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下半年至今,中國本土培養的首批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譯為“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學員陸續畢業。與兩年前入學時的喧囂相比,這些“天價碩士”離校時引起的關注相對要平靜許多。但在他們的背影后,各校間新一輪生源大戰又如火如荼地展開。用理性的眼光審視,不難發現EMBA在中國已經超過了為高層管理人員“補課”的本來意義,留給我們太多值得深思的空間。
學費“暗戰”何時了?
今年全國商學院EMBA春季招生計劃一公布,著實令許多人感到有些意外:原本昂貴的學費不減反增。調查顯示,共有十家商學院提高了收費標準,學費平均上漲1.94萬元,而其余大都維持上期收費標準。
惟一例外就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兩年學費僅收13.8萬元,這無疑創了近年來國內EMBA教育的最低價,比一些學校少了近20萬元。對此,校方負責人胡立君教授的解釋是:“我們的價格是根據自己的綜合實力而定的,根本沒有打‘價格戰’與其他學校搶生源的想法。 ”
事實也是如此,漲價的學校招生行情更加看好。教育部對EMBA的指導價格為20萬元,而目前各校先后公布的EMBA學費正屢破中國教育史紀錄。像復旦、北大、清華、中歐、長江、上海交大等七所商學院,EMBA學費都在25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出國接受培訓的交通、食宿等費用,但每個指標都有數十人在競爭。
一些教育界人士對漲價有多少含金量持懷疑態度,理由是價格和國際看齊,教育質量卻無法與國際著名商學院相媲美。甚至有評論認為,漲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 榮譽戰”。一家EMBA漲價了,那么你不漲價就意味著比他差,結果導致學生多支付了數萬元,買來的“知識” 還是和過去一樣。按照“學校越好學費越高”的不成文“ 規律”,名校間還要為學費標準“暗戰”。
這似乎讓我們又看到了MBA教育由盛轉衰的腳印。十幾年間,國內MBA教育從無到有,發展迅猛。然而,各地層出不窮的MBA卻令人眼花繚亂,以至于良莠不齊。如今,處于起步階段的EMBA在培訓市場上引發的“圈地熱”,讓不少有識之士開始擔心它會重蹈MBA覆轍。
另一方意見則稱,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EMBA的市場潛力巨大。據悉,在世界500強的管理層中,20%是哈佛畢業生,而中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中,僅有44%達到大專以上水平。中國目前共有上億家企業或單位,倘若其中1%有高級管理培訓需求,就需要培訓100萬個EMBA。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