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教不嚴,師之惰。”這句早就收于《三字經》上的古語,在如今的高校儼然有了升級版。細究今年被揭發的數起影響惡劣的學術造假事件,其背后無一不隱含“惰師”:博士生論文被指抄襲,位居學校行政要職的博導卻驚呼“不知情”;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除了致謝詞為親自撰寫以外,其余內容均是在電腦上以“復制+粘貼”搞定,而論文的指導教師除了掛名外,連基本的論文審查職責都沒有履行;還有一些博導、教授,自個兒都因為抄襲論文東窗事發成了被“炮轟”的對象…… “打擊學術不端行為”、“還學術本應有的尊嚴和體面”……諸如此類學術口號近來年被高密度提及時,人們更多地是對教育界發出呼吁:革除學術“潛規則”,打破師生間利益捆綁的局面。 高校學術“潛規則”,首要一條就是“學生發論文,主要靠‘老板’”。 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尊敬地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時,越來越多的“老板”也開始一一套用那些“簡便省事”的規則來帶教學生,師生關系由此走向異化。 導師當課題“批發商” 論文署名成了“當然” 青年教師邵波(化名)就職于滬上某高校化學系教學實驗室。對理科生來說,實驗室是除卻課堂之外最重要的學習“陣地”,學生的論文寫作都要在實驗的基礎上撰寫。然而,就是在弘揚科學精神的實驗室里,邵波聞到的,卻是學生和教授之間充滿“人情味”的值得商榷的“合作”關系。 “現在的學生往往在進實驗室前根本沒有自己的研究課題,迫于論文發表的壓力,只能從導師那里討一個實驗題目。等實驗結束了,他們就很自然地把導師的名字作為論文的第二作者署上,有些學生甚至把導師掛為第一作者。還有的學生連實驗室專職老師的名字也都一并署上。” 邵波講述的這一情況,幾乎在滬上高校很多實驗室上演,甚至已經被不少師生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從實驗到論文”的生產流程。 但邵波由此發出的疑問是:老師的署名權能夠如此輕易地下放給學生么?因為按照學術慣例,導師或實驗室工作人員如果對學生的論文確有貢獻,那么在論文上署名天經地義;但如今的很多情況則是,學生從老師那里獲得了課題,但是在做實驗期間,指導老師或許根本沒有過問。實驗進展如何,論文究竟是抄襲還是原創,概不知曉。那么,老師就因為是課題“批發商”,便能夠公然地在學生的論文上署名嗎? 論文“捆綁銷售” 惰師助長抄襲風 邵波常常自嘲,連他自己都覺得上述問題問得很天真。因為在實驗室里,很多老師和學生都刻意地回避了這個事關論文署名的嚴肅的學術問題。 就讀于滬上某理工類院校二年級的碩士研究生小黎,上個月剛將論文投遞給國內一家核心期刊。盡管該論文是否錄用尚不得而知,但小黎認為刊發的機會很大,因為論文實行的是“捆綁銷售”,小黎的導師是論文的第二作者。 小黎和很多正在就讀碩士、博士的學子一樣,深諳實驗室里的“行為心理學”:導師對學生來說堪比衣食父母,不僅給研究課題,待到論文發表時,導師的名字幾乎就是一張可率先發文的“通行證”。因此,學生在自己的論文上給老師署名,其實已經與尊師和尊重學術規范無關,純粹是出于學術利益的考量。 “導師本來的角色是學生論文的指導者,等論文產生后,其身份竟然變成了作者。很多老師默認自己身份的演變,和他本人承擔的科研壓力有關。”執教于滬上某名牌大學物理系的一位老教師在談到發生在實驗室的論文署名操作模式時說,這是一種“惰師”放任學生的典型行為。正是因為部分教師放任自己的署名權,試圖從學生的科研成果中抽取“提成”,對學生指導不夠,管教不嚴,才給學生們在論文上“做手腳”預留了空間。“很多學生的論文后來被指抄襲,那時候老師往往稱不知情,覺得自己很無辜,為什么?老師早在實驗室里‘放羊’的時候,就埋下了隱患!” “上梁不正”敗壞學風 高校亟需導師負責制 今年以來頻頻被媒體曝光的高校學術丑聞,不僅讓輿論嘩然,也使不少高校開始在治理學風腐敗上動了真格。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啟用防止論文抄襲的軟件,“學術不端行為測謊儀”也橫空出世,被數所國內高校引進。 然而,正如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早前所指出的,端正學風、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核心的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種規定,而是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要真正負責,改變“學生有導師,但導師不負責”的情況。 “每年我帶教新的碩士生,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告誡他們,寫論文發論文千萬要早準備,但萬萬不可抄襲。”徐教授執教于滬上某高校人文學院,他告訴記者,迫于在學院擔任行政職務,外加自己承擔了不少課題,所以每屆基本只帶教兩名研究生。為了確保研究生最后的畢業論文具備一定的學術價值,他要求學生在入學第一年的下半學期就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然后在他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完成學業以及論文的寫作。“如果學生要拿去發表的論文,和他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完全不符,或者并不是他擅長的領域,那么我有必要懷疑論文的來源;論文中的學術觀點如果明顯超越了學生的水平,或者有似曾相識之感,我也會詢問。” 盡管徐教授在學生們看來已經是一位負責的老師,但他也直言,教師在審查論文時確有難處,“就像足球場上的守門員,不可能個個球都撲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為老師自己的閱讀范圍就有限,印象深刻的也只是一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的觀點。學生如果有意東拼西湊,在二流甚至三流的論文里倒來倒去,別說躲過防抄襲軟件不是難事,老師更是防不勝防。 此外還有部分高校師生表示,抄襲之風之所以在大學屢禁不止,與如今的大學教師“上梁不正”也脫不了關系。“現在被揭發論文抄襲的更多是些大學的名教授、名學者以及高校官員,這將對學生產生多么大的負面影響啊。” 邵波由此認為,端正高校學風,維護象牙塔的榮譽和學術純潔度,高校必須建立一整套論文打假的機制,“必須要設立針對學術不端的懲罰機制,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一旦被查證論文抄襲,絕不姑息。” 相關鏈接 觸目驚心的論文造假事件 2009年8月,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周祖德及其學生謝鳴的一篇收錄在“第二屆全國智能制造學術會議”論文集中的論文被曝抄襲,將國外一位同行的論文刪節加工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2009年7月,西南交大副校長黃慶被查博士學位論文抄襲事實成立。黃慶被取消博士學位,并被撤銷研究生導師資格。 2009年6月,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被舉報博士論文抄襲,以及因為抄襲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引發的學位作弊問題。 2009年6月,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及北京師范大學在讀博士楊倫在國內哲學界權威學術期刊《哲學研究》今年第4期上發表的文章《何謂“理論”?》,被確認抄襲自云南大學講師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講稿《什么是理論(Theory)?》。 2009年5月,網友曝光東北財經大學一碩士生論文抄襲。在這起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案中,抄襲者直接用替換鍵搞定,兩篇論文除了省份地名不同外,其余章節結構完全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