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乱老女人一二区视频-中国一级特黄剌激爽大片l|www.yueqi0917.com

站內搜索:
  首頁  考研動態  招生簡章
調劑  考研指導  專業目錄
招生  報考攻略  網上報名
  政治  專業復習  考研大綱
英語  歷年試題  模擬試題
數學  復習方法  考研圖書
  工程   E(MBA)   法律碩士
會計  教育碩士  衛生碩士
管理  在職碩士  同等學歷
  經驗  心理調節  考研愛情
故事  考研家庭  考研工作
名師  考研常識  教師招聘
你的位置:  中國研究生信息網-復習指導_專業課
北京大學西方心理學史筆記

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一、緒論

  一、簡述心理學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

  1.前人關于心理現象的哲學觀點和具體見解;2.前人對心理學科研究的重要發現與重大成就;3.前人對心理學理論的各種爭論;4.關于心理學與基礎學科、臨近學科在發展上的聯系;5.關于各國心理學在發展上的相互影響與各自的傳統特點。

  二、簡述心理學史的學習意義是什么?

  1.提高學習心理學的理論水平;2.充實心理學知識的學習;3.增加對心理學各種學派的了解;4.明確心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5.總結各國心理學的歷史經驗。

  三、心理學史的學習方法

  在總結與評價中提高分析水平:學習心理學史根本目的在于借鑒歷史經驗,得到思想啟發,有助于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為今后從事心理學專業工作打好認識基礎。

  二、古代前期的心理學觀念

  填空、判斷及選擇

  古希臘人信奉萬物有靈論。

  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樂的永生。阿爾阜斯秘教的影響最大。

  泰勒士(米利都學派):認為水是萬物的根源,萬物由水生成,消滅后復歸為水。

  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自然現象的基礎不是物質的始源,而是數及其關系。數構成了宇宙的“秩序”――社會“秩序”的原型。

  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理性在腦,智慧也在腦,情欲在心臟。動物只有后二者而沒有理性。只有人三者齊備,三者中只有理性是不死的。

  畢達哥拉斯由實驗發現了樂器的弦長與音高的關系是整數。

  愛弗斯學派與埃利亞學派是對立的。前者是古代西方辯證法思想的代表;后者是古代西方形而上學思想的代表。

  赫拉克利特(愛弗斯學派)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變化是世界萬物的本質:以火代表萬物的根源;萬物由火生成。并認為人的身體是土,而人的靈魂是純凈的火。

  巴門尼德(埃利亞學派)認為只有思維、邏輯才能達到真理。

  恩培多克勒(四根說):四根是土、水、火、空氣。他認為土、水、火、空氣是不能自動的,必須另有物使之運動。他稱這種物為愛、憎。愛使四根結合,憎使四根分離。

  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身體由四根構成。

  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心理特性依賴身體的構造;演說家是舌頭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藝術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

  德謨克利特繼承并發揮留基伯的原子論,認為世界只是原子和虛空。靈魂是物質的,是細小圓滑如火那樣的原子構成的。靈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別集中于感官、腦、心臟和肝臟。腦是思想的器官,心臟是意氣的器官,肝臟是欲望的器官。

  阿爾克美恩是西方第一個從事動物解剖的人。認為腦是感覺和思維的器官。

  希波克拉底長于外科手術,善于診斷和治療,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他認為,一切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與神無關。著作《論圣病》是一本專論羊癇瘋的書,認為此病是由自然的原因造成的。他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他將四液說系統化。人體內有四種液體,粘液生于腦,黃膽汁生于肝,黑膽汁生于胃,血液出于心臟。并認為羊癇瘋是由于腦失去了粘液。他在《論水、空氣和地域》一書中,論述了地理環境,氣候等決定人的體質和民族的心理特性。

  普羅泰哥拉第一個“智者”,錯誤的相對主義的結論: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是普羅泰哥拉的后輩。他的論辯方法是先給對方提出關于某一事物的定義,然后層層追問,使對方陷入矛盾,這樣討論下去,可能得到關于這個事物的明確定義。這個最后定義,蘇格拉底自己稱這個方法為“產婆術”。是將人內部已有的知識引出來。亞里士多德稱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為“歸納的論證”。

  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等并與他的“理想國”的等級相應。靈魂分為理性,意氣和欲望,理性位于頭部,意氣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橫膜與臍之間。

  柏拉圖認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個別事物之外的,并且先于這些事物存在。他將這些普遍性稱為伊迭耶。

  只有對伊迭耶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所以真正的知識都是回憶,這就是他的知識即回憶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他著《畀思黑》,有人譯為《靈魂論》。他把靈魂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則有理性的靈魂。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不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還有執行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中間功能的“共同感官”。

  亞里士多德區分心理功能為認識和動求兩大類功能。

  三、古代后期中世紀西方的心理學觀念

  皮浪是懷疑學派的創始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達到心神恬靜。

  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盧克萊修。

  伊壁鳩魯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在虛空中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

  盧克萊修長詩《物性論》以宣傳伊壁鳩魯主義。

  格林是一個自然神論者,并有目的論的思想。世界除了開始與神有關外,其后與神沒有什么關系。世界的一切受自然規律的支配。

  格林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格林對醫學有很大的功績,從他開始,腦作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漸被鞏固下來。

  最有影響的教父: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信奉二元論的心理學。認為,“心”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質的。

  奧古斯丁認為靈魂的活動和心理的活動是統一的,靈魂有三種功能:⑴自覺的記憶;⑵理智;⑶意志。

  四、近代西方心理學(一)文藝復興時期

  從十四世紀下半葉起,便產生了資產階級反宗教、反神學的所謂“人文主義”運動,即是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當時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決不是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們的唯物主義科學思想來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輿論準備。“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文化運動。其目的在于利用古代的文化以與中世紀的宗教文化相對抗。

  波蘭杰出的天文科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恢復了古代希臘人的太陽中心說,是沖破中世紀宗教封鎖的開始。發表了《天體運行》論證了行星系是以太陽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為中心。這就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也稱“地動說”)。

  塞爾維特發現肺循環。

  哈維以動物的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

  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是西方最先進的國家。達。芬奇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義并是個多方面的天才。

  斐微斯《論靈魂與生命》《論科學》。他是人文主義者,他曾極力提倡改革教育,反對經院式教育。

  五、近代西方心理學(二)17世紀的法國和荷蘭

  笛卡兒是法國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數學家與自然科學家;他創立了解析幾何,第一個將代數方法應用到幾何學中去。

  笛卡兒的認知論是唯理論,他相信人有固有觀念亦稱天賦觀念。他看重追求知識的方法,不重視實驗方法,而偏重數學的演繹推理。他認為只有象數學那樣由明白無誤的公理推導出來的知識才是可靠的,一切直接或間接由感覺經驗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

  只有主觀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標準,笛卡兒的真理標準使他得出靈魂存在的結論。“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認為主觀上明白的觀念,并非來源于人的實踐經驗,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觀念”,也稱天賦觀念。

  笛卡兒的唯理論,其實質是唯心的。因為真理不能憑主觀感覺作為標準。

  笛卡兒運用他的唯理論,進一步獲得了心物二元論的結論:

