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當公眾對中外合作辦學失去了信任,等待中外合作辦學的,將是荒涼的結局。
據《人民日報》報道,截至今年4月13日,我國境內共有各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1218個,中外合作辦學規模發展喜人。然而,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也遭遇質量與聲譽危機。
中外合作辦學一度被稱為“家門口留學”,由于成本相對于留學而言比較低廉,且能獲得國內或國外大學文憑,因此造就了其紅火之勢。但是,與快速的規模發展結伴而行的,還有兩方面問題。
其一,不少機構立足于營利,于是極度壓縮辦學成本,導致招生宣傳時承諾的辦學條件無法兌現——沒有固定的校舍、沒有合格的師資,更沒有海外“實地”求學。而從中外合作辦學的“賣點”看,很多機構都宣稱采用與國外大學同步的教材,開設與國外大學一樣的課程,有相當比例的師資來自國外大學,且有1到2年時間到國外大學學習。遺憾的是,這些承諾最終成了巧立名目亂收費的借口。
其二,政府部門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不夠。我國雖于2003年頒布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其中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及勞動行政部門等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日常監督,組織或者委托社會中介組織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但條例的執行并不樂觀。直到去年9月,教育部才開始組織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直到今年7月,教育部才通過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首次公布了經過合法批準的400多家本科中外合作辦學名單。
客觀上說,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在過去10年中,還是頗有市場的。國內高等教育資源的局限、海外留學門檻過高、社會對學歷的盲目追捧,給“家門口留學”以發展空間。但未來10年,中外合作辦學的這種“良機”已不復存在。首先,根據2009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297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2%,國內高等教育資源逐漸從短缺變為剩余;其次,隨著我國教育開放程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境外大學已可直接到內地來招生,如果這些學校降低學費標準,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中外合作辦學將難有競爭力;最后,根據我國教育規劃綱要,到2020年,我國大學生人口數將達到2億,在這種情形下,學歷將失去其光環作用,花錢混學歷的現象將大幅減少。
無論從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發展看,還是為保障受教育者的權益,中外合作辦學當前的質量與聲譽危機,都需引起高度關注。對政府部門來說,應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及時向公眾公布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情況,以便讓受教育者根據這些權威信息,對各種違法辦學行為加以識別,理性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來說,應依照教育規律辦學,加強行業品牌意識,因為一個或幾個中外合作辦學的糾紛,將影響公眾對所有中外合作辦學的信任。當公眾對中外合作辦學失去了信任,等待中外合作辦學的,將是荒涼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