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政治中,《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下簡稱《鄧論》)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它所占的分值是比較高的,僅次于哲學。從2003年文理合卷以來,它在試卷中的分值一直保持在20分左右:2003年22分;2004年20分;2005年20分;2006年21分;2007年19分;2008年20分。我的看法是:只有《鄧論》拿高分,政治才有可能拿高分。 但是,對這門課,不少考生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總是以為比較熟悉,內容常常能在各種媒體上見到聽到,自以為都知道了,往往重視不夠。我這里想從考試的角度,對《鄧論》試題中的大題(包括原來的論述題、材料題和2003年后的分析題)作些分析,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對這門課的重視,不要掉以輕心。 《鄧論》大題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歸納,我這里主要講四條。 第一,試題看似不難,實則不易。 《鄧論》的題目與哲學、政治經濟學甚至毛澤東思想概論的題目不同的地方在于,哲學、政治經濟學甚至毛澤東思想概論,題目盡管非常靈活,但答案卻是相當規范的,主要的內容在教材里是找得到的,而且答案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很少引起異義。而《鄧論》與現實聯系緊密的題目,往往題目規范(這里主要指題目指向明確),但答案相當靈活。 下面我以2005年哲學與《鄧論》的分析題為例作個比較。2005年哲學分析題講的是一次大型科普展中的三扇門上各有一個問題:“污染環境的是誰?”“飽受環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境的是誰?”,拉開門,里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要求回答:(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么基本關系?(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用辯證法關于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這道題目靈活極了,但它的參考答案十分規范:(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三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都直指人類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人類能夠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人類不能不顧自然規律,為所欲為。否則,最后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掌握“適度”原則。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而且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無節制地過度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再看2005年的《鄧論》題:題干是一個圖表,反映的是1989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演變狀況。要求回答:(1)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說明為什么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在保持高增長速度的同時,卻沒有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速度。(2)當前為了擴大就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在保持高增長速度的同時,卻沒有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速度”,原因是什么?任何一本教材或參考書都沒有完整的答案,就要靠自己歸納。題目看起來不難,指向明確,可是要把答案說全面、說準確,并非輕而易舉。 其它年份的題目大體也是這種情況。答案靈活,考生回答起來就難以作到全面、準確。這就是一些考生從考場出來自我感覺不錯,但分數出來后卻覺得沒有預想的那么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二,與現實聯系最密切。政治課各門學科考試題目都要聯系實際,但與現實聯系最密切的要數《鄧論》。從1997年到2008年這12年,《鄧論》(包括原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出了17道大題,其中直接考理論觀點的,只有2道題(這兩道題也與現實有些聯系,但主要是考理論觀點),其它15道題都是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的。這15道題目出題的角度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分析、認識社會現象及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如:如何分析收入差距有所擴大(2002年文理題);怎樣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1999年文科),怎么認識經濟高速增長沒有帶來較高的就業增長速度(2005年);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原因、調整措施、方針(1998年理科);“八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的特點,面臨的矛盾、實現“九五”目標的主要途徑(1997年文科);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我國的差距、應采取的戰略(1999年理科);說明我國1997年前后宏觀調控的政策和措施,以及調控目標,說明宏觀調控的必要性(2003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經濟運行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這一變化給我國發展帶來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以及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目標(2000年文科)。 二是闡述中央提出的戰略、方針、政策、任務、目標的依據、重大意義以及應采取的措施或對策。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依據、意義和應處理的關系(2001年文理);“九五”期間確定的農業和農村的重點任務的依據和重要意義(1997年理科);征收土地使用費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1998年文科);為什么說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如何降低農業勞動力比重(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挑戰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出何種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7年);結合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說明為什么一些過去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指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途徑(2008年)等等。 與現實聯系最密切,從復習的角度講,內容就比較多;從考試的角度講,答案就比較活,難度增大。 第三,大題主要集中在《鄧論》第五章和第六章。這在前面已作介紹,不再重復。 第四,《鄧論》的選擇題,近八年除了考查第五章和第六章有關知識點的少數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外,涉及其它章節知識點的題目大多數難度不大。估計2009年仍將如此。 最后,我要強調,《鄧論》雖然不是很容易,但只要思想重視,學習方法得當,《鄧論》是最有可能拿高分的。歷年來《鄧論》的平均分是比較高的(或者說難度系數是比較低的)。2003年以來,其難度系數為:2003年0.635(最低);2004年,0.643(最低);2005年0.671(最低)。所以,大家又要充滿信心,爭取《鄧論》拿高分,為政治拿高分打好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