  認為世界上有上帝,有靈魂(心),有物質,三者都是不依賴他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絕對獨立存在的只有上帝,靈魂與物質只是相對的獨立,它們須依靠上帝才能存在。

  認為心與身是兩種互相獨立的實體。

  心身交感論:笛卡兒認為,心能影響身,但是他又說身對心有著更大的影響。心身兩者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他對心身間的關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論。并選擇腦中的松果腺作為靈魂的駐所。

  在心理學史上笛卡兒被稱為反射動作學說的創始人。“反射”術語起用于笛卡兒,但其具體意思卻與后來的“反射”概念有著一定的距離。

  笛卡兒著《論情緒》認為有六種原始情緒:驚奇、愛悅、憎惡、欲望、歡樂、悲哀。其他情緒,雖然很多,但都是這六種情緒之中的某些種的組合。

  逢會論:格林克斯提出了逢會論(亦譯偶因論)。認為感覺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物與人體;而是上帝。當物與人體正發生作用時,是上帝使其靈魂產生感覺,外物與人體的作用只是適逢其會,是偶然的原因。

  馬勒伯朗士《對真理的追求》。他受笛卡兒靈魂與肉體互相獨立的思想的影響,認為不僅肉體不能作用于靈魂,使靈魂產生感覺或思想,靈魂也不能作用于肉體,使肉體產生動作。

  馬勒伯朗士認為人的經驗的單位,不是獨立的感覺而是復合感覺,是過去的經驗與當前的感覺的結合。馬勒伯朗士稱為“復合感覺”,又叫做“自然判斷”意即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判斷。自然判斷是人明知其不正確也無法不那樣知覺的一種判斷。

  斯賓諾莎生于荷蘭。

  笛卡兒認為世界有三個實體:上帝、靈魂和物質。斯賓諾莎則認為只有一個,他稱為上帝的實體。他所謂的上帝實則指無限永恒的自然界。

  自因說是由斯賓諾莎提出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處于錯綜復雜、無窮無盡的因果聯系中,它們存在和變化的原因,都在自然界本身之中,故也稱自因說。

  斯賓諾莎認為唯一的實體是無限的自然界,它的屬性的數目是無限的,人只能認識這無數屬性中的兩個,即心與物。

  斯賓諾莎《倫理學》1675年,認為知識分三種:第一種是感性的知識,第二種是理性的知識,第三種是直觀的知識。

  10.心身平行論:在斯賓諾莎看來,思維和廣延并不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實體。可是他將二者看成互相平行,卻不能互相決定。

  11.斯賓諾莎認為人有相似聯想或同時聯想。

  12.斯賓諾莎認為情緒有兩類,一類是心的主動狀態,另一類是心的被動狀態。

  13.斯賓諾莎是一元的世界觀,卻又有泛心論的錯誤觀念。

  六、近代西方心理學(三)17世紀的英國和德國

  <

  BR>1620年英國唯物主義的開山祖弗蘭西斯。培根出版《新工具》,提倡求知識的新方法。培根提出要認識自然、研究自然及控制自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名言。

  機械唯物論:霍布斯認為,世界由具有廣泛和各種形狀的物體所構成。物體的運動遵從著數學的規律,都是機械的運動。

  霍布斯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私自利的,都要壓迫他人,提高自己。

  霍布斯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說”,認為一切知識都由感覺開始。他認為每一感覺過程發生以后,都留有殘余的運動,這殘余的運動就是想象。平時想象的這種殘余運動比較微弱,被當前感覺過程更強烈的運動所淹沒,因此平時顯現不出來。只有人在睡眠時,感覺運動不存在了,殘余運動才突顯出來而形成夢境。

  聯想主義的萌芽是由霍布斯開始的。認為聯想是由于兩種感覺的運動在發生時間上的接近。

  洛克《人類悟性論》1690年出版。反駁了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論,宣傳了唯物主義的經驗論。洛克反駁當時傳統的“固有觀念”或“天賦觀念”。他認為人不存在未有經驗之先就意識到所謂固有觀念或固有原理。

  洛克認為一切知識來源于經驗。經驗是指個人出生以后的閱歷。他認為人心在出生時象張白紙,最初沒有字:一切字都是由經驗印上去的。

  洛克把人所能意識到的心理現象統稱為觀念,又將一切觀念分簡單與復雜的兩類。

  洛克以為反省是觀念的另一來源,稱它為內感官,以別于耳、目等外感官。

  洛克的經驗主義認識論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最徹底的唯物主義理論。

  洛克把外物的性質區分為原始性與次起性。

  廣延、形狀、體積、動靜、不可入性、數目等是原始性;外物由于它的原始性的種類與程度的不同而產生色、聲、香、味等感覺的能力是次起性。

  洛克最先使用“聯想”這一詞語,在《人類悟性論》中,題作“聯想”。

  他認為,觀念要靠經驗而來,也要靠經驗而發展。簡單觀念,通過聯想就會合成復雜觀念,而使心理經驗得到了發展。

  洛克的聯想主義思想,后來為英國的聯想心理學派所繼承,尤其后來的心理學的創始人馮德所繼承。馮德的實驗心理學及其構造心理學就是建立在洛克聯想主義基礎之上的。

  萊布尼茨《人類悟性新論》,他在認識論上,同笛卡兒一樣,是唯理論者。他相信人有固有觀念,否認認識的客觀來源;但他與笛卡兒并不完全相同,他認為天賦觀念并不是生來就是明白與清楚的。它需要經過一段發展的過程,即需將人們心中潛在的普遍的知識,逐漸地展開,才能成為一種非常清晰的觀念。他認為人心既不是一張白紙也不是一座成形的雕像,而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經過加工、琢磨才能漸次成為一座雕像。

  萊布尼茨認為存在兩種真理,一種是理性真理,一種是事實真理。

  萊布尼茨認為單子是實體,是“物的元素”。他認為,單子有無數等級,從最低到最高。

  預定和諧說:萊布尼茨認為神在創造單子的時候,就已經保證了它們的一致和諧。每一個單子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他用“預定和諧說”來說明心與身的關系,使他去為當時的宗教政治、宗教制度辯護。

  萊布尼茨將最不明白的觀念,稱為微覺。最明白的叫做統覺。

  七、近代西方心理學(四)18世紀的英國

  巴克萊是近代西方主觀唯心主義的鼻祖,蓍《視覺新論》。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巴克萊在他寫的《視覺新論》中提出空間知覺的問題,人的視網膜如何感知對象的距離,他也是運用聯想的原理來說明的。

  總起來說,巴克萊用聯想主義的分析方法分析空間知覺,沒有太大的錯誤。

  休謨是十八世紀英國近代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繼承了巴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他認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歸結為主觀現象或經驗,否認心理活動的客觀來源和生理基礎,提出不可知論。

  聯想主義的心理學是指休謨用聯想主義的分析方法處理心理現象,他的聯想主義來自洛克,但表現出唯心主義的特點。

  休謨認為聯想的條件包括:⑴相似;⑵時地接近;⑶因果關系。

  哈德烈強調心理對生理的依存性,被稱為生理心理學的創始人。《對人,其結構,其義務及其期望的觀察》簡稱《對人的觀察》。

  哈德烈提出振動說。他認為振動是神經的一種活動,神經不是空管而是實體組織,神經能傳導是因為它能振動。

  哈德烈認為微振是指神經的振動是由外物引起的,引起之后在腦中要保持一段時間,這時的振動就叫微振。微振與振動基本一樣,二者沒有性質的區別而只有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

