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46概念題!
--根據北大和北師大教材(一)
有個別概念沒找到的,請有心人補充。
1. 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人腦對外界信息的整合諸形式及其內隱、外顯行為反映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心理過程(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和個性(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
2. 心理過程:心理活動的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3. 普通心理學: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研究。普通心理學研究心理過程的發生發展和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論和規律,建立心理學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論原則和具體的方法。普通心理學既包括過去研究中已成定論的為科學實踐證實并為科學家所公認的理論和規律,也包括雖不一定為大家所公認但卻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和學說還包括處于科學發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發現。
4. 神經元: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既是結構單位也是功能單位,它不同于身體細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它可被輸入的刺激所激活,引起神經沖動,進行沖動傳導。其構造上基本由三部分即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組成。就其功能和分布不同可分為傳入,傳出和聯合三種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方式為突觸傳遞。
5. 極化現象:這是神經傳導的電化學過程中的一種現象。當神經元在靜息狀態下,鉀離子的濃度在膜內比膜外大30倍,而鈉離子的濃度膜外比膜內大10倍。為維持他們的濃度,膜內外電位差允許鉀離子透入膜內,而不允許鈉離子滲入。于是形成了膜內負電荷、膜外正電荷的電位差。這就是膜的極化現象。這種電位被成為靜息電位。
6. 去極化過程:當神經元胞體和樹突受到足夠強的刺激時,細胞膜電離子通透性發生改變,鈉離子迅速進入膜內,使膜內負電位差消失,即為去極化過程。
7. 動作電位:經過去極化過程,神經元便由相對的靜息狀態進入活動狀態,形成了神經沖動,成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持續時間大約1毫秒。
8. 突觸傳遞:神經元之間是以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外一個神經元的胞體或數突相聯系的,這種特殊的聯系結構稱為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這種聯系方式就是突觸傳遞,它使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之間傳導。它是通過神經化學遞質和電變化兩個過程完成的。這一神經細胞的工作方式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直接的。
9. 突觸后電位:神經沖動傳至軸突末梢時,膜的離子通透性發生變化,大量的鈣離子進入突觸小體,使囊泡向突觸前膜移動并與之接觸,這時儲存于囊泡中的神經遞質被釋放出來而進入突觸間隙,并作用于突觸后膜,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相結合。于是又引起突觸后膜電位發生變化,產生突觸后電位。突觸后電位分為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和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這種興奮性和抑制性電位的相互影響決定著特定的神經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時刻發放動作電位-----引起神經興奮或抑制。
10. 外周神經系統:就是聯系感覺輸入和運動輸出的機構,它包括從外周感覺器官內導到中樞的神經組織和從中樞外導到效應器官的神經組織。從結構上看,包括由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的軀體神經系統和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的自主神經系統。
11. 反射:動物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的一種應答式反應。這種反應的發生有賴于反射弧的完整,是一種刻板的簡單動作,主要是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
12. 反射弧:組成反射的內導、中間、外導神經3部分的功能聯系,成為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基本模式。
13. 反饋:
14. 返回聯系:
