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一首貞觀長歌唱出了中華民族對外交往的最強音,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大唐的土地上交流、貿易;1300年后,現代中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漢語也伴隨著中國的壯大而走向了世界,掀起了世界范圍的“漢語熱”,這直接引發了中華學子的“對外漢語熱”。
對外漢語≠外語+漢語
對外漢語是一個獨立的專業,兼顧了東西方語言的特色與美麗。作為一門交叉應用型學科,它在課程設置上不同于一般大學中的語言文學專業。
對外漢語專業要學習3方面的知識:文學、文化和語言。文學包括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語言包括漢語、英語,還有語言學各分支學科的知識。對外漢語專業有突出的專業課程特色,其主干學科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主要課程有: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學研究、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等。
對外漢語專業培養有較深漢語言文化功底、熟練掌握英語、日后能在國內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后備教師,或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實用型專門人才。
對外漢語專業不是簡單地等于“外語+漢語”。它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自己的學科特性。其“全名”是對外漢語教學,即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由于教學對象是外國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外語即學生的母語,來解釋一些漢語問題。可以說,外語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重要工具。
大學里普遍開設的“漢語”專業一般是“中文系所研究的漢語語言學或者漢語言文學”,漢語教學主要是指小學、中學、大學的語文教學,目的是為了幫助母語是漢語的中國人用好漢語、漢字。而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教沒有漢語基礎的外國學生學會說漢語,能用漢語進行交際。
為什么大家會對對外漢語專業有這樣的誤解?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專業本身要求對外語、漢語都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在課程設置上類似于“外語系+中文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本身還沒有建立起自己成熟的學科體系,比較多地借助外語以及漢語言文學等專業的固有學科內容。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