  哈德烈反對洛克的反省說,承認感覺是認識的源泉。他還是一個平行論的二元身心論者。

  哈德烈受洛克影響,對聯想心理學加以系統化,是系統化的聯想主義。用聯想來解釋一切復雜心理現象,他認為聯想的條件只是時間接近,聯想包括同時聯想和相繼聯想。認為三大聯想規律可以歸結為一個規律即接近規律。

  哈德烈用神經振動解釋聯想的生理基礎。

  哈德烈提出聯想的三條次級律:

  ⑴復雜觀念的性質不是簡單觀念性質的算術總和;而是具有新的性質;

  ⑵原來有意識的活動,由于多次重復,最后可能變成無意識的活動,他稱之為“次起的自動化活動”。

  ⑶有些觀念的強度和生動性會由于聯想傳染到與它相聯的其他觀念。他認為人的同情心、憐憫心就是這樣由聯想發展起來的。

  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初,蘇格蘭大學的教授為維護宗教信條就出來反對休謨的不可知論,這些人就是所謂的蘇格蘭學派,又因為他們自稱根據常識立論,又叫做常識學派。

  蘇格蘭學派強調許多問題的認識可以憑常識。他們反對聯想心理學,認為聯想心理學已經排斥掉了心的作用。他強調心的主動性,認為習慣、經驗都是外加的原因,是被動的。

  黎德是蘇格蘭學派中比較重要的人物,他的《論人的理智材能》《論人的活動材能》這二部書列舉許多活動材能和理智材能,所以他的心理學是材能心理學。

  司徒亞特的理論大致與黎德相同。

  蘇格蘭學派的基本觀念為反對聯想主義,強調心有主動性,相信材能心理學。

  八、近代西方心理學(五)18世紀的法國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論法的精神》,他認為社會生活服從自然規律,而不是服從什么天命。孟德斯鳩是近代“地理學派”的首倡者,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政體和法律受本國土壤和氣候決定。

  拉美特利認為思想是腦的機械作用,著有《人是機器》就是宣傳這種機械唯物主義。

  狄德羅提出意識是人腦的屬性,人腦是思維的器官。

  愛爾維修提出教育萬能論。《論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論精神》。愛爾維修受洛克和孔狄亞克的影響,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

  愛爾維修強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性格形成的決定作用。他反對先天素質決定論,認為人生下來時根本沒有任何傾向。他認為人們的機體構造相同,所以人們受教育的能力相等,提出教育萬能論。

  盧梭主張進行自然教育,主張培養孩子走向自然。《愛彌兒》假想的一個男孩的教育成長過程,包含了許多兒童心理學思想。

  孔狄亞克著《人類知識起源論》《感覺論》,心理學思想的特點為感覺主義心理學。

  孔狄亞克承認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他認為心理過程是感覺的變相。

  感覺主義的認識論和感覺主義的心理學的區別:感覺主義的認識論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感覺主義的心理學認為一切心理過程都只是感覺的變相。

  孔狄亞克認為一切高級的心理作用只是感覺的變相,忽視感覺以外還有高級綜合作用,這是不對的。

  感官分工說是由波納提出的,就是主張不同的感官適應不同的物質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卡巴尼斯認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神經的機能。他的心理學是唯物主義的心理學。笛卡兒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是指靈魂,卡巴尼斯認為我是指腦,是指神經系統。

  神經階層說是由卡巴尼斯提出的,他認為神經分為高層和低層,神經系統的高層是腦,低層是脊髓。高層具有意識,低層沒有意識。高層和低層之間還有一層,即中層,也就是說,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有半意識。

  卡巴尼斯提出內感覺,內部感覺不是指洛克所說的反省的內感官,是在人的全部意識之中代表內臟、肌肉和膜等的狀態的感覺,即后來說的機體感覺和本受感覺。決定人的整個心理狀態,人意識不到它們。內感覺屬于神經低級階層的作用,這種作用和機能不被意識到。

  九、近代西方心理學(六)18世紀的德國

  伏爾夫是第一個用心理學這個名詞寫書的人。著作:1732《經驗的心理學》、1734《理論的心理學》。在《理論的心理學》中他講了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特別是身心關系問題。

  伏爾夫的世界觀是二元論的目的論的世界觀。主張二元論的身心平行論。

  伏爾夫是材能心理學的創始者。他把人的材能分為認識材能和動求材能兩大類。材能心理學并不特別受人歡迎,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并沒有對心理現象做深入的分析,更沒有找出心理活動的原因,而只是給某個心理現象標一個名稱,就象貼標簽一樣,標上“某某材能”,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只是極表面地回答了問題。

  提頓斯1777年《對于人性及其發展的哲學研究》。

  對內省法的系統闡述是從提頓斯開始的。貢獻如下:

  ⑴提頓斯認為心理學應該用內省的方法。他所說的內省法是指人對于自己的主觀經驗及其變化的觀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觀察經驗的變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復觀察心理經驗。

  ⑵提頓斯認為內省不是指在心理現象發生的此時此刻進行觀察,而是指對心理現象所遺留的“最初記憶”的觀察,所以這樣的內省過程不會妨礙心理現象的進行。

  提頓斯把心理過程分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個部分。

  康德的認識論為不可知論。

  康德的空間超驗論引起了心理學中空間知覺的天生說,認為空間知覺是生來就有的,不是從對外物的經驗發展而來。

  康德對心理學的影響:康德的看法相當片面,而且給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極不好的影響。

  ⑴康德認為研究人的意識很困難。他對心理學的這種評價使一些研究心理學的人看不到自己所從事的學科的前途,喪失了信心;

  ⑵康德認為心理學不能用數學。使另一些研究心理學的人為了使用數學方法而使用數學方法,而不是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心理學科的特點和發展水平來考慮,勉強用數學方法解決不適合于數學處理或者還不能用數學處理的問題及研究結果,以至陷入玄虛。

  使心理三分法流行的人是康德,他提出心理三分的理由是:認識、感情和意志三者之中任何一種都不是由其他任何一種派生的。

  康德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十、近代西方心理學(七)19世紀初期的蘇格蘭學派及聯想

  主義

  骨相學不是一門正統的學問,它開始于十九世紀初期,由哥爾創立。骨相學這個名稱只是到了哥爾的門徒斯鋪宰姆才開始使用,斯鋪宰姆擴充了哥爾的學說。

  骨相學的主要論點有三個:⑴一個人頭骨的形狀與腦的形狀相應,可以從頭骨的外形來判斷腦子的情況;⑵心可以分解為若干材能;⑶每個材能在腦子上和特定的部位有關,即每個材能與腦的特定部位相應。

