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題:
1、教師專業化是指獲得教師資格證。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師專業化是指把教師視為一個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其專業水平,使其逐漸達致專業成熟的境界。由此可見,教師專業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成長過程,其最終目標是達到專業的成熟,即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教育專業人員。而教師資格證的獲得只不過是教師專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標志,并不能作為教師專業化的最終目標。
2、有教師認為,對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對教學目標把握。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什么樣人才的總要求,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總要求。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與教學方法的運用,無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約。而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是對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所以,教學目標的制定是以教育目的為基礎的,而教育目的又是通過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實現的。由此可見,對教學目標的把握也是建立在對教育目的的把握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把握了教育目的,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
3、皮亞杰與維果茨基的知識建構觀沒有什么區別。
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皮亞杰認為知識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來完成的。“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順應”是同化性的結構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而維果茨基認為知識的建構是在活動中進行的,是各種活動、社會性相互作用不斷內化的結果。
二、簡答。
1、簡述道德體諒模式。
答:道德體諒模式是由英國學校德育專家麥克菲爾首創的。該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該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論假設是在對學生的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對學生的調查。該模式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職責。它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與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2、試比較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的異同。
答:①相關課程是由一組相互聯系和配合的學科組成的課程。編制相關課程要使各學科教學順序能相互照應、相互聯系,穿插進行,既保持原有學科界限,又要確定科際的聯系點,如理化學科教學所需數學知識,需事先在數學課中進行教學。
②融合課程亦稱合科課程,由若干相關學科組合成的新學科。融合比關聯更進一步,它是把相關學科內容融合為一門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
③廣域課程合數門相鄰學科內容而形成綜合性課程如有的國家把地理、歷史綜合形成“社會研究”課程等。
3、分析美國進步主義衰落的原因。
答:“進步教育”是產生于19世紀末并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的一種教育革新思潮,亦稱“進步主義教育運動”。1944年,美國的進步教育運動進入其衰落階段。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
首先,進步教育運動不能與美國社會的不斷變化始終保持同步。
其次,進步教育理論和實踐本身也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局限,如過分強調兒童個人自由,忽視社會和文化對個人發展的決定作用;過分否定學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規律,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等。
最后,改造主義和各種保守主義的抨擊,在很大程度上擊中了進步教育的要害,從而加速了其衰落進程。
4、試分析參與式觀察研究的優缺點。
答:所謂參與式觀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參加到所觀察的對象的群體和活動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參與活動中進行隱蔽性研究觀察。
其優點是:不破壞和影響觀察對象的原有結構和內部關系,因而能夠獲得有關較深層的結構和關系的材料。
其缺點是:由于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處理不當易影響觀察的客觀性。
5、問卷調查中,列舉三種封閉式題型,并舉例。
答:問卷調查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問卷調查中的封閉式問卷也稱結構型問卷,是把問題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許在問卷所限制的范圍內進行挑選。封閉式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⑴是否式,把問題可能答案列出兩極端情況,從中擇一,“是”與“否”,“同意”與 “不同意”。例如:關于學生自主性情況的調查
我自己決定的事,別人很難讓我改變主意
①是 ②否
⑵選擇式:從多種答案中挑選最適宜的一個或幾個答案,然后做上記號。例如:關于兒童性格特點調查
對一些物體總愛觀察、擺弄、拆開來玩:
①不這樣 ②偶爾這樣 ③有時這樣 ④常常這樣 ⑤總愛這樣
⑶評判式:每個問題后列有許多答案,要求被試依其重要性評定等次,是用數字幾種答案應排列順序。例如:請將一下所列的電視節目,依你喜歡的程度,由1到4排列:
()動物世界 ()天地之間,七巧板 ()文化生活 ()兒童故事片
6、簡述裴斯泰洛齊教育心理學化的基本觀點。
答: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奇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所謂的教育心理學化:
第一,時要求將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論指導置于兒童本性發展的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只有認真探索和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規律性,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第二,教育心理學化,就是必須使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適合兒童的心理學習規律,即教學內容心理學化。
