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滲析的原理、工作過程及應用范圍:①原理: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依靠對水中離子有選擇透過性的離子交換膜,使離子從一種溶液透過離子交換膜進入另一種溶液,以達到分離、提純、濃縮、回收的目的。②工作過程:有陰陽兩中離子交換膜,陰膜只允許通過陰離子,陽膜只允許通過陽離子,廢水中溶解的鹽類,其陽離子通過陽膜,陰離子通過陰膜,這樣,中間隔室中陰、陽離子濃度逐漸降低,最后達到所要求的含量。③應用范圍:可以有效地回收廢水中的無機酸、堿、金屬鹽及有機電解質等,使廢水凈化。
反滲透的原理和應用范圍:①原理:工作壓力大于溶液的滲透壓,選擇性吸附-毛細管流機理,反滲透膜是一種多孔性膜,具有良好的化學性質。當溶液與這種膜接觸時,由于界面現象和吸附作用。對水優先吸附或對溶質優先排斥,在膜面上形成一純水層。被優先吸附的在界面上的水以水流形式通過膜的毛細管被連續地排出。(即界面現象和在壓力下流體通過毛細管的綜合結果)②應用范圍:廢水的三級處理和廢水中有用物質的回收,如處理溶解性有機物可獲得100%的分離效率,達到凈化廢水和\回收有用物質的雙重目的。
超過濾與反滲透的聯系和區別:①聯系:動力同是溶液的壓力,在溶液的壓力下,溶劑的分子通過薄膜,而溶解的物質阻滯在隔膜表面上。②區別:超過濾所用薄膜較疏松,透水量大,除鹽率低,用以分離高分子和低分子有機物以及無機離子等,能夠分離的溶質分子至少要比溶劑的分子大10倍,主要機理是篩濾作用,工作壓力低;而反滲透所用的膜致密,透水量低,具有選擇透過能力,用以分離分子大致相同的溶劑和溶質,所需工作壓力高,去除機理是分離過程中伴隨有半透膜、溶解物質和溶解之間復雜的物理化學作用。
活性污泥: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氣進行曝氣,并持續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種絮凝體。這種絮凝體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構成,易于沉淀分離,并使污水得到澄清,稱為活性污泥。
MLSS:即混合液懸浮固體,是指曝氣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液懸浮固體數量。(mg/L)
MLVSS:即混合液揮發性懸浮固體,是指混合液懸浮固體中有機物的重量。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氣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靜置30min后,沉淀污泥與混合液之體積比。(%)
污泥容積指數:(SVI)即污泥指數:是指曝氣池出口處混合液經30min靜沉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積(即每單位重量干泥形成的濕污泥的體積mL/g),以ml計,即:SVI=混合液30min靜沉后污泥溶積/污泥干重=SV%×10/MLSS
污泥齡:是曝氣池中工作著的活性污泥總量與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值,單位是日。即新增長的污泥在曝氣池中平均停留時間,或污泥增長一倍所需要的時間。
污泥負荷率:(Ns)實際中F:M值以BOD表示,即Ns=QLa/XV(Q污水流量;La進水BOD濃度;X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V曝氣池容積)
階段曝氣法:(逐步負荷法)污水沿曝氣池池長分段多點進水,使有機物負荷分布較均勻,從而均化了需氧量,避免了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過剩的缺點;同時,微生物在食物比較均勻的條件下,能充分發揮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還可減輕二次沉淀池的負荷。
延時曝氣法:(完全氧化法)其工作長期處于內源呼吸階段,不但去除了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氧化了合成的細胞物質,是污水處理和污泥好氧處理的綜合構筑物。
動力效率(Ep):指1KW.h電所能轉移到液體中去的氧量(kg/(kw.h))。
氧轉移效率(EA)對鼓風曝氣而言:也稱氧利用率:指鼓風曝氣轉移到液體中的氧占供給的氧的百分率,即EA=R0/S×100(%)。S供氧量,R0吸氧量。
充氧能力(對機械曝氣而言):是指葉輪或轉刷在單位時間內轉移到液體中的重量。(kg/h)
污泥膨脹: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9%左右。當污泥變質時,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結構松散和體積膨脹,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但較清澈),顏色也有變異,稱為污泥膨脹。
活性污泥的組成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組成: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殘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為生物所降解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其中微生物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組成部分。活性污泥微生物是由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等多種微生物群體相結合組成的一個生態系。
活性污泥法的凈化機理和工作過程:①初期去除與吸附作用:污泥表面積大,且表面多有多糖類粘質層,污水中懸浮固體和膠體物質是被絮凝和吸附去除的。②微生物的代謝作用:活性污泥微生物以污水中各種有機物作為營養,在有氧的條件下,將其中一部分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原生質),對另一部分有機物則進行分解代謝,即氧化分解以獲得合成新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并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穩定物質。在新細胞合成與微生物增長的過程中,除氧化一部分有機物以獲得能量外,還有一部分微生物細胞物質也在進行氧化分解,并供應能量。③絮凝體的形成與凝聚沉淀:污水中有機物通過生物降解,一部分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合成細胞物質成為菌體。為使菌體從水中分離出來,必須使其凝聚成為易于沉淀分離的絮凝體。
活性污泥法的各種指標及相互關系:MLVSS/MLSS一般0.75左右,SVI=混合液30min靜沉后污泥溶積/污泥干重=SV%×10/MLSS(100ML量筒)
影響活性污泥處理效果的因素:①溶解氧2mg/l左右為宜②營養物BOD:N:P=100:5:1③PH值6.5-9.0④水溫:20-30度⑤有毒物質:重金屬、H2S等無機物質和氰、酚等有機物質。會破壞細菌細胞某些必要的生理結構,或抑制細菌的代謝過程。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