  骨相學在學術界從來沒有得到過承認,但是它在社會上卻很流行。

  反聯想主義是指反對聯想學派關于一切認識皆來自感覺,從而得到觀念和印象。

  拉婁米杰名言:“我愿,故我在”。強調意志。

  蒲朗是蘇格蘭學派司徒亞特的學生,著《關于人心的哲學講演》。

  蒲朗吸收聯想主義心理學的觀點,但不用“聯想”,采用“引示”這一概念。他認為,“引示”就是由此及彼、互相引起,這是心的主動作用,不是觀念間有什么粘合力。

  蒲朗認為人有兩種經驗:⑴簡單引示,一般人所謂的聯想;⑵關系引示,相當于馬勒伯朗士的自然判斷,即知覺或設想兩個對象時,立即能覺察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蒲朗認為這種關系感雖然是直接覺察到的,沒有任何中介的心理過程,但它并不是感覺,而是完全新的經驗。

  蒲朗提出“心理化學”。他認為,由“引示”而引起的復雜心理狀態,不只是集合而溶合,就是說,它具有與構成它的成分的性質不同的一種性質。他把這種作用稱為“心的自發化學”。

  蒲朗九條聯想次級律:⑴持久:同時或相繼留心一個對象的時間越長,注意越久,就越容易在將來重新想起它;⑵生動:觀念越生動就越容易聯想起來;⑶頻率:重復次數越多的觀念,越容易被引起;⑷新近:越新近的經驗就越容易回憶起來;⑸迭代:迭代項目多時容易沖淡,而迭代項目少,則很容易想起來;⑹體質差異;⑺情緒狀態;⑻生理狀態;⑼思維習慣。

  詹姆士。穆勒把聯想主義推向到極端,成為一個徹底的聯想主義者。1829《人心現象的分析》。他認為,聯想都可以歸于一個原因:接近。

  穆勒受蘇格蘭學派的教養,但考慮問題持完全的聯想主義機械觀并走向極端,從而充分暴露了其缺陷。他對心理學的貢獻是使聯想主義心理學暴露了機械性。

  十一、近代西方心理學(八)19世紀初期的德國心理學

  謝林“自然哲學”。

  赫爾巴特著《心理學教科書》、《作為根據經驗、形而上學和數學的科學之心理學》。赫爾巴特是最早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人,最先將心理學與哲學、生理學分開。

  赫爾巴特認為,世界由許多實子構成。每個實子都是單一的、不變的、不可消滅的。

  赫爾巴特認為,觀念有兩種結合的方式:屬于同一感官的觀念與觀念之間的結合為溶合,如藍與紅合成青蓮色;屬于不同感官的觀念,如一個聲音和一個顏色,可以同時感覺到而雜湊在一起,為糾葛。

  赫爾巴特認為,觀念具有相合相排的力量。時時刻刻占據意識中心的觀念只允許與它自己可以調和的觀念出現于意識之中,而將與其不調和的觀念抑制下去,排斥出去。

  赫爾巴特認為,一個觀念由完全抑制狀態過渡到真正觀念的狀態似乎應跳過一些界限,這些界限即是赫爾巴特所謂的意識閾限。他的意識閾限概念后來被費希納所繼承。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如觀念不會被消滅,只是處在意識之下,是因為受到了抑制等等,與赫爾巴特的看法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的觀念是情欲性的,而赫爾巴特的觀念則主要是認識性的。

  一個人已有的觀念對新產生的知覺起作用而吸收它,使它變得明白,這即是統覺作用。與新知覺有關并吸收它的原有觀念集團,即是赫爾巴特所稱的統覺團。統覺團越豐富,越系統化,就越能夠吸收新知覺,越能夠使新知覺清晰明白,易于被理解,這就是統覺作用的規律。

  本尼克不贊成康德以后德國的思辨式哲學,更反對謝林的“自然科學”,認為自然現象應該用“機械觀”來解釋。

  對心理學的貢獻:原始材能說和痕跡說。

  痕跡說:本尼克認為心不是一大群的觀念,而是一大群的沖動。

  陸宰《醫學心理學,即靈魂的生理學》、《心理學大綱講演筆錄》。他的《醫學心理學》曾被稱為第一部生理心理學的書。部位標記說是由陸宰提出的。

  十二、近代西方心理學(九)實驗心理學的醞釀時期

  蔑勒在1833年及其后發表了《人類生理學手冊》。蔑勒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于他的神經特殊能力說。這并非是他一個人的創見。他認為,人的各種感官是有所分工的,如眼只對光反應,耳只對聲音產生反應,而舌只能反應味覺等等,它們之間不能互相代替。各種感官只有一種適宜的刺激物。在特殊條件下,其他刺激有時也會引起某個感官的活動;但只能使此感官發生慣有的特殊的感覺。如壓迫、敲擊,或電刺激作用于視感官,只能引起光的感覺。

  在心理學史上是韋柏第一個將實驗法與數學測定法結合起來對感覺問題進行了研究。我們說實驗心理學開始于馮德,但應該說實驗心理學由韋柏開始。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感官生理學。

  韋柏將被試剛好能覺察出兩點刺激的兩腳規距離稱為“兩點閾限”。

  韋柏定律,即感覺的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用公式來表示,就是△I/I=K,其中I為原刺激量,△I為此時的差別閾限,K為常數,又稱為韋柏率。

  費希納想到心與身之間的聯系法則可以用物質刺激與心理感覺之間的數量關系來說明。感覺與引起感覺的刺激都是可以測量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對數關系。S=ClogR/R0.S代表感覺強度,C代表適應任一不同感覺領域的常數,R代表刺激強度,R0是閾限刺激強度。

  費希納的研究結果,與韋柏的一致,但費希納的概念并非是在得知了韋柏的研究結果后,受了啟發而獲得的,他的原理實際上早已為韋柏的研究成果所證明,而且超出韋柏找到的事實之外,后來有人稱它為韋柏、費希納規律。

  赫爾姆霍茲:空間知覺經驗論。在視覺方面,赫爾姆霍茲還支持楊氏的理論,對楊的三色說作出了新的發展。

  赫爾姆霍茲并以無意識推論這一概念,完成了色盲以及補色理論的論述。

  赫爾姆霍茲認為,有些知覺好象是直接認識,其實仍然有舊的經驗的作用,因為有意識的作用最后變成了無意識,從而使知覺看來似是不可抵抗的、直接的。他把這種作用稱為“無意識的推論”。

  黑靈空間知覺天生說。他認為空間知覺是生來就有的,在他看來,網膜上生來就存在三個部位標記 ,一個是關于上下的,一個是關于左右的,一個是關于遠近的。

  黑靈的色覺說與赫爾姆霍茲相對立。赫認為基本色有三種,黑則認為基本色有六種。并以此來解釋補色的現象。黑靈色覺理論的最大成功處是它的色盲學說。他認為,一般色盲的人對紅與綠的反應是一同消失的,好象都取決于一種受體。

  黑靈認為皮膚有它自己的“生理零點”,外物溫度比皮膚零點高則感溫,低則感冷。皮膚的“生理零點”會隨適應而有變化。這個看法不同于韋柏以為皮膚溫度上升則感溫,下降則感冷。黑靈提出生理零點的看法是對的。

