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乱老女人一二区视频-中国一级特黄剌激爽大片l|www.yueqi0917.com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2009文學專業考研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必背大集合

2009文學專業考研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必背大集合


  文學類、專業考研的同學都知道,專業課的復習大部分就是靠記憶,記住各種文學現象、流派、創作方法等等,才可以區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才可以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學創作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記憶在文學專業考研中占取十分重要的位置,當然記憶也不是完全地死記硬背,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萬學·海文專業課研究組分析歸納出文學專業中幾乎每年必考的名詞解釋,供大家參考記憶。

  文學論調

  《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發表于《新青年》,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章宣揚的是一種反擬古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從不同角度針貶了舊文壇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粗淺的觸及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和推行白話文的立場。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并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文學方法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左聯為核心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后期從蘇聯引入這一口號,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其影響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遠,甚至一直延續到當代。作為無產階級文學的一種基本創作方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1932年蘇聯首屆作家代表大會確定的。它要求文藝家從現實的革命出發,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描寫現實,這種藝術的描寫還必須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這個口號的提出,是為了清算拉普機械論的文學思想以及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的偏誤,所以有強調寫真實的一面。(傳入時有些變形,由于周揚在左聯的領導地位,文章幾乎給此后左翼文壇對創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調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現實主義恢復與發展的因素,又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左傾機械論的束縛)

  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由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大會所確認。強調世界觀對創作直線式的決定作用,完全用哲學方法或世界觀取代藝術方法,認為作品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過具體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寫將唯物辯證法體現出來,那么圖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普羅文學:1928-1930年革命文學初期,是普羅文學階段,創造社、太陽社作家是普羅文學的主要作者。普羅文學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時期和革命失敗后的某些社會現實,描寫了工農的生活和斗爭,表現了一些小資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時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態。作品很多,具有很強的革命氣息,一時風靡文壇,產生很大社會影響。但是普羅文學存在嚴重缺陷,最主要的錯誤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殘酷的現實斗爭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時,革命文學初期的圖解左傾盲動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蔣光慈《短褲黨》《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倡導時期,創作方面也存在過一些幼稚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謂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調。它在思想意識上流露出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和感傷情緒,在藝術方法上則帶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作品有華漢的《復興》、蔣光慈的《短褲黨》。這種現象一出現,立即受到魯迅的批評;沒有多久,也引起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張天翼、丁玲、艾蕪、沙汀等人,他們不再把作品作為政治概念的圖解,而是從生活出發,以真實地反映現實,來激發人們批判和改造舊世界的熱情;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也有所克服;從而提高了革命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水平。

  革命戀愛小說:英雄兒女的革命加戀愛,是普羅文學許多作品的重要內容,一時成為流行主題。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識分子面臨個人與革命沖突的普遍問題,其中孕育著30年代知識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種對生活的片面理解與表達。但正是此類小說曾積極影響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這說明其確實和著時代的節拍,即便是帶有濃重理念痕跡的故事與人物,也能投合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興奮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文學現象

  《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于上海,原名《青年雜志》,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后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于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

  孤島文學:指抗戰時期上海租界的文學,存在時間是從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文藝工作者利用租界這一特殊環境進行抗日文學活動,稱孤島文學。孤島文學最有影響的,一是雜文,孤島作家唐弢、柯靈、王任叔(巴人)等發表了很多緊密聯系現實、愛憎分明的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于雜文曾發生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

  華漢《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陽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聯有計劃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學創作中錯誤傾向的一個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轉換》《復興》是初期革命文學中一部有影響的代表作。重版時,瞿秋白、茅盾、錢杏屯阝、鄭伯奇四人為之分別作序,對革命的浪漫蒂克進行了清算,否定將人物描寫變成時代精神號筒的簡單化寫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興文學應當唾棄這樣的創作方法,堅決地走向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

 文學流派篇

  學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骕、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雜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后,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制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鴛鴦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因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游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干、情調和風格偏于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后作用。

