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大家復習的時候,最好選擇在自習室,最好有些朋友可以相互交換心得(當然也要看個人的性情)。自習室最大的好處就是有種學習的氣氛,在那里即使沒有你認識的人,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氛圍。
我就是全職考研的,知道在經過了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準備后,又要看一些自己很熟悉的東西,很容易失去興奮點,效率下降。在這點上我的辦法是規律生活,調整復習進度。
說來慚愧,如果考研一次論成敗的話,我是一個失敗者,因為我第一次沖擊北大時,以失敗而告終。幸運的是,又經過半年的努力,我終于夢圓北大。作為一個經過“復讀”的考研者,我希望我的經驗能對一些朋友有所幫助。
正如標題所寫的,我稱呼第二次或者更多次考研的朋友為勇士,并不是因為我自己是第二次考研的,而是我知道這份勇氣是如何不容易!大四的學生在畢業時參加考研應該說是一種趨勢,他們的機會成本也不算大,考完了也可以趕緊找份工作。但是第二次考研時,身份已經變了,再不是學生了,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剩下的只是一堆枯燥的書本、永遠做不完的習題、越來越薄的錢包和對未來命運不定的恐慌。那種感覺經常讓每個人在夜里問自己為什么考研?能考上嗎?只有懷著堅定信念的人,才能踏實地督促自己完成每天的任務,為自己的成功鋪好每塊磚石。
在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朋友,他們的事跡讓我感動,我也天天在期盼他們都能心想事成。可是在考研結果出來后,很多人紛紛落馬,結果很讓人失望。在分析了他們和我自己的不同之后,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僅供大家參考。
一、報考院校和方向要謹慎選擇,但是在確定后一定要堅持下去
一些朋友在經過第一次考研后,看到很多人考上這里那里的研究生,就不禁認為別人的比自己的好考,也就是潛意識認為別人的成功更多地來自幸運,所以在第二年考試時往往還要想改變報考的院校,等明白過來那個方向和自己復習的方向根本不一樣時,時間和精力就浪費了很多。我有個朋友第二年考研時就換了四所大學,結果在選擇好他認為最好考的院校后,已經到了報名的時候了,他認為自己去年考過了,基礎不錯,問題不大。結果成績還不如去年考的,僅英語就比去年低了10分。不過我并不是說不要變換自己的考研方向,我自己就在第二年報考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從管理設計模式方向換到同一個學院的網絡技術方向,但是專業課變得不多,而且都是我以前已經學過的,所以問題不是很大。如果要是感覺自己報考的專業不適合自己,就要早點選擇好要轉換的專業,最好是和自己本專業相關的,這樣減少復習時的負擔,畢竟本科學過的就是較容易備考(我們專業前幾名都是原專業,我是跨專業的,一門課就吃虧了,不過所幸其他幾門還好)。最好能看看導師的論文,這樣比自己猜測導師的興趣好得多,也節省時間和精力。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