  十三、近代西方心理學(十)19世紀中葉及其后的英國心理學

  韓彌頓受康德的影響很大,他是蘇格蘭學派中的杰出學者。他按照蘇格蘭學派的傳統見解,強調心的主動性和統一性。他把心理活動分為認識、感情和動求作用三類。

  穆勒《功用主義》《對詹姆士。穆勒心理學的注釋》等書,對他父親的聯想主義做了修改和補充。他認為心理狀態可以直接觀察而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無須借助于生理學,心理學是與生理學不同的獨立科學。

  蒲朗曾提出他的“心的自發化學”這個看法,但約翰。穆勒明確提出“心理化學”。他認為復雜觀念不是由簡單觀念堆積而成,而是由它們產生,是簡單觀念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成的新觀念具有與原先觀念性質不同的新的性質。

  貝因是聯想主義心理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從哲學心理學思想向實驗心理學過渡的一位承前啟后的心理學家。1876年創辦《心》雜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學雜志。1872年發表《心與身》一書,主張心身平行論。

  貝因認為人有“自發的動作”。提出“復合感覺”,認為幾個單獨不能引起舊經驗的線索,如果合在一起,就會把那個經驗引起來,這種聯想便是復合聯想。

  斯賓塞強調環境對有機體進化和心理發展的作用。

  他主張心理學是獨立的科學,它處在生物科學與社會科學中間,即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同時又是社會科學的基礎。

  達爾文是十九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唯物主義者。他最大的功績在于他最后證實了很早就已被人提出的關于生物進化的學說。《物種起源》。

  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是關于:⑴生物的物種是否由進化而來;⑵生物進化的原因。

  ⑴證明了地球上生物的物種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不是一次全部出現的,推翻了創世說;⑵生物必須不斷進行生存斗爭,斗爭的結果是具有有利的變異的個別生物存活下來,并將這種變異遺傳到后代,沒有這種有利的變異的生物就滅亡了。這樣生存的生物的變異一代代積累,就形成了新種,他把這個過程稱為“自然淘汰”。

  于1877年發表《一個嬰兒的生活簡史》,刊于《心》雜志上,是他對自己的一個孩子的觀察記錄。采用“傳記法”。

  《人與動物的表情》是比較心理學的重要著作,闡述變化。人與動物的表情是進化的結果。

  戈爾登《遺傳的天才》。他是個遺傳決定論者,1883年創立“優生學”。

  遺傳素質僅是人的心理發展的解剖生理基礎,并不能決定人的才能高低。遺傳決定論是錯誤的而且是有害的。片面夸大遺傳的作用是不對的。戈爾登最早做聯想測驗。

  十四、近代西方心理學(十一)實驗心理學成立時期的西歐內容心理學

  在德國,生理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與心理學有關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由感官生理學與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結合而產生實驗心理學。

  馮德的心理學是內容心理學,用鐵欽納的說法叫做構造主義心理學。馮德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近代心理學的創始人。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881年馮德創辦了心理學刊物《哲學研究》,1889年他被任命為萊比錫大學校長。馮德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把主要精力用來寫他的《民族心理學》,這是他用歷史法寫成的社會心理學專著。

  論述馮德實驗心理學的對象及方法體系。

  ⑴馮德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直接經驗的科學。他認為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是經驗。馮德認為雖然心理學和物理學都研究經驗,但是有區別,區別在于心理學研究直接經驗,物理學研究間接經驗。

  ⑵馮德在身心關系上主張身心平行論,他認為心理過程與大腦的生理過程是兩個獨立的系列,二者是一致的,但不存在因果關系。

  ⑶馮德認為心理學的方法有兩種:實驗的自我觀察法(內省法)和“民族心理學的方法”(心理產品分析法)。馮德認為以前的內省法不科學,它所得來的材料不可靠。內省法只有與實驗法結合,成為實驗的內省或實驗的自我觀察,才是可靠的。他還主張用“心理產品分析”法研究高級心理過程的社會心理,《民族心理學》提示出社會心理學的規律。

  ⑷馮德認為心理可以分析為各項元素,復雜的心理過程都是由這些元素結合而成,但具有與構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新的性質。心理元素結合成復雜的過程都有一定的規律,心理學的任務就是在于用實驗的自我觀察法分析出這些心理元素,并尋求如何合成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論述馮德的貢獻與局限

  貢獻⑴:他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貢獻⑵:創辦了心理學刊物《哲學研究》并發表實驗室研究的論文。他使心理學從哲學的附庸地位解放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

  貢獻⑶:為歐美一些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心理學專業工作者,從而在世界范圍內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

  局限⑴:他早年受宗教影響,以后長期搞哲學,哲學觀點混亂,這使他的心理學體系矛盾重重,不能擺脫唯心主義的束縛;

  局限⑵:他早期接受感官生理學教育,看重末梢器官的作用,不重視大腦中樞的作用;

  局限⑶:追求純粹心理的研究,他想建立一門既不要哲學又不要生理學的心理學,他對化學感興趣,因而采取元素分析的方法。

  馮德心理學的特點:⑴新心理學:標志著心理學的獨立;⑵實驗心理學;⑶生理心理學;⑷內省心理學;⑸元素心理學;⑹統覺心理學;⑺內容心理學;⑻構造心理學;⑼磚塊灰泥心理學;⑽傳統心理學。

  愛賓浩斯是德國近代著名心理學家,屬于聯想學派,他對記憶的實驗研究打破了以前馮德認為實驗法只能用于簡單心理過程的這種成見。1885年《論記憶》。

  簡述愛賓浩斯對記憶的研究主要貢獻

  ⑴對記憶進行數量化的分析。學習有意義的材料比學習無意義的材料速度快得多,誦讀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記憶保持越久;

  ⑵對記憶保持的研究。保持與遺忘和時間的關系是:學習以后經過的時間越長,保持越少,遺忘越多,不過遺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根據愛賓浩斯實驗所得的數據畫成的曲線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遺忘在學習之后就立即開始,遺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⑶對聯想的實驗研究。愛賓浩斯在心理學理論上屬聯想學派,他對于在學習中聯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詳盡的實驗研究。他研究了直接聯想和間接聯想、順序聯想和反向聯想。

  繆勒關于心理定勢的發現對于后來曲勒佩的思維實驗起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曲勒佩是德國近代著名心理學家,在萊比錫大學最初對歷史有興趣,后來在馮德的影響下轉向研究哲學和心理學,1893年出版《心理學綱要》,1894年他轉到符茨堡大學任教授,在他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個著名的主張無意象思維的符茨堡學派。屬于這一派的學者有瓦特、考夫卡等人。

  曲勒佩深信對思維過程可以進行實驗研究。研究分三種:⑴馬爾比的判斷研究;⑵瓦特對于簡單的思維的實驗;⑶彪勒提出純粹思想的學說。

  “無意象思維”:有個既不是感覺、意象、也不是感情,不是以前內容心理學者所列舉的心理元素的思想。

  曲勒佩提出“二部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有二項,即心理內容和心理機能。

  十五、近代西方心理學(十二)實驗心理學成立時期的西歐機

  能心理學

  機能主義包括歷史上許多心理學家,但有區別。一是德英兩國的早期機能主義者;二是后來作為美國心理學總傾向的機能主義;三是機能主義作為鮮明旗幟,與構造主義對立的心理學派,即芝加哥學派。

  布棱他諾是德國近代著名心理學家,是德國最早的機能心理學家,他與馮德同時代,但他主張心理學不是研究心理內容而是研究心理活動。

  布棱他諾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活動或意動、作為。

  他把心理活動基本上分三類:⑴表象的活動;⑵判斷的活動;⑶愛憎的活動。三類之中以表象的活動為最根本。

  簡述布棱他諾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與馮德有何不同?

