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中“精神貴族”:民族學
文/本刊記者 黎郁瓊
進入21世紀以來,民族問題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民族學也由此開始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然而,民族學專業一直以來不為人了解,民族學到底是什么樣的學科?是否如大家所認為的是專門研究少數民族的學科?民族專業考研的競爭形勢如何?就業方向有哪些?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專訪了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呂俊彪副教授。
《求學·考研》:呂老師,您好。很多同學對民族學專業不了解,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民族學專業?
呂老師:其實你這個問題很多人問我,包括我認識的朋友和家人的親戚都問我學這個民族學到底是什么東西。講起這個,還有一個很遺憾的故事。我有一個師妹,剛考上民族學專業研究生時很高興,可她父親聽別人說民族學就是跑到深山老林里挖人家的祖墳,挖出棺材看人家的骨頭,以至于她父親很郁悶,很長時間都不敢跟人說自己女兒學的是這個專業。事實上這是對民族學的一個誤解。
民族學,在英語世界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被稱為“人類學”。在歐洲地區特別是德國等國家稱民族學,在英國稱社會人類學,在美國叫文化人類學。我們國家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影響,很多學者稱民族學。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一些歐洲學者收集了有關世界各地風俗習慣的資料并對其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從而促成了民族學這個學科的形成。民族學,或者叫人類學,在“人類學之父”看來,是一門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學,研究的內容可以說是相當廣泛的。一般認為,人類學可以分為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四個分支。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很多大學都成立有民族學、人類學教學科研部門,并開設有相關的專業課程。
《求學·考研》:很多人認為民族學就是研究少數民族的學科,是不是這樣呢?
確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國內民族學界的很多研究,是以少數民族的文化現象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的。而在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發展的早期,學者們的研究,也側重于研究欠發達的、非西方的民族。由此,也就在人們的想象中形成了“民族學只研究少數民族”的刻板印象。但是,隨著這個學科的不斷發展,如今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少數民族--盡管我們的一些研究,似乎依然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情有獨鐘。現在的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已經很“現代”,個別學者的研究甚至已經深入到高能物理學家們生活的社區。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民族學、人類學對于現代社會的研究會越來越多。或者可以這樣說,民族學、人類學其實是一個非常現代的學科。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