15. 網狀結構:貫穿在腦干的大部分區域,從延髓經腦橋和中腦,一直延伸到丘腦下部,沿著腦干側腹的狹長區域,有許多散在的神經核團和上行、下行神經纖維,交織著構成一個神經網絡的結構,成為網狀結構或網狀組織。網狀結構是20世紀50年代由林斯里提出的。是非特異神經通路的結構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調節睡眠和覺醒。使有機體在一定刺激條件下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和覺醒狀態,維持注意并激活情緒。
16. 邊緣系統:是邊緣葉及其周圍相連接的結構組成的。即邊緣葉與其下面連接的皮層下細胞核團,包括杏仁核、下丘腦、腦垂體等,總稱邊緣系統。邊緣系統是大腦皮層極大擴展后形成的。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高級中樞。它通過下丘腦調節內臟和骨骼反映,調節情緒行為和情緒體驗,尤其情緒體驗被認為是整個邊緣系統的整合結果。
17. 帕帕茲環路:是由帕帕茲于1937年提出來的關于情緒的一個包括情緒行為和情緒體驗的腦的神經結構。他認為情緒過程建立在海馬,海馬被刺激時,沖動通過胼胝體下的白色纖維接力到下丘腦的乳頭體,興奮從下丘腦傳遞到丘腦前核并上行到大腦寧日邊界的扣帶回,再回到海馬的杏仁核。興奮在這一環路上經扣帶回擴大到大腦皮層,沖動在這里附加于意識之上,產生情緒體驗。
18. 暫時神經聯系: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本來對動物有機體沒有意義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腦的相應區域引起了興奮,同時無條件刺激物在大腦的另一區域也引起了興奮,經過不斷反復,兩個興奮中心之間形成了暫時神經聯系,從而形成條件反射,這是高級神經活動的最基本的形式。
19. 單側化:看起來似乎是完全對稱的大腦兩半球,實際上在大小和重量上、尤其是在功能上是有差異的。這種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成為單側化,19世紀布羅卡區的發現及后來的割裂腦實驗等對單側化給予了證實。
20. 內分泌系統:是由許多內分泌腺體所組成。它包括垂體腺、甲狀腺、胸腺、胰腺、腎上腺、生殖腺等。其分泌物稱為激素,直接進入血液或淋巴帶到全身。受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對人體生長、生理平衡維持和某些心理活動有重要的作用。
21.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有以下特點:1、它反映的是當前直接接觸到的客觀事物,而不是過去的或間接的事物。2、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3、感覺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感覺的產生是分析器活動的結果。分析器是感覺器官、傳入神經和大腦皮層感覺中樞所組成的統一的形態機能結構整體。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覺主要是大腦皮層感覺中樞對由感覺器官提供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和結果。感覺分為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感覺是一切心理活動的最初始的基礎,對適應生存有重要意義。感覺剝奪的實驗。
22. 心理物理學:研究心理經驗與物理刺激之間的相互關系,它的核心任務是通過把心理經驗同物理刺激的量值相聯系說明感覺的強度,說明心理量如何隨著刺激的物理量的變化而變化。心理物理法是常用的實驗方法。代表人物有費希納、韋伯等人。
23. 感覺閾限: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叫做感受性。我們要感到一個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變化,這個刺激的強度或強度的變化需達到起碼的量值,這個量值就叫做感覺閾限。有絕對閾限和差別閾限兩類,前著是說明人是否感覺到刺激本身的存在,后者說明人能否感覺到刺激的變化。
24. 絕對閾限:能可靠地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物理能量)叫做此一感覺的絕對閾限。其操作定義為有一半的幾率能被感覺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絕對閾限。
25. 差別閾限:又叫做最小可覺差。與差別感受性成反比。
26. 對數定律:為了描述連續意義上心理量與物理量的關系,德國物理學家費希納在韋伯研究的基礎上,于1860年提出了一個假定:把最小可覺差(連續的差別閾限)作為感覺單位,即每增加一個差別閾限,心理量增加一個單位,這樣可推倒出如下公式:S=KlogI+C ,S為感覺量,K為常數,I為物理量,其含義是感覺量與物理量的對數值成正比。也就是說感覺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幾何級數增長,心理量成算術級數增長,這個公式被成為費希納定律。適用于中等刺激。
27. 冪定律:在對數定律提出約一百年后,S。S。STEVENS采用了一種不同的構造心理物理函數的方法,即量值估計,并由此構造了心理函數,提出心理量并不隨刺激量的對數上升而上升,而是隨著刺激量的乘方函數而變化,即感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成方成正比的。S=KI(b)當冪指數小于1時,心理增長慢于物理量的增長。當b 大于1時心理量快于物理量的增長。具有廣泛的用途。