  因馮德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內容,內容是可以用實驗法來分析的,所以馮德的心理學是實驗心理學,而布棱他諾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活動,活動是經驗的,它難以用實驗法來分析研究,所以布棱他諾的心理學是經驗心理學,因此他沒有心理實驗室,但他不反對使用實驗法。

  司圖姆夫的心理學著作主要是關于樂音和音樂的問題,著作《樂音心理學》。

  瓦德是英國最早的機能心理學家。他對心理學的觀點最初見于第九版《英國百科全書》的“心理學”條目。

  瓦德在1886年論心理學的條目在英國百科全書內出現,曾被認為是聯想主義的終結。

  瓦德是反對英國傳統的聯想主義心理學而強調心的主動性、統一性的人。

  司托特是瓦德的學生,他的意動說很引人注意,他所謂意動就是指欲求、欲望或意志,他很重視無意識的心理作用,這種作用是腦的活動。

  李播是法國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法國早期機能心理學家,于1875年創辦《哲學評論》雜志,進行關于心理病態的臨床研究。他把心理學稱為“從哲學中解放出來的人的科學”。

  李播在《記憶的疾病》中提出,記憶的逐步喪失所遵循的規律是:從不穩定的近事記憶向穩定的遠期記憶發展。這一記憶喪失規律被稱為李播定律。

  比納是法國的實驗心理學家和智力測驗的創始人,于1895年創辦法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年刊》。

  比納側重于高級心理過程和個人差異的研究,于1903年發表的《智力的實驗研究》一書是根據他對他的兩個女兒的實驗。1904年與西蒙合作,編成《比納-西蒙智力量表》,1908年又修改了這個量表。

  柴科是十九世紀著名神經病學家,1878年他開始用催眠治療歇斯底里癥。由于催眠現象和歇斯底里的癥候有些相似,他認為可催眠性是歇斯底里的特點。他是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病理心理學傳統的奠基人之一。

  10.莊納1892年出版《歇斯底里病人的心理狀態》,他認為歇斯底里是一種人格分裂,原因是意識力量不夠,只能集中在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上。莊納因關于歇斯底里癥的研究而聞名,但他也研究另一類心理神經癥――精神衰弱。

  十六、近代西方心理學(十三)美國心理學的興起

  美國心理學的主要先驅詹姆士《心理學原理》;先驅者郝爾于1883年創立了“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對美國自己的實驗心理學的建立具有較大影響是卡特爾。

  美國心理學實質及為什么會選機能主義總傾向?

  美國心理學顯示出自身發展的特點是在二十世紀初,這和近代生物學的影響有關。如果說美國心理學在方法上是側重實驗的,那么⑴它的精神實質則是進化論的。美國心理學家則是把心理看作生物進化賦予人的一種機能,強調心理適應環境的作用;⑵是由于美國人對個人適應環境的成敗特別關心的緣故。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種種有利的條件,發展迅速,已進入壟斷階段,人們信奉實用主義哲學,注重別人對于自己有什么用處,強調一種個人的競爭以及自己如何應付環境并取得成功,所謂“有用就是真理”。因此,實用主義也就成了美國心理學機能主義總傾向的哲學基礎。

  威廉。詹姆士是美國新心理學的先鋒和前輩,有人甚至認為他是美國心理學的創始人。《心理學原理》一書的出版是美國心理學史中一個重要事件。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構成一個結構完整的心理學體系,而是因為它體現了美國心理學者在此后一個階段中的研究傾向和理論思想傾向。

  “意識流”含有意識不可分解的意思。詹姆士認為心理生活在任何一點都是一個統一體,一個完整的經驗,流動著,變化著,象一條溪流一樣。這就是他所說的“意識流”或“思想流”。

  論述詹姆士的意識流理論的主要觀點。

  ⑴意識是人特有的一種機能。意識必須有對象。人的意識是加于其他器官之上的一個器官,它的作用就是為了更有效地適應環境,支持人的生存斗爭;

  ⑵意識是變化的。新的經驗不斷增加,意識也不斷積累,因此意識常新而不重復;

  ⑶意識是人各不同的。意識是個人私有的,并且個人意識對經驗加以選擇,構成自己獨有的成分;

  ⑷意識是連續不斷,是一個進行的過程;

  ⑸意識是有選擇的,選擇感興趣的,排除不感興趣的東西。

  簡述詹姆士的情緒說。

  詹姆士認為情緒是身體變化的結果,任何情緒都不過是身體中生理變化的反射產物,并堅持認為,我們看到一只熊,先逃跑而后覺得害怕。這些反應到引起的內部沖動傳到大腦皮質時所引起的感覺就構成情緒。

  這一學說的基本觀點是:情緒不過是來自骨骼肌、內臟和其他器官的一陣感覺印象在意識中的表現。

  詹姆士對美國心理學的廣泛影響

  詹姆士的記憶說很重要,歷史上有兩種主要的記憶說,一種是材能心理學的記憶說,認為記憶是一種最基本的記憶能力,記憶力是可以培養增進的。另一種是聯想說,認為記憶是一種腦內物質基礎再度興奮的過程,它是通過聯想的作用引起的。詹姆士提出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看法,他認為,保持能力是大腦結構的一般特性,他不僅依賴個人腦的結構,而且取決于特定的腦神經通道的作用。

  復習只能增進對所復習的材料的記憶,而不能增進一般的記憶力。

  郝爾于1883年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創設心理學實驗室。1887年他創辦美國《美國心理學雜志》。郝爾的興趣在心理的發展方面特別是個體的心理發展方面。1904年,他的重要著作《青春期》出版,這本書討論了青春期和生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性欲、犯罪、宗教、教育等種種問題的關系。

  郝爾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另一理論貢獻是他提出了“復演說”。“未成熟期”不僅可從尚未成人的意義上去理解,而且這也是一個可塑時期,是帶有沿著某些方向發展的心理傾向的時期。教育的有效作用要看是否能充分利用這一可塑性,促進人的心理的正常發展。

  郝爾是最早介紹精神分析學說到美國的。在1909年他請弗洛伊德到克拉克大學講演精神分析。他對于促使精神分析在美國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卡特爾的開拓性工作主要在實驗和心理測驗方面。他雖然是馮德的學生,但他不重視內省法,他重視用心理測驗來考察個人間的差異。

  卡特爾重視心理測驗,他最早用“心理測驗”這個詞。他所謂心理測驗的含義很廣,不單指智力測驗,而是包括對人的一切能力的測驗。

  10.拉德的觀點包括:⑴自我觀;⑵機能觀;⑶目的觀;⑷生物觀。

  11.閔斯特堡倡導應用心理學。

  十七、現代西方心理學派(一)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

  構造心理學和機能心理學作為互相對立的名稱,是鐵欽納于1898年利用詹姆士的用語而提出的,構造心理學是馮德內容心理學的極端化。

  鐵欽納認為一切科學研究對象都是經驗,一切的科學都具有同樣的研究對象。他認為,心理學的問題如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是:什么?怎樣?和為什么?三個問題。

