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成長并不是沿著一個目標前進的直線過程,成長的過程中必然不斷排除你的內心不認可的機會和可能性!”就是說,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與危機,往往并不因為我們沒有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上前進,而是在于不會拒絕,或者拒絕時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患得患失。
一個激靈上來,感覺這句話跟我一直苦苦思索沒有標準答案的那個問題(我為什么讀研了卻放棄本專業?)有著莫大的聯系。于是,便想梳理一下心緒,細細體味這句話的寓意,體味成長、命運、人生這些亙古不變的話題……
在我的成長路上,無疑也閃爍著無數“機會和可能性”,可是前的我,從不知道自己的內心認不認可,回想起來,自己甚至都沒有學會拒絕,沒有學會如何去排除這些可能性。
因為,那些“機會和可能”都是社會、父母、學校灌輸的早已僵化于人們頭腦中的習俗。而如今才明白,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危機恰恰源于我的不懂拒絕。當習俗一直在左右著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時,我并沒有獨立地為自己而活!
我所遭遇的陳規舊俗有哪些?比方說,中學的時候,大家都要一門心思學習、考試,拿好成績,變成了沒有思維的機器,我的所有思想和意識都是一輩輩傳下來的那句古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前面有一個未知的美好的(其實只是一個被神化了的)前程在向我招手!我從未質疑過別人為我描繪的這幅美景,更何況,周圍的人都在這條路上拼命往前沖,我無暇四顧,不能掉隊,否則只會被無邊的黑暗吞噬……
于是,那個時候起一直到讀研,我埋著頭在苦讀,學習的意義和功效在我的頭腦中都是被夸大了的。在教育被簡化為“應試”的今天,“學習”一詞不知何時被人們異化成一個絕對的褒義詞。只要你在“學”著,那就是好的,就被認為前途不可限量。至于學什么,怎樣學,將來做什么,少有人在乎。反正我是相信了這些,而毫無疑問,大多數人也接受了這些,于是便有了這樣的考試制度,有了應試教育,有了萬人瘋擠獨木橋的悲劇!
嗚呼!我敢說,對“學習”一詞的誤讀,算得上是本世紀最大的惡俗!它源于世人的無知和急功近利,卻以權威者和勝利者的姿態高坐于殿堂之上,冠冕堂皇地左右著億萬人的命運……
拒絕的最高境界,不是拒絕誘惑,而是拒絕整個社會根植于我們腦子里的習俗!
這種習俗,包含了一切扼殺創造力的腐朽觀念!
馮至先生曾談到,“青年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的生氣,而社會的習俗卻是腐舊的。人每每為了無謂的喧囂,忘卻了生命的根蒂。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遠滑下去,只是隱瞞和欺騙,而欺騙和隱瞞的工具就是社會的習俗。”
惡俗也好,誤讀也罷,這是社會的悲劇;而在社會這個無形之手的操控下,個人的悲劇同時也在上演著……
最大的個人悲劇就是,我們這些不斷在“學習”的人,卻依然在整個社會習俗的誤導之下在“誤讀”著“學習”的概念……結局是,我們學了一堆踏入社會就宣布無用的東西,而隨著時間流逝,這堆垃圾也慢慢從我們腦子里被清空掉!記憶都被清空了,我們還能剩下什么?
更可笑的是,當“學習”一詞最終被簡化成一紙文憑的時候,遭人不齒的既是“文憑”,更是“學習”本身,接踵而至的是人們對“學習”的質疑和恐慌。從“百無一用是書生”,到“在這個商品社會難道學習真的沒有用了嗎?”,有識之士在吶喊著,可這不過是在品嘗整個社會對“學習”的一路誤讀所遭遇的苦果呀!
總之一句話,僵化的習俗害人!舊的觀念害人!
言歸正傳,社會的悲劇和個人的悲劇造就了現在的我。一朝覺醒,必然反思!幸好,上天沒有剝奪我重新選擇的權力!
這是我第一次慎重地為自己的命運做出的選擇:我放棄了自己的專業,盡管我已經讀到了研究生!
曾經,我不會拒絕,更不敢拒絕。這是骨子里的懦弱在作祟:拒絕了高學歷,我唯恐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社會!可如今,我要拋卻懦弱,讓勇氣先行,讓生命獨立于習俗之外生存!
這就是我的選擇……
當然,還要補充一句:勇于和決心源于我的自信,而自信依然源于我的學習——是我所理解的真真正正的“學習”,那就是學習的能力(哈!想起一句很酷的話:愛是什么?愛是一種能力,是讓你愛的人愛你的能力!)。我也想說,學習是什么?是一種能力,是由已有的知識衍生、創造出新知識的能力。或許也叫創新能力吧,我以為。
正如一個教育家說的,什么是教育,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東西!而依靠這些,在社會這個更復雜的課堂上,我相信我依然會學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