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年的備考就跟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一樣,聽了別人所說的:“每天學個幾小時,堅持半年就考上了。”的話,以為清華唾手可得,于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度過了畢業后的第一個半年,結果考場給了我一個殘酷的結局。
各方面的壓力與懷疑讓我無地自容,只有一個選擇是不需要討論的,那就是重考。但是,我又拿什么保證不會再次出現如此悲慘的失敗?此時已是三月中旬,心亂如麻的我堅持馬上開始復習,而母親卻要求我先去觀察社會,我沒理由拒絕,于是經人介紹去了一個公司實習,同時也參加一個清華自動化系里的博士研究組,看看他們是怎么研究問題的。事實證明母親是對的,太對了。
在公司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在于一種格式,每天必須穿皮鞋、西褲,還要打領帶,這對于散漫慣了的我絕對是一中牢籠,但我必須遵守;在清華跟人混的結果在于認識了JAVA,進而了解了CMM,一種軟件工程模型,就是這兩個東西在后來起了關鍵作用。
我突然發現自己竟然那么粗糙,什么是學習?什么是清華?什么是400分?什么是我應該堅持的計劃與節奏?這些問題我沒法回答,因為我腦子里缺乏最起碼的系統論。我開始嘗試著用JAVA與CMM改進我原有的粗放模式,重建一個必要的邏輯模式與過程規范。我驚喜的發現,原來我苦苦尋找的優秀學習方法,全在軟件工程與OO法則里!只不過一個是宏觀一個是微觀。
關于具體的實現細節,沒法在這里細說,只能說所有用16開紙的筆記與文檔總共有20厘米厚。應用軟件工程理念,我訂計劃時考慮了以需求分析為開端的五個階段,尤其考慮了推遲發布的種種風險;應用OO法則,我把四門課分成上百個模塊,同時大量應用了針對公式的封裝、通信與類繼承。
就是在這樣一個基本體系下,我開始了第二年的考研復習,此時已經過了五一,空前的緊迫性與巨大的壓力使得我沒什么可在意。除了必要的外交,我幾乎沒和任何人閑聊。
曾經的我無比信奉那句話“沒有人能隨便成功”,但我認為至少還應該再加一句:沒有人能獨自成功。外交的成功是第二年順利復習的重要保證,包括從網上買了歷年的卷子、拜訪了若干師兄師姐了解經驗、結識了四位善良的老師——每門課都有一位,這要感謝父親。正是因為有了充足的信息,才避免了大量的彎路,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能夠讓那些薄弱的環節能夠得到充分鞏固。
總結一下:
對于第一年的失敗:
1. 幼稚的心理,過于放松的心態
2. 胡亂選擇輔導班以及各種輔導書
3. 沒有找同學問,更沒有找老師
4. 對前人經驗的漠視
5. 對知識掌握太松,題目基本只是看過
6. 缺乏系統規劃,工作沒有進度要求,走到哪算哪
7. 不明白哪強哪弱,復習沒有任何針對性
8. 心理脆弱,在考場上兵敗如山倒
9. 沒有研究歷年題目規律也不知對手什么水平
對第二年的進步:
1. 緊迫感與壓力
2. 選擇了合適的書,沒有在輔導班上浪費時間
3. 咨詢了以前考過的人,尤其是找老師答疑
4. 所有題目徹底做會,不留任何死角
5. 按軟件工程思想把整個復習分若干階段,每門課分若干模塊
6. 嚴格執行進度
7. 給弱項最多的時間
8. 大量研究歷年真題
9. 總結各方面的精髓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
10.大量模擬考試鍛煉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