  鐵欽納認為生理之為心理的對當。

  有人稱鐵欽納的心理學為“純粹內省的心理學”。鐵欽納將“內省”與“實驗”結合起來并創制了獨特的名稱――“實驗內省法”。

  鐵欽納“刺激錯誤”意思是說誤以刺激為感覺。

  機能派心理學是美國的第一個心理學派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林認為:“美國人的脾氣培育了機能主義”。但作為一個自覺的學派,則始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學。

  一般認為機能學派的創始人是杜威。重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兒和卡爾。

  1896年,杜威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在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以反射弧概念為題,反對把心理分析成各個元素,或分解為各個部分的做法。他認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反射弧概念中刺激與反應之間,感覺與運動之間并不存在一條鴻溝,這篇文章是芝加哥機能主義學派的正式開始。

  安吉兒也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于1907年發表了《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領域》一文。他認為心理學屬于生物科學類的自然科學,它的方法是內省或稱自我觀察。

  安吉兒認為意識是適應環境的機能,因此心理學要研究意識對環境的整個適應功能,包括意識到和沒有意識到的行為。

  卡爾是安吉兒的學生和繼位人,在1925年出版了《心理學》一書,他的思想代表了機能學派發展的晚期傾向。1912年之后,行為主義代替機能主義。

  桑代克在1898年發表《動物的智慧》一書,“嘗試與錯誤”學習理論。他受卡特爾和戈爾登的影響,喜歡搞心理測驗,并設計過多種心理測驗和教育測驗。

  吳偉士是詹姆士的學生。《實驗心理學》、《行為動力學》、《現代心理學派別》(1931年初版,1948年第二版)。

  1918年吳偉士出版了專著《動力心理學》。他認為,驅力和機制這兩個概念可以解釋人的一切活動。

  吳偉士強調人的行為的內驅力,因此他的心理活動公式S-O-R.其中S表示刺激,R表示反應,中間的O代表內驅力。他修訂出版的《心理學》一書中,將這一公式擴充為:W-S-Ow-R-W,其中附于O下面的小w代表個體對環境的調整,以及對情境和目標的定勢。W代表環境。

  對于當時各個學派的評論,吳偉士采取調整和折衷的中間道路的立場,這也是他的《現代心理學派別》一書的特點。

  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兩個學派的區別聯系。

  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兩個學派具有很多不同的特點。構造學派把人的心理視為一個可以絕緣于外界的,獨立自主的經驗世界;機能學派力求把人的心理視為一種生物適應的工具,由于兩派對于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使它們在研究內容、范圍、方法與發展方向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分歧。就哲學基礎說,這兩派的哲學基礎,歸根到底都是主觀唯心主義。就心理學的整體看,構造派對于感覺的有些研究,機能派對于個體差異和學習心理的有些研究,都找到一些事實,兩派的工作有互相彌補的成分。

  十八、現代西方心理學派(二)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產生的心理學的背景(基礎)有哪些?

  ⑴在心理學界,從1879年馮德建立實驗室后,一直是意識的心理學占據統治地位。馮德的學生鐵欽納在美國發展了一種極端的構造心理學。這種心理學使用嚴格的實驗內省方法,分析意識心理的元素,被認為沒有實用價值,很不符合當時美國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

  ⑵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也給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產生以一定的影響。正如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所說,行為主義者的方法大部分是通過對動物行為和嬰兒行為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

  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1913年代表他行為主義立場的文章《從行為主義者的目光看心理學》發表,行為主義被公認產生。1919年華生出版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立場看心理學》。這本書是對他的行為主義立場的更完整的陳述。

  華生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什么?

  ⑴華生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標是預見和控制行為;

  ⑵華生認為,應該建立一門全新的心理學,完全不用傳統心理學中的名詞象意識、思維、心理狀態等。認為心理學應該用刺激和反應,用習慣形成,習慣整合這一類的術語來寫。他把思維與言語視為一回事;

  ⑶華生把人和動物的全部行為都看成是刺激――反應。以公式表示即S-R;

  ⑷華生堅信嚴格的決定論,認為有一定的刺激必可以引起一定的反應;而有一定的反應,也必然曾存在一定的刺激;

  ⑸華生在方法問題上,反對內省。他強調環境決定論。

  托爾曼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自稱為目的行為主義者,1932年他出版《動物和人類的目的行為》。他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對于行為他提出了公式:B=f(S,A),其中B代表行為的變量,S代表情境變量,A代表其他前因變量。

  托爾曼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認為,至少有兩種中間變量對解釋動物行為是有用的;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

  魏斯認為,心理現象是自然現象,分析到最后,都是物理、化學的變動。他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生物社會科學。

  斯金納小說《沃爾登第二》,書《超越自由和尊嚴》、《關于行為主義》。

  斯金納的基本主張:

  ⑴反對建立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是一門不發達的科學,缺少經過驗證的事實和可靠的研究手段;

  ⑵提倡歸納法:心理學只能采用歸納法;

  ⑶反對進行群體的研究:主張對個體進行研究。他認為對群體進行研究所獲得的一般化的結果,并不能真正反映真實個體的情況;

  ⑷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認為操作條件反射更能代表人類真實的學習活動。個體通過一連串用強化連接的動作,可以學會復雜的行為;

  ⑸反對“心靈主義”:無論是構造主義心理學所說的意識,還是弗洛伊德的無意識,都是“心靈主義”的翻版。他認為,心理學家應該研究人的活動,而不應去揣測存在于人的軀殼之內的任何假設的實體的活動;

  ⑹對于神經系統的看法:認為人的行為當然受其神經系統活動的制約,但是神經系統的活動并不是“心靈”或“意識”的活動。神經系統仍然受環境的制約;

  ⑺對各種心理現象的看法:認為各種心理現象都是經由強化偶合而形成的行為。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與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的異同:

  ⑴巴甫洛夫條件反射中的個體活動,是由某種明顯可見的刺激激發的,形成了典型的S-R序列。相反,在利用斯金納箱的操作反射實驗中,動物行為的產生不需要明顯的外界刺激來引發;

  ⑵操作條件反射中的個體,必須作用于個體所處的環境,必須自己按動杠桿才能得到食物的強化。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個體只是被動地對實驗者的信號作出應答反應;

  ⑶是對神經系統生理作用的看法。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強調高級的神經活動對個體外在行為的支配作用。斯金納的操作反射則只注意環境對個體的強化。

  十九、現代西方心理學派(三)完形主義及心理學的場論

  完形主義是1912年誕生于德國的一個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主要特點:⑴強調整體,認為心理現象是個整體,而不是彼此獨立的元素的拼合;⑵描述現象,主張心理學要描述現象而不是分割現象以追求它的“構造”。

  哀倫費斯提出“形質”的概念。可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直接前驅。

  丹麥人魯賓在1915年發表一篇關于視覺形象的論文,把視知覺分析為圖形與背景而不分析為感覺元素。圖形比背景更明顯,因為圖形是更好的完形。

  完形派認為構造派以捆束假設為前提,反對恒定假設。

  完形心理學派的主要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魏特默、柯勒和考夫卡。

  魏特默《關于運動視覺的實驗研究》(1912年)成為完形心理學建立的宣言書;柯勒1913-1917寫出《人猿的智慧》一書。他們三人于1912年與其他人在德國創辦了《心理學研究》雜志。

