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韓愈《師說》關于教師的論述。
答:唐代教育家韓愈以繼承和保衛儒家道統為己任,十分重視教師問題。寫下了著名的《師說》。《師說》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師衛道”。它從師與道、道與業、師與生等各方面系統地論述了教師問題。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主要見解:
①關于教師的作用與地位。韓愈從“存師衛道”的角度闡述了教師的獨特功能,他認為師是“傳道”的,儒家的道統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師來傳遞,傳道須有師。衛道必須先尊師,師與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②關于教師的基本任務,韓愈作了經典性地表述,即“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認為教師的三大任務為:傳遞儒家道統,傳授古文六藝之業,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與業過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關于教師的資格。韓愈認為教師的選擇,不應受年齡、地位、資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與業來衡量。誰先有“道”,誰在術業上有專攻,誰就能成為教師;④關于師與生的關系。韓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命題,含有“能者為師”和“教學相長”的意思,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總之,韓愈的(師說)在中國教育史上有系統,有創見地闡述了教師問題,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
9。北宋的三次興學運動有哪些主要內容?
答:北宋仁宗以后,為了振興官學,改革科舉,曾有“三次興學”之舉。北宋第一次興學,是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興學內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縣立學;
②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罷帖經墨義,著重策論;
③改革大學。
北宋第二這興學,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寧、元豐興學,主要內容是:
①改革大學,創立“三舍法”;
②整頓地方學校;
③頒定(三經新義);
④設置專門學校;
⑤改革科舉制度。
北宋第三次興學,是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其主要內容為擴充地方官學,續增州縣學生,添置算學、書學、畫學,使學制更為完備。
10。宋代書院制度的產生及其教學特點述評。
答: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它的名稱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經籍的場所。書院作為一種教學機關,是從北宋開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學荒廢。士子無求學場所,宋代理學的傳撲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場所,加之佛教祥林講學制度的影響,作為教學組織的書院便應運而生。宋代書院有私辦、官辦和私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初期組織比較簡易,主持人亦是教學者,通常稱為山長,亦有稱洞主、院長、堂長。書院的講學多力求通義理,而不是參加科舉,因而在教學上形成與官學不同的顯著特點:
①書院既是教學機關,也是學術研究機關。教學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是書院最顯著的特點;
②書院建立了“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互相講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百家爭鳴精神;
③書院教學以學生自學力主,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
④書院師生朝夕相處,師生共同討論,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11。朱熹關于小學與大學的被學內容有哪些論述?
答:朱熹根據人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大階段。他認為八歲至十五歲是小學階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學。小學是打基礎階段,教學內容是“學其事”,即從灑掃應對進退開始,將倫常禮教,教給兒童,進而教他們詩、書、禮、樂之文;打好根基。他專門編著《小學》一書,作為這個階段的教材。朱烹認為十五歲以后是大學階段,入學對象主要是貴族子弟,也有少數“凡民俊秀”。大學的教學內容是在小學的基礎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步驟,使其“明明德”,最后達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學的教材主要是“四書”,“五經”。尤其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是其基本教材。
12。簡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創立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答:明王朝為了進一步以程朱理學統制思想。明太祖與劉基首創八股取士,以八股制義為科舉考試定式。“八股l‘特點有三:
①八股文之試題取于“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
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據朱熹《四書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絲毫闡發己意;
③八股文章必須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體,否則不能入仕。明代科舉這一變化,使得科舉考試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級學校以教習八股范文為主,教育內容更加空疏無用,教學方法更加僵化、教條,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13。王守仁關于兒童教育有哪些積極的見解?
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視兒童教育,對兒童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
首先,他批評當時的兒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機械記憶,不重啟發思維;重消極防范,不重積極誘導;普遍采用體罰,摧殘兒童的身心。
其次,他從快樂是人心之本的觀點出發,主張教育兒童要從積極方面入手,順應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培養其“樂學”的情緒。
第三,他主張兒童教育要一導之以禮“。”諷之讀書“。”開其知覺“。使兒童德、智、體、美均衡發展。
第四,他強調科學安排教學計劃,使兒童每天的活動有:定的次序,動靜交錯,學有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