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這玩意不像什么數學,英語之類,它一被人寫出來,就已經是死家伙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蓋棺定論,基本上很少會有繼續改動的。雖然是死東西,但內容龐大繁雜,沒有好的定力和耐心,復習起來也會比較煩的。
這么多內容,又容不得你有太多的什么開放性思維的拓展,但光看書肯定還是不行,看到腦袋發懵估計你也看不下去了,不但東西沒記住多少,習題仍然不不會做,還消磨自己的積極性,得不償失。 也許有同學說報個班就沒問題了,其實報班只是下策,你若有好的方法,不報班一樣也可以復習的比較好。那怎樣才能把歷史復習的活一點,不那么死氣沉沉,又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
怎樣能過五關斬六將,輕松通過考研初試關?
一般都是先看書本,個人建議可以反其道而行,先從真題和大綱著手,可能當我們剛開始準備考試復習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不要這么早就去看真題,不要看大綱,先把書本上的知識點整明白,弄透徹再看真題,看大綱。不可否認,這樣做有利于整體理論結構的理解。但是,這費勁費時的舉措并不見得就能達到你所預想的效果。試想考生在無頭蒼蠅般一頁一頁地看那些讓人似懂非懂的知識,對考驗考生的意志力是莫大的挑戰,往往還會看著看著就迷糊了,不知所云。先從大綱和真題入手的話,起碼讓考生大體知道考試都考什么東西,有目的地去復習,速度上也會得到提升。
歷史復習的時候,一目十行或是字字斟酌都不是好事,說直白點,我們面對的是考試,對于我們的考生來說,需要的是把握好考點知識結構,掌握好知識要點,弄清楚考試方向,重點在哪,所以有的地方可以快,但有的地方就得慢下來。
當你知識點基本都掌握的差不多的時候,就該回過頭來對真題下手了,而且要下重手,絕不留情。不斷地加深理解知識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