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聽說過MBA、EMBA,是否聽說過MFA?其實,這是“藝術型碩士”(MasterofFineArts)的縮寫。記者昨天從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悉,該系今年設立了全國首個“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學位點”,簡稱MFA,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最終的學位考評也將以發表小說、散文的數量和質量作為評判依據。 一個字母引出的碩士學位 中文系的寫作課該怎么上?復旦大學中文系邊探索邊“取經”。去年,系里請來兩位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的教授,70多歲高齡,專程來教“寫作”。他們上課不拘一格,走上講臺就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字母,讓同學發散思維,產生聯想,逐漸進入對于具體細節的描繪……,一節課下來,一個故事就成型了。 一個學期下來,美國教授帶來的不僅是完整的教學體系,也讓復旦中文系萌生了設立專攻寫作能力的碩士班的念頭。原來,在美國,MFA文學寫作專業已有成熟的教學模式,作為文學寫作的最高學位,作家白先勇、嚴歌苓、哈金都受此培訓,獲得MFA學位。 去年,復旦中文系開始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MFA碩士學位,經過一年多的申報,今年上半年獲得教育部正式批準,建立全國首個MFA創意寫作碩士班。 說到“首個”,不能不提2006年復旦中文系創辦的全國首個“文學寫作碩士班”,一前一后到底有何區別?對此,復旦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思和解釋,碩士學位分兩類,一類以學科為基礎,研究成果以論文為主,屬于“科學碩士學位”,2006年的碩士班就是這類,主要研究寫作學理論等;今年設立的MFA是針對實踐性的學科培養,屬于“專業碩士學位”,重在培養作家。 此次MFA的設立,被有關專家譽為“文學向藝術的回歸”,而這也將改變學位考評要素。“一些專業因其自身特點必將側重實踐,文學創作也是如此。”據悉,復旦中文系對碩士學位的考評將以“文學創作”為主,主要為發表的散文或小說,適當輔以理論性的總結。 拾起培養作家的責任 說起設立初衷,系主任陳思和教授表示,這是對“文學創作能力培養”的嘗試,也是對“由高校承擔起作家培養責任”這一理念的嘗試。 中國作家培養模式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以作家協會為核心,到90年代起以媒體與商業機構“聯合商業利益運作”培養新人,如今,高校是否能承擔起培養的責任?質疑聲不可避免。不少中文系畢業生至今還記得院系領導關于“我們不培養作家”的聲明。 不過,在陳思和教授看來,寫作水平是完全可以通過培養而提高的。“MFA并不培養文學天才,因為天才畢竟是少數,但MFA至少可以發現天才,并通過系統的寫作訓練,釋放學生的寫作潛能。” 據介紹,MFA將引進國外成熟的課程項目,由作家、中文系教授王安憶領銜授課,強調“文學創作的自身規律”,希望以此提升青年作家隊伍的寫作水平。“要保持長久的文學繁榮,保證一代、一批作家的出現,而不是曇花一現,就需要通過系統教育給予作家底蘊和底氣。”這正是陳思和教授與王安憶、嚴歌苓等多位作家交流后達成的共識。至于高校究竟能培養出怎樣的作家,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