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在談到考研政治的復習方法時,有一個詞被反復提到,就是“死記硬背”。這個詞籠統地被用來指一種逐字逐句的、機械的記憶方式,與之相對的是“重理解地去記憶”的方式。理解有助于記憶,這當然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死記硬背”自然而然地成了個貶義詞,成了復習不得法的代名詞。有趣的是,在與考生的大量交流中我發現,很多考生明明反對“死記硬背”,但在復習的過程中卻不自覺地選擇了“死記硬背”的方式。因為一落實到復習的實際當中同學們就會發現,以記憶的方式掌握內容是考研政治復習中不能不做的功課,很多同學都覺得,要達到能夠做題的水平,說到底還是得“背”。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死記硬背”呢?考研政治復習確實有很多要記憶的內容,而且有很多內容要求記憶得非常準確而不能似是而非,所以準確記憶是必須的。準確記憶的要求就是要一字一句地準確復述原文,要達到這個要求,記憶的過程就免不了“死記硬背”。所以,我們反對的“死記硬背”并不是指為達到準確記憶而做的逐字逐句背誦的功夫。那么,應該反對的“死記硬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我們反對的“死記硬背”其內涵至少應該涵蓋這樣兩個方面: 第一,對于各部分內容的特點不作區分,都按原文去記憶下死功夫。考研政治的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和形式與政策。由于不同部分的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掌握不同部分內容所需要理解與記憶的比例也不相同。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部分具有內容抽象性、概括性強的特點。在考題中,有關這部分內容的題目也特別靈活,只有理解了才能夠掌握,所以這部分內容在理解上需要花的功夫比在記憶上需花的功夫要大些。而“毛澤東思想概論”部分的內容,涉及的歷史事件比較多,出題時往往考的就是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或是相關歷史人物的某一個細節,這樣的內容在理解上沒有什么難度,可以說考的就是你記憶的功夫下得夠不夠,所以對于這部分的內容,需要下的功夫主要是記憶。再細致地去區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這部分內容當中,抽象性強的內容主要集中于緒論、物質觀、辯證法、認識論這幾個部分,而相對來說,歷史觀的部分當中難以理解的、抽象性強的內容相對就要少些(比如,從歷年的考題來看,涉及歷史觀部分的選擇題主要是考查記憶的直接性選擇題,考題往往是以直接提問的方式而不是以比較靈活的材料題的方式出現),所以相對而言,掌握緒論、物質觀、辯證法、認識論這幾個部分需要下的功夫更多的是去理解,而掌握歷史觀的部分需要下的功夫更多的是去記憶。而不是根據內容的特點有所區分,一概地依照原文背誦,那么這樣的復習方式才是“死記硬背”。 第二,對各部分內容不分輕重,一概按原文記憶下死功夫。首先,考研政治各部分內容在試卷上所占分數的比重不盡相同,所以在復習的精力安排上應有所側重。而有些同學在復習的精力安排上不作區分,凡是書上有的內容,一律從頭到尾照背不誤。這樣的態度不可謂不認真,但這樣的“死記硬背”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其二,考研政治大綱上的知識點在考研試卷上出現的頻率不同,其中有一些是常考知識點,有一些被考查的頻率不高,而有些試卷則沒有涉及。因此,即便是要記憶,也應側重常考知識點,以求事半功倍。以“一視同仁”的態度去對任何知識點記憶就是“死記硬背”。其三,不同的知識點在大題與小題中出現的頻率也不相同,也就是說不同知識點的得分比率不同,常以大題的方式來考查的知識點考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果不作這種區分,一概而論地用背誦的方式就是死記硬背。 詳細分析死記硬背后不難發現,死記硬背嚴重降低了復習的效率。雖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收效卻與付出不成比例。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很多同學會不自覺地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呢?看來,不對“死記硬背”的動機進行分析,就無法真正揭示為什么這種廣受詬病的方法在實際當中卻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