第三,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學化。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使教學程序與學生的認識過程相協調。
第四,裴斯泰洛奇認為要讓兒童成為他自己的教育者。
三、分析題。
1、材料:⑴教師針對班級部分同學提問(毫無意識)。
⑵教師更容易對部分同學關注、鼓勵。
⑶教師只對班上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同學關注。
分析問題的原因,應采取什么措施以實現教學過程民主化。
答: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
①毫無意識的針對班級部分同學提問,雖然看起來是平等的、民主的,其實這種“毫無意識”卻是忽視了學生自身參與的積極主動性,沒能將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師的主動性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②教師更容易對部分同學關注和鼓勵,一方面可能是這部分同學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教師,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去;另一方面可能是這些同學的學校成績較好,教師受升學率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更容易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關注。
③只對班上的少數人關注,可能是受片面追求升學率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分數而忽視其他的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容易對部分的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關注、鼓勵,而忽視很大一部分同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民主化,就應該做到:
①首現教師要轉變觀念。一是要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認識到教學的目的最主要的還是使得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獲得發展。而這種發展不能僅以在分數的高低和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應該樹立多樣化的衡量維度。
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充分調動每一個同學的參與積極性,不要因為有的同學不主動參與就不管他們,這恰恰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的學生群體。
③學生也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積極的配合好教師的教學。因為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同學兩個主體來完成的,忽視哪一個主體都會對教學造成不利影響。
④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爭取在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氣氛中實現教學過程的民主化。
⑤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機制,要經常不斷的向師生反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讓師生共同的來實現教學過程的民主化。
2、比較晏陽初、梁涑溟鄉村教育思想的異同。
答:上個世紀一大批教育家興起了建設鄉村的教育思潮,晏陽初與梁涑溟就是其中的代表。
⑴晏陽初通過調查分析當時中國社會鄉村的狀況,認識到農村的問題千頭萬緒,但基本問題歸結為愚弱窮私。為要解決這四方面的缺撼,須實施四大教育,即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
①在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的理論中,“整體性”、“系統性”是一個重要的思想。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鄉村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進行這項工程時,不應“枝枝節節”,而應“統盤籌劃”。在長期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為基本內容的系統的鄉村平民教育體系,使新文化運動以來興起的平民教育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所謂“四大教育”即是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文藝教育,是從文字與藝術教育上著手。使民眾認識基本的文字,得到求知識的工具,促進文化生活,并能對自然環境及社會生活有相當的欣賞與了解。
生計教育,是從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村工業各方面著手,以達到農村經濟建設的目標。
衛生教育。衛生教育的基本涵義有兩層,一是改善、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將消極的治療與積極的預防結合起來:二是試圖建立一種適合農村需要的衛生保健制度。
公民教育,按晏陽初所說:“公民教育之意義,在養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訓練其團結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與團結生活。
②三種形式:
第一是學校式教育,這包括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巡回生計訓練學校三種辦學形式;
第二是社會的教育,這是以平民學校的畢業生為對象,以同學會的形式組織起來進繼續教育的一種辦學形式;
第三種是家庭式教育,這是以各種形式的“家庭會”,如家長會、主婦會、少年會、閨女會、幼童會等,把農民分別組織起來,進行教育的辦學形式。
晏陽初指出:教育的實施方式,有學校式以教育青年為主要工作,因青年是國家今日建設之主力軍;同時又要顧到教育兒童,因兒童系民族復興的后備隊。學校式之外,有社會式及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個社會盡是教育的環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
⑵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份重要精神遺產。
(關于這個問題,同學可自行參照《中國教育史》中的相關章節,由于資料問題這里就不再多論述了。提醒大家注意的一點就是在大磁體時不要像上面這樣平鋪直敘,應該將晏陽初和梁涑溟的相關思想對比著論述,主要的還是側重于二者“異”的一面)
試卷分析:此次全國教育學
考試試卷,就主觀題而言,體相對比較容易、基礎,沒有太難的題目。教育學部分重點集中在課程、教學、教師專業化和德育模式這幾個部分,重點突出,這幾部分也是教育學基本原理的重點章節。
教育史考察的內容相對可能較難,分析題“比較晏陽初、梁涑溟鄉村教育思想的異同”,這部分內容是同學們平常復習時可能容易忽視的地方,這也反映了靠出題人的心理是盡量避免壓中題目的,所以今后參加考研 同學應該注意一些自己認為非重點的內容,就像去年考察的“簡述孔子的教師觀”一樣,可能很多人認為這是非重點內容,可就偏偏考察了;簡答題中考察的是兩個外教史的題目,相對較簡單,且是外教史課程中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