系的原理
(1)聯系是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過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①內部聯系:每一具體事物都是由內在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統一整體。
②外部聯系:每一事物都與他事物處于相互聯系之中。
③整體聯系: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聯系中的一環。
(2)方法論意義:
普遍聯系的原理是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觀點“協調發展”的哲學基礎。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正確地處理和協調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的關系,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正是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的具體體現。
二、系統的整體性原理
1.系統的涵義
①系統是由普遍聯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狀態。
②系統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功能的有機整體。
2.系統的性質
(1)整體性。
系統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整體特性和功能。
①系統的整體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個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簡單相加。
②要素的性質、功能要所處的系統整體的制約,離開整體,其性質就會發生變化。
(2)結構性。
系統的性質不僅取決于其構成要素的性質,更取決于這些要素的結合方式即結構。系統結構對于系統的功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3)層次性。
系統的結構具有依次隸屬關系,不同層次的地位作用不同。
(4)開放性。
系統與周圍環境處于相互作用之中。
三.發展觀點與過程論原理
1.發展觀
①定位: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個基本觀點和總特征。
②機制:事物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變化是運動的一般內容,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變化。
③定義:發展是具有前進和上升性質的運動變化。發展是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無序向有序的上升運動。
④實質: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產生新事物,在社會歷史領域,發展的本質是創新。
2.過程論是發展觀的集中體現
①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過程。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的歷史,過去、現在和未來。
②把世界看做過程的集合體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是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
3.方法論意義
唯物辯證法發展觀和過程論原理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則。
它要求我們用歷史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認識問題;
它要求我們研究新情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三大規律
一、量變質變規律
1.涵義
①質――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質通過屬性表現;把握質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起點。
②量――事物的規模、程度等可量化的規定性;把握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適度原則是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
④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⑤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
⑥量變和質變的區分標志――是否超出度。
2.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②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而且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③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征。
④割裂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兩種形而上學:“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
“激變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
“庸俗進化論”――只承認量變,否認質變。
它們割裂了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否認了事物的發展。
3.方法論意義
①堅持適度原則。
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②注意事物的數量變化----重視積累、防微杜漸。
③注意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二、對立統一規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
(1)矛盾的涵義。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即矛盾是事物統一體內部的對立因素之間的關系。
(2)矛盾的基本屬性。
①矛盾雙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
②矛盾雙方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①同一性要受斗爭性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共存依靠斗爭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要靠斗爭來實現。
②斗爭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同一性規定和制約著斗爭的形式、規模和范圍。
(4)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A.理論意義(辯證認識的實質)
①所謂辯證地思考問題,就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②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避免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絕對化和片面性。
③對任何問題都要辯證地思考,根據實際中的具體情況,多角度地或從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維,“換位思考”,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B.實踐意義(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制約的原理是我們制定戰略策略的理論基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著的各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②我們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兩個方面,既要重視斗爭的一面,也要善于調和和妥協,進而解決矛盾。
③黨的十七大深入系統闡述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以及“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理念,正是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典范。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原理
(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又斗爭、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構成了事物的發展。
(2)同一性對于事物發展的作用。
①矛盾雙方的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
雙方形成矛盾統一體,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②矛盾雙方的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包含。
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③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
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構成了事物的自我發展。
(3)斗爭性對于事物發展的作用。
①促進事物的量變。
斗爭性使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引起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為質變準備條件。
②實現事物的質變。
當矛盾雙方力量發展達到了極限,斗爭性則突破極限,使舊的統一體分解,新事物產生。
(4)全面把握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的重要意義。
