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受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歷代經典或醫家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影響和貢獻 《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系統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問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 《難經》是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中醫經典著作,也為指導后世的臨床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張仲景著,確立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為臨床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編著,是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書。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陳無擇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學說”。 《小兒藥證直訣》,宋·錢乙著,開創臟腑辨證。 金元四大家:①劉完素,寒涼派,主張“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化火”,用藥以寒涼為主;②張從正,攻下派,主張病由邪生,“邪去則正安”,以汗、吐、下攻邪祛病為主。③李杲,補土派或補脾派,主張“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以補益脾胃為主治病;④朱丹溪,養陰派,主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 溫病學派:明吳又可,著《溫疫論》,主張“溫疫”的病源“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成”。清·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清·吳鞠通,創三焦辨證。 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發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