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中“精神貴族”:民族學
文/本刊記者 黎郁瓊
進入21世紀以來,民族問題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民族學也由此開始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然而,民族學專業一直以來不為人了解,民族學到底是什么樣的學科?是否如大家所認為的是專門研究少數民族的學科?民族專業考研的競爭形勢如何?就業方向有哪些?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專訪了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呂俊彪副教授。
《求學·考研》:呂老師,您好。很多同學對民族學專業不了解,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民族學專業?
呂老師:其實你這個問題很多人問我,包括我認識的朋友和家人的親戚都問我學這個民族學到底是什么東西。講起這個,還有一個很遺憾的故事。我有一個師妹,剛考上民族學專業研究生時很高興,可她父親聽別人說民族學就是跑到深山老林里挖人家的祖墳,挖出棺材看人家的骨頭,以至于她父親很郁悶,很長時間都不敢跟人說自己女兒學的是這個專業。事實上這是對民族學的一個誤解。
民族學,在英語世界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被稱為“人類學”。在歐洲地區特別是德國等國家稱民族學,在英國稱社會人類學,在美國叫文化人類學。我們國家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影響,很多學者稱民族學。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一些歐洲學者收集了有關世界各地風俗習慣的資料并對其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從而促成了民族學這個學科的形成。民族學,或者叫人類學,在“人類學之父”看來,是一門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學,研究的內容可以說是相當廣泛的。一般認為,人類學可以分為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四個分支。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很多大學都成立有民族學、人類學教學科研部門,并開設有相關的專業課程。
《求學·考研》:很多人認為民族學就是研究少數民族的學科,是不是這樣呢?
確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國內民族學界的很多研究,是以少數民族的文化現象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的。而在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發展的早期,學者們的研究,也側重于研究欠發達的、非西方的民族。由此,也就在人們的想象中形成了“民族學只研究少數民族”的刻板印象。但是,隨著這個學科的不斷發展,如今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少數民族--盡管我們的一些研究,似乎依然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情有獨鐘,F在的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已經很“現代”,個別學者的研究甚至已經深入到高能物理學家們生活的社區。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民族學、人類學對于現代社會的研究會越來越多。或者可以這樣說,民族學、人類學其實是一個非,F代的學科。
《求學·考研》:民族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就就業去向一般有哪些?
民族學的就業面很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學研究對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十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一些過去不為人關注的社會問題逐漸顯現,我國社會對于民族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國家機關的一些重要職能部門、教學科研部門、媒體機構以及跨國公司等,他們工作的開展或者業務的拓展,都需要有一些了解當地風俗習慣、能夠較好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人才。
我們學校民族學的畢業生,很多人都去了教學科研單位、媒體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傮w來說,我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比較強的,近幾年的就業率也比較高。這是因為經過民族學、人類學專業訓練的學生,他們的綜合素質都比較好,看問題的視角比較獨特、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也比較妥當。
《求學·考研》:廣西民族大學的招生情況如何?
廣西民族大學屬于C類地區院校,所以相對于A類地區的分數線要略低一些。比如,200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的初試分數線是295分,公共課單科成績40分,專業課成績60分。享受少數民族政策的考生分數線還可以低一點,即總分240分,公共課是31分,專業課是47分。
我們學校民族學專業錄取的分數線要比國家線高一些,2009年招生錄取考生的最低分數是300分左右,最高分是370多分。民族學專業總共招了四十多名學生。
《求學·考研》:考生在報考廣西民族大學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為廣西乃至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近幾年來,廣西民族大學發展很快,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生源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我們希望廣大考生在加強、鞏固公共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認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積極拓寬知識面,努力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確保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考試。對于民族學專業而言,我們希望招到一些對文化研究比較感興趣,并愿意為增進人類知識而努力學習的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專業上有一定的基礎固然更好,但我們也很歡迎一些跨專業的考生加入到民族、人類學的學習和研究中來,特別社會學、歷史學、中文、哲學等專業的學生。而如果對我們這個專業有所愛好,即使是數學、物理、化學等理工科專業的考生,我們也很歡迎。你知道,很多著名的民族學、人類學家,早先都是學理工科出身的。事實上,我們最看重的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他們的學術熱情和發展潛力。
鏈接: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點特色與優勢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目前設有“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有“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另外,有“社會學”、“專門史”兩個碩士點。
長期以來,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的學科建設,堅持“民族性、地方性、國際性”的發展方向,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凝煉出“壯學、瑤學研究”、“中國南方與東南亞跨國民族”、“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發展”等特色研究方向,并積極拓展“族群與區域文化”等研究領域。目前,該院壯學、瑤學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在國內民族學界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南方與東南亞跨國民族研究近年來發展迅速,業已成為我國跨國民族問題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該院的民族學學科,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學術隊伍。在這支學術隊伍中,有教授23人,副教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20人,有碩士學位者7人;有博士生導師5人;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2人,“八桂學者”1人。民族學學科帶頭人周建新教授,是中國與東南亞跨國民族問題研究的知名專家,先后被評為民族學自治區級學科帶頭人、“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八桂學者”,其研究成果在國內民族學界有較大影響。李富強、玉時階、龔永輝、秦紅增等學者,分別是“壯學”、“瑤學”、“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發展”和“族群與區域文化”等研究方向的帶頭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亦有頗多建樹。2007年9月,該院“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民族研究創新團隊”,獲得廣西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項目立項。2008年,該院“民族學教學團隊”被評為自治區級創新教學團隊。
2004年以來,該院民族學專業的科研人員承擔了“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基層社會與經濟發展典型調研(廣西)”等19項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西部省份經濟與社會發展監測研究-廣西項目”等14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等17個廳局級科研項目,48個校級項目以及14個橫向合作項目的研究任務,獲得科研經費近800萬元;發表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研究述評》、《跨國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討論》等論文545篇,其中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8篇;出版學術專著31部、譯著2部,出版民族學專業教材6部;獲省部級獎29項。一些研究成果,如《壯傣傳統文化比較研究》、《瑤族通史》等,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普遍贊譽。
該院碩士點研究生培養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各專業研究生必須參與導師課題研究工作,必須完成不少于6個月的田野調查或社會實踐工作。1999年至2009年十年間,該院研究生田野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從廣西拓展到了云南、福建、貴州、吉林、寧夏等多個省區,甚至延伸到越南、老撾和泰國等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