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能夠進入名校學習是無上光榮和自豪的事情。許多考生考研也是出于“名校情結”。但是名校真的就意味著最好嗎?
在擁有眾多全球名校的美國,哈佛無疑是其中耀眼的掌上明珠。但據調查,哈佛的物理系并不強,甚至不能躋身全美前十,遠不如麻省、斯坦福等其他名校。由此可見,即使像哈佛這樣的院校,也不可能處處都強。
有不少人認為名校的碩士,找工作等于加上了雙保險,但不能忽視一個現實: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未能找到工作的人仍有少數,而一些大專院校的學生卻找到了令人羨慕的好工作,這一點是不是值得一心只想進名校的考生深思呢?
三、為就業鍍金考研功利化
一名學生說現在他們班有20來個同學報名考研,他們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如緩解就業壓力、考名校、提升自己的學科知識、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礎等,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業壓力才打算考研。
一些企業公司和社會部門、包括公務員考試中的部分崗位在選用人才時非研究生不錄,一些行政部門在考核評估工作人員時,對學歷的要求很高很嚴,因此考研也是一個新的“敲門磚”。小劉說:“我本科讀的學校沒啥名氣,通過考名校的研究生來‘鍍金’,還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在就業時能給自己增加些自信心。”
目前考研大軍中,一部分確實是因為喜歡做學術研究而選擇考研,而另一大部分學生完全受就業壓力或家庭影響被動考研。這部分學生往往在備考過程中意志不堅定,時常半途而廢。一資深教授坦言,當考研成為功利性行為時,招生質量下降是必然的。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