①斗爭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屬性,矛盾對事物發展的作用只有在兩者的結合中才能實現。
②斗爭性和同一性在矛盾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下具有不同作用。有時同一性起主要作用,有時斗爭性起主要作用。
③事物的發展既“相反相成”,又“相輔相成”。要自覺利用矛盾的這兩種力量推動發展。
(5)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指導實踐,正確把握和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
①和諧包含著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思想,強調矛盾的同一性。
②和諧并不否認矛盾的斗爭性的作用。和諧并不意味著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和諧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實現的。
③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差異,化解沖突,創造“雙贏”,促進發展。
3.矛盾轉化的原理
①矛盾推動事物發展是通過矛盾的轉化實現的。
②矛盾轉化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
③矛盾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④創造有利條件促使事物向進步的方向轉化是主體的任務。
⑤否認轉化,用凝固的觀點看事物是形而上學。不講條件空談轉化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4.內因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①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聯系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③它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哲學基礎。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涵義。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自有其特點。
③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種解決形式。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①一般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事物)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②任何個別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質或屬性),即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
③個別包括一般,一般不能完全包括個別。共性不能代替個性,個性具有共性容納不了的內容。
④一般和個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于不同的層次和范圍)。
(3)方法論意義。
這一原理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它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又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①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認識事物不僅是把握現象,而是分析其內部的矛盾關系,分析事物矛盾內部的對立因素的關系和作用。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分析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才能發現事物發展的一般原因。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確定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質。
③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僅是解決具體矛盾的出發點,而且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基礎。理論是從具體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共性,而具體實踐則表現為個性。
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6.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構成事物的多種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這就是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實質。
①一方面,它是有兩點的重點論(即辯證法的全面觀)。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②一方面,它又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不要把兩者等量齊觀,更不能主次顛倒。
③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一的,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以重點論為補充。
堅持兩點論,反對形而上學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折衷主義均衡論。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解決什么問題的?
①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②辯證的否定是這個規律的核心。
③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辯證的否定觀
(1)肯定和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種因素,其對立統一促使事物自身發展,由肯定階段進入否定階段。
(2)辯證的否定。
事物的發展是通過它自身的辯證否定實現的。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②是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
③其實質是自我揚棄。
2.辯證的否定觀的方法論意義
辯證的否定觀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觀察分析一切問題的方法論原則。
(1)辯證的否定觀是新生事物不可戰勝原理的哲學依據。
新事物必然要戰勝舊事物,是由事物發展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
①新生事物代表著事物的發展方向,是適應了未來的發展條件應運而生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舊事物則相反。
②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系來說,新事物之所以成為新事物,正是因其新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歷史條件。
③新生事物反映著社會進步的要求。就社會領域而言,新事物是社會中先進階級、人民群眾創造性活動的產物,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
所以,新事物在內容上比舊事物更豐富,在形態上比舊事物更高級,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2)辯證的否定觀啟示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要采取揚棄的分析方法。
①必須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看到肯定方面以把握事物的當前性質;看到否定方面以展望事物的發展前途。
②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避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
“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引自十七大報告)
對待外來文化,要有選擇地吸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膽吸取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時摒棄腐朽的東西。
3.否定之否定
①第一次否定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②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揚棄了片面性,繼承了合理性。實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③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對立統一。這一規律啟示我們克服思想方法的絕對化和直線性。
四對范疇
1.現象和本質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①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所以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②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又要求人們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③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是科學研究的任務。
④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是認識的深化,但不是認識的終結。(深層次的本質)
2.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就是規律本身和規律的表現形式的關系。