  黑幕小說:中國近代小說流派。約在1915~1918年間與鴛鴦蝴蝶派前后相繼,盛行于上海。當時多種雜志、大小報副刊均刊載這類小說,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國黑幕大觀》及續集。此類小說反映了這一流派作者游戲的、消遣的、趣味主義的文學觀。《中國黑幕大觀》洋洋百萬言,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風流案件、私娼秘史之類,專以揭露陰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為能。雖然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丑惡,但在寫法上赤裸裸地描繪現實,社會效果適得其反,有些作品還成了軍閥、政客相互中傷、攻訐的工具,在五四運動后即銷聲匿跡。錢玄同、沈雁冰、魯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象征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詩派出現于20年代中期,后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征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詩人多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①運用一種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來表現自己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傳達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覺和印象。②運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現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藝術形象的暗示來表達感覺和情調。④追求詩歌語言的省略和跳躍。李金發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兇年》,是中國早期象征詩派的代表作,為中國新詩藝術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象征派詩歌后來趨向成熟,取得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現代評論派:1924年,胡適與陳西瀅、徐志摩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稱為現代評論派。其成員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以《現代評論》為主要陣地,為美帝國主義及買辦資產階級張目,支持北洋軍閥當局,誣蔑群眾革命運動。1927年7月,《現代評論》遷至上海,遂由原來依附于北洋政府轉而投靠國民黨政權。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征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論語派: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采取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自由主義立場。《論語》前期文章尚能觸及時弊、幽默中含諷刺。1934年后,諷刺鋒芒日益減弱,幽默也流于說笑話、尋開心。由此引發了左翼作家與其的論爭。

  新月派: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于五四以后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于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民族主義文學:是屬于國民黨的一個文學派別,主要成員有潘公展、王平陵、朱應鵬、范爭波、黃震遐等。文藝主張鼓吹要建立文藝的中心意識,聲稱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主要刊物《前鋒周報》、《前鋒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黃震遐的小說《隴海線上》《黃人之血》。民族主義文學的中心意識民族意識,實質上是封建意識與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階級意識,抹煞階級斗爭。魯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學、殺人放火文學的實質及丑惡表現。

  現代派與現代詩派:現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現代》大型文學雜志,主要負責人為施蟄存、蘇汶、戴望舒三人。《現代》發表各類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現代》上發表詩歌的人很多,一批詩人從思想到藝術有許多共同傾向,稱之為現代詩派。現代詩派的首領是戴望舒,主要成員有徐遲、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編《新詩》雜志,推進這股現代派詩潮。現代詩派的詩作表現了幻滅中的追尋、對現實的理性批判意識和孤獨寂寞的心態,追求語言的自然質樸、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異的手法提升了詩歌的表現力。這股現代派詩潮,因后期新月詩派向現代派轉化,而匯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稱之為新詩的黃金時代和成熟期。除現代派詩外,還有現代派小說,以施蟄存、穆時英為代表,創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說和新感覺主義小說,稱之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覺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說)代表作家施蟄存。其特點是運用弗洛伊德學說深入細致地嚴肅地描寫人物的性心理、性壓抑、性轉移、性變態等等。此前,魯迅、郭沫若、郁達夫、葉紹鈞、廬隱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壓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為主要創作特色,性心理描寫作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蟄存這時期創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說,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陽》《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說在現代小說中別具一格,豐富了文學表現生活的內容和手法。

  新感覺派:(海派小說、新感覺主義小說)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于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蜇存、穆時英、葉靈風等。穆時英被稱為是新感覺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將。新感覺主義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夜總會、舞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是經常描寫的場景和對象;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代表作有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文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簡稱,1938年3月成立于武漢,是抗日戰爭期間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發起人包括全國文藝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會推舉老舍為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文協還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號,對鼓勵作家深入現實生和實際斗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文協的會刊《抗戰文藝》是貫通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唯一的刊物,它對推進抗戰文藝運動促進抗戰文藝創作的繁榮,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文學團體篇