  當兩條直線先后出現的時間間隔較長如為一秒時(在1/5秒以上),被試看到的是兩條靜止的直線先后出現。當這一時間間隔縮短為1/15秒時,被試就會清楚地看到一條直線向著另一條直線移動,這種似動現象魏特默稱之為“斐-現象”。

  捆束假設指一種心理學的立論前提,它把意識或行為看作是由多個元素累加起來,成為一束一捆,而元素之間毫無內在聯系。

  恒定假設認為外界刺激與心理反應之間具有固定的一對一的關系。

  頓悟說是由柯勒提出。

  勒溫1945年去麻省理工學院主持“集體動力學”研究所工作,他的心理學也被稱為“拓撲心理學”。勒溫從完形到場論,研究心理生活空間和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他是集體動力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格的動力理論》和《拓撲心理學原理》。

  簡述勒溫的場論:他認為人就是一個“場”,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在一種“心理動力場”中發生的,人的行為由場決定的。心理動力場主要是由于個體需要和他的心理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所組成。他為行為所規定的公式是B=f(P.E)。B代表行為,P代表人,E代表環境,即行為是人和環境的函數。

  10.勒溫的影響:⑴才加尼克的研究;⑵李匹特與懷特的研究。

  二十、現代西方心理學派(四)精神分析及相關學派

  十九世紀,精神病學中有兩種思想派別:肉體派和精神派。肉體派認為,腦器官的阻礙是行為異常的原因。精神派則主張從精神或心理方面尋找原因。十九世紀的精神病學是肉體派占優勢。

  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倡導的。后由他的弟子繼承、修訂與傳播。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生于弗賴堡,1939年去世。

  治療方法:安娜的病人在精神分析的發展中起了極端重要的作用。

  1900年他寫成了《釋夢》,后陸續出版《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關于性作用的三篇論文》、《精神分析引論》、《愛情心理學》、《圖騰與禁忌》。

  1909年他獲得了國際承認,被美國克拉克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弗洛伊德用他的學說去解釋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宗教與倫理道德。

  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

  ⑴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含著兩個主要的部分:意識和無意識。意識部分小而不重要,它只表現為外表行為,無意識部分是不能被人意識的,它包括人的原始本能沖動,以及被壓抑的欲望。欲望被壓抑是因為社會規范不允許全得到滿足,只有在催眠狀態下,才能被憶起;

  ⑵抵抗與壓抑;

  ⑶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他將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層,最低層是本我,相當于前面提到的無意識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最難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驅力和被壓抑的習慣。弗洛伊德的本我只追求快樂和滿足,而不了解社會現實中的原則;

  隨著生長成熟,從本我慢慢生出自我。自我既了解社會現實原則,也了解本我的渴求。它的任務是參考現實來調節本我,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

  超我是由自我分出的。它代表社會規范的內化。自我受本我力量的驅使,千方百計伺機滿足本我的渴求;但受社會道德規范習俗的制約,慢慢內化為良心、道德觀、價值觀等。

  ⑷情結。弗洛伊德認為,兒童起初是自戀的,不集中指向任何外在的愛情的對象,在五歲后,兒童將性動機集結于某人或某些人身上,男孩子的性動機通常結向母親,女孩子通常結向父親。弗洛伊德認為,一般由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所促成。這種幼年的性欲由于受到壓抑在男孩就成了戀母仇父的情結稱伊迭帕斯情結。在女孩就成了戀父仇母的情結。情結是指在無意識內挾有情感力量的觀念集團。

  ⑸弗洛依德認為,當本我的幼年性欲望找不到滿足的出路時,有些正常人,尤其是那些有天才的人,就會朝好的方面轉化,如轉向藝術、科學、文學等方面,通過人類高尚的文化活動,使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滿足,這就是升華。

  ⑹移情。是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分析治療過程中的一種現象。病人接受治療以后,對醫生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興趣。

  弗洛伊德的影響與局限。

  影響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治療方法雖然沒有嚴格的科學性,但從他的醫學實踐中似乎直接地感到其體系中有某種合理的東西。他的理論與方法對精神病學和臨床心理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實驗心理學也有相當的重要意義;

  影響⑵無意識的動機作用以及兒童期經驗對人的心理與人格的影響由于弗洛伊德的強調和重視才被世界人所認識;

  影響⑶不僅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論對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如文學、藝術、科學、宗教等都有所啟迪和促進。

  弗洛伊德的理論正成為現代心理學中的一種重要勢力。美國的心理學家波林曾說“現在他被看作最偉大的創設者,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他借助于無意識過程的原理建立了心理學。”

  局限:他對無意識作用的過分強調,以及他的泛性論觀點都與客觀事實相去甚遠,如他把精神癥的病因和行為的主要動機通通歸結為被壓抑的性欲,遭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批評。

  阿德勒把補償缺陷的作用看作是神經癥的根本原因,自立一派稱為“個人心理學”。他不同意弗洛伊德關于動機的原始基礎集中于性因素的說法。認為人的自卑感是行為原始的決定因素。

  阿德勒認為,人的崇高的目標――追求優越,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人的弱點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所采取的克服自卑感的方式和手段也就不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發展了一套自己所特有的行為方式――這就是他所謂的生活風格。

  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在于對力比多的看法上。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理解為性愛;榮格則將之看作是普通的生命力。榮格認為,性愛只是全部內驅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過程是與意識的“自我”相沖突的。榮格認為,同無意識相比,意識是次要的。他認為無意識有兩個層次。緊接意識下面的一層是個體無意識,它同一切沖動、愿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無數的其他經驗所組成。個體無意識下面是集體無意識,這個最深的意識層次是個體所不知的。它包含著遠祖在內的過去所有各個世代所積累起來的經驗的影響。集體無意識不反映個體的歷史和經驗。

  榮格認為個體的人格體系有兩個基本的朝向或態度:內傾或外傾。

  霍妮所研究的是神經病人的性格結構;沙利文:人格的形成是由于社會勢力的作用和影響;卡丁納重視兒童的早期經驗,強調同一文化模式對塑造基本人格的作用。

  策動心理學也稱志力心理學,或目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是由麥獨孤提出來的。他是一個最早將心理學定義為行為科學的人。1908年他出版《社會心理學緒論》,并提出十二種主要本能:求食、拒絕、求知、退避、斗爭、求偶、慈幼、合群、自張、自抑、建造以及積蓄本能。

  幾種本能的情緒核心以一事物為對象結合起來,形成情操。情操是情緒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現,它們往往在人的行為中起著很大作用。

發表評論】【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歷年試題
  考研故事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付款方式 - 網站聲明 - 聯系方式 -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號:京ICP備11004691號
 
服務熱線電話:  86-10-87839609   mailto:webmaster@cnkyedu.com  網絡實名:中國研究生信息網
Copyright © 2000-2010 Cnkyed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通用網址:中國研究生信息網

中國研究生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本站信息未經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本站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