②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③一方面,要重視必然性、規律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另方面,不忽視偶然性,要從偶然性中發現必然性。偶然性不僅表現必然性,而且對事物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④要善于利用各種偶然性去推進工作。要重視“機遇”的作用,敏銳的發現并抓住機遇,實現發展。
3.原因和結果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①認識因果關系的客觀普遍性,同唯心主義的“因果報應”論、神學目的論劃清界限。
②認識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作用和復雜性,避免形而上學的簡單化和片面性。
③“凡事預則立”。正確認識因果聯系,提高實踐活動的預見性。
4.可能性和現實性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①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具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趨勢。
②區分可能性的不同情況。
③立足現實性,把握可能性。創造條件實現最有利的可能性。
第三篇 認識論考點概括
一、認識的本質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①任何認識都是以觀念的形態再現客體的特征、本質和規律。
②客體是認識的出發點。沒有客觀對象就不能產生認識。客體規定著認識指向和內容。
③反映論(把認識看成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原則,反對了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
2.反映是能動的創造性過程
①認識包含主體對客體的作用。
主體具有復雜的認知結構。必然會運用其所有功能,對對象信息進行選擇和重構。
②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種創造性的反映。
不僅直觀,而且抽象;不僅反映當下,而且反映未來;不僅是“摹本”,而且是“藍圖”。
③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
反映在創造中實現;創造受反映制約。
3.能動性與反映性在實踐基礎上統一
①實踐是能動性與反映性統一的基礎。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通過實踐實現的。
②實踐是聯系主客體的真正中介。
通過實踐,主體借助工具與客體發生實際的、物質的相互作用。
③實踐把把認識的反映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
實踐把客體提供給主體作為認識內容;實踐又為主體提供加工客體內容的認識模式。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
二、解放思想與更新思維結構的原理
1.能動反映過程中的信息變換。
(1)信息是同物質、能量過程聯系的普遍現象,是事物屬性和含義的表征。
(2)主體反映客體就是獲取客體信息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主體通過信息變換在頭腦中建構出一個與客體異質同構的觀念系統。
轉化過程:①實物信息;②客體特征信息;③編碼信息;④觀念信息。
2.能動反映過程中的選擇機制
(1)選擇是反映者在接收對象信息時①根據自身的需要,②由于客觀條件的決定,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
(2)選擇表現為主體①感覺器官的選擇;②思維對知覺、表象中信息的選擇。
(3)認識的選擇機制和反映特性并不矛盾,本身就是能動反映的表現。
3.重構是實現能動反映的內在機制
(1)重構是指主體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建構過程。重構就是主體把經過選擇、加工的客體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為觀念的體系。重構的觀念體系與對象之所以能夠一致,不僅在于內容來自對象,而且在于主體的認知模式是客體主體化的結果。
(2)重構同反映并不矛盾,而是實現能動反映的重要環節和內在機制,是認識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突出表現。
4.解放思想,更新思維結構
(1)由于主體的思維結構、認知定式是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認識應向實踐開放,主體應以實踐為基礎不斷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維結構,從而實現主體對于客體的相符性反映。
(2)馬克思主義的能動反映論鮮明地體現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辯證統一。作為政治理念的“解放思想”,其認識論內容就是更新思維結構,即“換腦筋”。
只有更新思維結構才能使認識跟上不斷發展著的客觀實際。
必須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三、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也指導實踐。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就認識的來源和基礎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決定認識;
就認識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以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指導實踐;
就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與認識的統一。
四、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滲透。
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錯誤觀點
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開來,在哲學史上表現為唯理論和經驗論。
唯理論和經驗論又各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
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五、認識的辯證過程原理及其意義
1.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
(1)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辯證發展過程。
(2)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
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以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是更重要的一次飛躍。從實踐的角度,以認識指導實踐。從認識的角度,以實踐檢驗認識。
(3)從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
①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反映一般,實踐針對個別。二者有區別,必須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只宜“量體裁衣”,不可“按圖索驥”。
②形成合理的實踐觀念。形成符合實際的“預案”是變理論為現實的決定性環節。
③理論被群眾掌握,化為自覺行動,付諸社會實踐。
2.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是理論創新的哲學基礎
(1)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
(2)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是理論創新的哲學基礎。
①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人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由于客觀世界是無限發展的,因而人類認識的發展也是永無止境的。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③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六、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含義。
②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
③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反對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科學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絕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絕對性,表現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
相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表現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既要堅持,又要發展。
七、真理標準及其確定性的原理
1.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
①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觀相符合。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主客觀的符合度。純粹的主觀和客觀都不能檢驗真理。
②實踐的特點是直接現實性。實踐是溝通主客觀的橋梁。能夠將主客觀相比對,從而達到檢驗目的。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①絕對性:凡經過實踐證明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
②相對性: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