  創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團體之一,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成仿吾、田漢等,先后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等刊物。創造社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直覺、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主張表現作家的內心要求。他們同時又注重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對舊社會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創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顯,他們的作品大都側重表現自我,帶濃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翻譯大多是西方浪漫主義的作品。1925年后,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創造社作家發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學,并從行動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敗后,分化進一步加劇,一部分作家退出創造社,郁達夫因為與創造社個別成員意見不合也退出創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員,如馮乃超等。1929年2月,被國民黨查封。

  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1923年成立于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后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于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出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即新詩的三美主張。他們對于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隨意等不足,在當時對于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語絲社:得名于《語絲》周刊。《語絲》創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而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并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淺草-沉鐘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創辦《淺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中出過《文藝旬刊》,其骨干成員又于1929年秋組成沉鐘社,辦有《沉鐘》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郁的情感,富于感傷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高長虹、向培良,韋素園等,以創辦《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向舊勢力、舊文明發起攻擊。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韋素園、臺靜農等。這是一個著重于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團體,有專收翻譯作品的《未名從刊》和專收創作的《未名新集》。臺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鄉土文學的成功之作。

  湖畔詩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詩團體,主要代表詩人有汪靜之、潘漠華、應修人、馮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們的詩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為湖畔詩人。他們寫作抒情詩,但最有影響的是愛情詩,風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現了對傳統封建世俗大膽反叛的精神,藝術上也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這些詩作很能喚起一代新人的純真和熱情。被朱自清稱為當時專心致志做情詩的四個年輕人。

  南國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領導人田漢,先是創辦《南國》半月刊,發表了話劇創作《獲虎之夜》等,后又辦《南國特刊》、南國電影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社開展話劇創作活動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漢創作的劇本《古潭里的聲音》《蘇州夜話》《湖上的悲劇》《名優之死》《南歸》等。南國社發展了五四時期的愛美劇,他們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往往帶有傷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國話劇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員,以后不少成為中國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太陽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蔣光慈、錢杏屯阝(阿英)、洪靈非、孟超等,全都為共產黨員。這些《太陽》下的文學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們努力要創造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新文藝。同時創辦《太陽月刊》,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左聯成立時,該社自行解散。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左聯的成立,實際上形成了比較廣泛的革命文學統一戰線,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代表作家有:蔣光慈、柔石、殷夫、葉紫等。左聯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傾向上存在左的錯誤,理論上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組織工作方面存在比較重的關門主義和分派主義傾向,文學創作上,許多作品存在嚴重公式化,概念化的問題。

  中國詩歌會:左聯領導下的群眾性詩歌團體。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楊騷、任鈞、蒲風等共同發起。主要刊物是《新詩歌》。中國詩歌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廓清新月派、現代派在詩壇造成的某些迷霧,推進和發展革命的詩歌運動。中國詩歌會在內容方面主張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形式方面則提倡大眾歌調,就是要創作大眾化的詩歌,使詩歌普及到群眾當中去。中國詩歌會成立后,不僅注意詩歌創作,而且注意理論研究。他們探索詩歌大眾化的途徑,出版歌謠專號、創作專號加以實踐。中國詩歌會對我國革命詩歌運動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是革命作家內部的論爭,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習,提高了思想認識;論爭中魯迅翻譯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等馬義文藝理論著作,從而為左聯成立準備了條件。

  自由人和第三種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聯與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論爭。自由人指《文化評論》的胡秋原,第三種人指《現代》的蘇汶。論爭以文藝的階級性、文藝性與政治的關系為中心。先是胡秋原發表《阿狗文藝論》,批判提示民族主義文學的法西斯主義實質,同時批評左翼文壇將藝術隨落到一種政治的留聲機。以后,他又發表《勿侵略文藝》等文。左聯的《文藝新聞》載文批評胡秋原,蘇汶即發表文章聲援胡秋原。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分別發表《論第三種人》、《文藝的自由與文學家的不自由》、《關于第三種文學的傾向與理論》等文,與胡蘇二人展開論爭。他們批評了胡蘇二人有著文藝脫離政治脫離階級而自由的錯誤傾向,同時也檢討了左聯機械論錯誤和左傾宗派主義錯誤,這是論爭的重要收獲。