28. 感覺適應: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續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連續作用,導致對刺激的感受性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感覺的適應。適應的結果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但大多是感受性的降低。
29. 感覺后象:當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印象仍暫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持續時間與原刺激時間成正比。
30. 感覺的空間積累: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時受到刺激,因反應整合在一起而改變了感受性的現象。
31. 感覺的空間融合:感受器把對同時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應聯合起來而產生單一感覺印象的現象。
32. 感覺的對比:感受器的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對某個部位的強刺激會抑制其他鄰近部位的反應,不同部位的反應差別被加強的現象。有同時對比和先后對比兩種。
33. 側抑制: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夠抑制對方向上行發放神經沖動的現象。因此,單一感受細胞的神經電活動會受到周圍細胞活動的影響,馬赫帶是一個例子。
34. 感受野:20世紀60年代,休伯爾和威塞爾等的研究指出,網膜上一定區域的感光細胞轉換的神經能量能激活與這個區域有聯系的視覺系統各層神經細胞的活動,也就是處于某一層次的神經細胞只是接受來自一定區域的感光細胞送來的信息。網膜上的這個感光細胞區域就叫做相應神經細胞的感受野。
35. 三原色說:1800年左右,托馬斯揚提出的最早的顏色視覺科學理論,認為正常眼睛里有三種顏色感受器,每種只對光譜的特定部分十分敏感,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產生不同的顏色感覺。紅綠藍是基本的顏色感覺。1856年黑爾姆霍次完善了揚的觀點,認為紅綠藍分別對長中短波的光敏感。光刺激引起的興奮在3種感受器中有所不同,相應的顏色感覺便產生了。揚黑三原色理論產生了。不能解釋顏色負后效和色盲成對缺失顏識別。
36. 拮抗說:19世紀后期,黑靈提出的視覺理論。所有的顏色都產生于三個子系統,紅綠,黃藍,黑白。一個成分疲勞,對立的相對突出出來(顏色后效)顏色系統受損時,色覺成對消失。
37. 閃光融合:網膜在光刺激時需要一定時間把光能量轉換為神經反應,在光消失時也需要時間停止反應,在閃爍頻率超過感受器啟動和停止興奮的速度時,神經反應就會相互重合重疊在一起。覺得光一直存在沒有停頓的感覺。電視呈象正是這一過程。
38. 頻閃觀察運動:同樣課題的靜止畫面以稍有區別的不同的位置序列呈現,如過畫面轉換速度較快則會被看成是一個客體的連續運動。有學者認為電影就是利用這一現象。
39. 地點說:最早的音頻辨別理論是黑爾姆霍次在19世紀提出的共鳴說,主張基底膜長短不同的神經纖維分別對低頻和高頻的聲音發生共鳴,從而刺激不同的部位產生不同的聲音。后來貝克西休整完善了這一學說提出了行波說。這兩種學說都是以聲波在耳蝸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震動為聲音編碼的,因而都是地點說。1000HZ以下的聲音不成立。
40. 頻率說:試圖用神經反應的時間特性來說明聲音的編碼,它認為神經只是在正弦波的特定時相如峰值期才放電,因此神經放電頻率決定于聲波頻率。聲音頻率達到5000HZ以上,該解釋失效。維佛爾提出了排射原理修正了頻率說:對于高頻音,由一組神經元以順序放電的形式作出響應,它們的放電頻率被整合起來說明刺激音的頻率。
41. 生理零點:皮膚感覺不到冷或溫的溫度,由于皮膚的適應現象,生理零點是可以暫時改變的。
42. 控制閥理論:梅爾扎克在20世紀70、80年代提出的關于止痛的理論,他認為,神經系統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如果信息超載,脊髓中的某些細胞就會象閥門一樣工作,阻斷信號防止其進入大腦。
43.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最感覺信息的整合和解釋。知覺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個有組織有規律的過程并且具有某些特別的屬性,即組織性、恒常性、慣性等,他們保證了人對事物的認識的相對可靠性合理性和經濟性。知覺受到情境,個人及社會因素等影響。
44. 主觀輪廓:把不完整的圖形看成為完成圖形的知覺過程叫封閉性,由此產生的圖形輪廓叫主觀輪廓。
45. 知覺的恒常性:知覺系統能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對客觀事物的穩定的認識,而不隨知覺條件或感覺映象方式的改變而改變,知覺的這一特性叫做知覺的恒常性。是個相對的概念。對其定量的說明,布朗斯維克提出了一種比率公式K(b)=(P-R)/(C-R) P物體實際知覺的大小,C是物體實際的大小,R是按視角計算的網象的大小,R可以用物體實際的大小除以物體對眼睛的距離求得。比率可為1或0。對該公式各項取對數即為邵勒斯比率公式TR=(LOGP-LOGR)/(LOGC-LOGR)
46. 知覺定勢:又稱心向,是指主體對一定活動的預先的特殊準備狀態。具體地說,人們當前的活動常受到前面曾從事的活動的影響,傾向于帶有前面活動的特點。當這種影響發生在知覺過程中時,產生的就是知覺定勢。可由早先的經驗造成,也可以由知覺者的需要、情緒、態度和價值觀等產生。其作用有積極和消極兩面。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