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要考心理學研究生?這是每一個準備考心理學研究生的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但不幸的是,很多的人,據我了解,并沒有認真的思考過。
雖然,俺是文科出生,可能總是帶有文科生的特質,那就是總喜歡運用所謂的“思辨”,但我并不排斥“實證”,其實不論是那種方法,總還是要以事實或者實踐為依據的。
我說過,有很多準備考研的人,或者已經考完了的人,都不見得所有的都思考過,我們為什么要考的問題,當然,我指的是深入的、認真的思考。因為我和比較多的準備考研的同學,大多數是跨專業考心理學的,包括一些已經在工作的仍有志于考研的網友,有比較多的聯系和交流,同時也參與某些心理學論壇的管理工作,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比較有感觸,再加之,我本身是讀心理學的,也準備明年考研,
這個問題也是我經常思考的,所以,想在今天和大家一同來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我想總結一下,在和大家的互相交流和探討之中,關于自己為什么考研這個問題上,大體有如下的幾種觀點。
觀點一:“我現在讀的(本科階段)專業太沒有意思了,我對心理學還比較感興趣”
我感覺,有這種觀點的同學是占比較大的比例的。想通過跨專業考研的途徑,來換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者方向,來追求真正自己想干的事情,這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我也是從內心里,希望這樣的同學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真正有這種想法,并這樣做了同學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榜樣,因為這樣做是有一定的風險的,而且對于很多人來說,還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甚至是兩倍、三倍的努力,原來的專業因為不感興趣,但還是要畢業吧,還是得學,加之還要跨考心理學,雖然是自己所愛,但畢竟還是“戀愛初期”,總還是要有個相互了解的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是既困難有重要的,更加不能放松,自己的未來就寄托在他/她的身上了。
但據我的了解,在表明上看,很多人說對本專業不感冒,對心理學“熱愛”,其實總深層上說,這僅僅是“借口”,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困難,或者是暫時的挫折和逆境。要是用精神分析的觀點,就是心理防御機制的一種——否認,若要使采用生涯咨詢的理論觀點,可以算的上是一種“生涯猶豫者”(career indecisiveness),因為通常還伴有嚴重的焦慮。當然我在這里做這樣的判斷不是想“貼標簽”,而是想更好的分析這樣的問題,從而更好的解決問題。
觀點二:“說實話,我考研就是想換個環境,這個學校太差了,不管是老師,還是學校的硬件條件,我真的是不想在這里待了”
持這種看法的人,我想也不會是少數,而且這也是為我們大多數所接受的,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老師、家長、社會和一些用人單位,而且不少的曾經懷揣這種理想的人也不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所以這種想法逐漸的也延伸了到我們可愛的大一大二學弟學妹心目當中了,從進大一就開始了追逐自己“考研夢”之中去了。其實我無權去干預,或者是妨礙他們追夢的過程,說實話,我也也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就是受著這種教育,這種“升學主義”的影響,哪能完全沒有這種想法呢,但是,畢竟讀大學不應該僅僅是為了考研這個目的,在大多數人為數不多的校園生活的歷史中,大學階段基本上可以說是最后的階段了,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我們在讀中小學的時候,已經為了那些并沒有實現心中所愿的中考和高考付出了太多,被那些非人性的“校規”束縛了太多,能力的發展被一門接一門的考試限制了太多,興趣的培養也被做不完的各科“黃岡密卷”所限制了太多,最最重要的是連支撐一個人耐以存活的信念、價值觀也沒有在那個重要的時期得以良好的形成和輔
導、矯正,在精神上很多人都已經是殘疾了(鄭強語)。
現在還好不容易上了大學,還要為了這該死的“學歷無意識”而再次淪陷并丟失自己嗎?!
在大學,我們已經成人,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有很多的東西值得去追求,值得我們去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甚至是生命,而不單單是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