  兩個口號論爭: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學界關于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這兩個口號的論爭。這兩個口號都是因日寇擴大對華侵略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為適應黨中央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國防文學口號先由上海文學界地下黨領導周揚提出,并由此開展了國防文學運動和國防戲劇、國防詩歌活動。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由黨中央特派員馮雪峰到上海和魯迅、胡風等商量后由胡風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張國防文學的一些作家的指責而發生論爭。魯迅撰文提出兩個口號可以并存,批評了主張國防文學的一些左翼領導人的關門主義、宗派主義錯誤。這是左翼文學界在新形勢下圍繞建立文藝界統一戰線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發生的論爭。通過論爭達到了新的團結,為過渡到抗戰文藝運動和建立廣泛的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準備了思想條件。

  劇聯: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戲劇家統一戰線組織。1930年成立于上海。劉保羅、田漢、趙銘彝、于伶等曾擔任黨團書記。劇聯成立后,起草并通過《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除在上海設立總盟外,先后在北平、漢口等地設立了分盟和小組,使左翼戲劇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在演劇方面,團結進步的戲劇工作者,組成50多個左翼劇團。其中上海就有藝術劇杜、南國社等。劇聯領導的演劇活動,具有革命性、群眾性和戰斗性的特色。為了開展工人演劇活動,劇聯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員會,推動了工人劇運的發展。左翼戲劇運動為后來話劇向職業化、實用化過渡準備了條件。為中國無產階級戲劇運動初步開拓了道路,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戲劇人才。1936年初,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自動宣告解散。

  文學運動篇

  新劇:又稱文明戲。是中國話劇運動的第一階段。開始于1907年,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在歐美、日本話劇運動的影響下,組織話劇團體春柳社,改編演出《黑奴吁天錄》等話劇。辛亥革命前后,新劇團體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為內容的政治戲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劇很繁榮,以演家庭倫理戲居多。五四前夕,新劇趨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劇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內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劇都是幕表戲,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分場的故事梗概,由演員上臺隨意發揮,藝術水平和演技很難提高。五四文學革命批判墮落的文明戲,一些戲劇家提出愛美劇口號,中國話劇運動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愛美劇:中國五四運動后興起的非職業戲劇運動,簡稱愛美劇。愛美劇系英文Amateur的音譯,意為業余的,愛美劇指業余演劇。1921年1月,汪優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動下,針對文明戲商業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脫離資本家的束縛、仿西洋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的設想,并與陳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眾戲劇社。不久,陳大悲著《愛美的戲劇》,遂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于是愛美的戲劇迅速取代已經沒落的文明戲,成為20年代初期中國話劇活動的主流。愛美的戲劇運動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現代話劇在中國舞臺上最初的嘗試,在批判文明戲的基礎上,介紹西方戲劇的學說與方法,對中國話劇進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現代話劇過渡的產物,從理論上使新的戲劇觀念進一步完善、具體化,主張教化的娛樂等等。

  文藝大眾化運動:1931年11月左聯執委會通過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提出,今后的文學,必須以屬于大眾,為大眾所理解、所愛好為原則,明確規定文學的大眾化是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的問題,為此成立了大眾文學委員會,大眾化問題成為左翼文學理論的焦點之一。左聯時期有三次規模較大的文藝大眾化討論: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聯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這兩次著重討論了文藝大眾化的意義,大眾文學的形式問題,也涉及到內容、語言向群眾學習的問題。第三次是1934年,討論舊形式的采用,提出大眾語和文字拉丁化的問題。魯迅在《論新舊形式的采用》中拿來主義思想是文藝大眾化討論在理論上的重要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