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畢業(yè)于非名牌大學的普通學生,沒有任何背景關系,沒有借鑒任何內部資料,沒有旁聽過一堂專業(yè)課,卻憑借自己的勤奮努力與智慧的應考策略,以筆試和復試總成績名列前茅的絕對優(yōu)勢順利考入理想中的名牌學府的名牌專業(yè)。
高三那年的全省模考,我考了福建全省第一。在考前填報志愿時,我填寫了一直夢寐以求的理想學府———清華大學。遺憾的是,那年高考由于一些客觀因素影響了發(fā)揮,我輕易與清華失之交臂,被第三志愿華僑大學錄取。時間寶貴,我不愿再花一年來復讀,猶豫再三,還是去華僑大學開始了我的本科生涯。
進入大學短暫的低潮期過后,我還是在專業(yè)學習上表現(xiàn)出讓老師和同學詫異的優(yōu)秀成績。雖然在這里生活得游刃有余,但我覺得外面的世界還很大,我始終沒有忘記我的目標,那就是清華大學。
我下定決心考清華是在大三的暑假,當時有好幾個難關擺在我面前。首先清華吸納外校學生的名額本來就很少,所以門檻很高,更何況是對我這種非名牌大學的學生;其次,清華從不公布內部資料,僅對外公開的以往三年的真題都還不提供答案,這對外校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再次,我在福建,沒有地理上的優(yōu)勢,不能像北京的同學信息那么暢通。
對自己的現(xiàn)狀及目標進行分析后,我琢磨出了一套“作戰(zhàn)”策略。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英語和數(shù)學都是經過了長期積累的,水平都不相上下;政治通過短期沖刺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而校方獨立命題的專業(yè)課才最容易拉開差距,尤其是考清華這樣的學校,如果一個外校的學生能把學校的專業(yè)課考得很好的話,無疑能大大增加入圍的幾率。所以專業(yè)課是我猛攻的重點科目。
我從六月份開始復習專業(yè)課,七、八月份開始復習英語,九月份開始復習數(shù)學,十月份左右著手復習政治。總體時間分配上,專業(yè)課是大頭。
因為考的是清華,專業(yè)課的資料少之又少。我用來復習專業(yè)課的唯一資料就是清華對外公布的以往三年的真題。但那些題目都沒有給出官方答案,回憶起那段復習的時光,有痛苦,也有樂趣。
開始碰到不會的題目,他會去問自己的專業(yè)老師,但有的題目老師也不知道答案。沒辦法,我只能靠自己想。我到處查找資料,查閱很多外國文獻,拼命翻書翻筆記,希望從中找到解題的蛛絲馬跡。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滿腦子都是那些題目。我承認那些題目雖然很難,但確實出得很有水準,是很優(yōu)秀的試題,我那段時間的癡迷狀態(tài)就如同很多大數(shù)學家著魔于哥德巴赫猜想一般
那時候我的復習量非常大,我檢驗自己每日的復習任務是否達標的標準就是看自己當天有沒有用完一支水筆。除了大量做題、演算外,我還經常抄寫經典的題目和書本中常用的基礎公式、概念。前面都是我在復習過程中積累下的一些優(yōu)秀的試題,值得反復去琢磨的;后面是摘抄書本中的公式、概念和法則,一來加深記憶,二來方便查閱和鞏固。
光真題他就反復做了很多遍,每遍的做題順序和側重點都不同,可能第一遍是正常順序做,第二遍按照課本知識點對題目進行分類來做,諸如此類。除了做真題外,我還買了萬學海文的李永樂老師編寫的教材,那本書把每個知識點的相關題目按照難度等級分類,利于逐個擊破知識點。
我初試的成績是422分,但當時的錄取比例是45人錄取30人,所以對于復試我還是有點小緊張的。
面試前一天,我直接跑到辦公室去找那年我們專業(yè)課考卷的命題老師。老師見我愣頭愣腦地跑進去,開始還很抵觸。當我告訴他我是來參加復試的學生,在初試中我數(shù)學考了滿分,專業(yè)課考了122分時,老師的態(tài)度頓時變得和藹起來。清華的教授有個共同的特點———惜才。老師問我有沒有去旁聽過他的專業(yè)課,又問了我很多專業(yè)方面的問題,但十個問題我只回答上來了四個。之后,老師還與我討論了很多專業(yè)之外的問題,我一一作答后,老師表示很滿意。
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我很開心。但是心里對那幾個沒有回答上來的專業(yè)問題不死心。我來北京時都沒有帶專業(yè)書,所以那天晚上我特意到網吧上網查資料,給同學打電話,弄清了答案。沒想到這個習慣性的求知的舉動,卻在復試中幫到了我。第二天面試時,頭一天查找到的資料竟然派上了用場。就這樣我順利通過了復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