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考研學生面臨千軍萬馬競爭之慘烈、獨木橋行走之艱難的景象時,當考研學生嘔心瀝血描繪自己美好未來的畫面時,當考研學生履經考研征程中的痛苦時,當考研學生徘徊于上輔導班的路途時……我們不能夠否認,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那個心中最真的夢。考生對考研的熱衷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嚴峻就業形勢的壓力和美好生活狀態的憧憬下,考研變得勢在必行。
研究生生活在每個考生備考的過程中也在考生的頭腦中描繪著。可是如何才能和研究生牽手,展開夢想中的研究生生活,這需要考生關注考研過程中的每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深刻地說明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同樣也是決定他能否成功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以下簡稱“馬哲”)是考生在考研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科,它是決定考生考研成功的基石。對馬哲的復習如果不過關,那么考研成功和考生失之交臂的可能性是十有八九的。眾所周知,馬哲在考研政治所占的分值是最大的,約22分。馬哲講述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內容,這是區別于其他政治科目的顯著特征。它主要考查考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靈活性較強,難度系數較大。考生在復習的時候必須把重點放在對原理的理解上,培養運用原理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能簡單地記憶、背誦。下面從馬哲學科的內容概述、新增知識點的分析上對08年大綱進行深度解析。
一、馬哲學科內容概述
馬哲的考查內容共分七章,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認識的本質和過程;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這七章又可以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部分 緒論 也就是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本章在考研中題量少,分值低,一般出選擇題,從未出過分析題。本章的復習重點是“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等。這一章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給出了理解全部哲學理論體系的一條基本理論線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以及基本的哲學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從而奠定了分析現實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練習題目的切入點。
第二部分 “唯物論” 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本章近幾年來一般出選擇題,而且同一知識點重復出題,沒有出過分析題,但也不排除出分析題的可能性。在分析題復習方面,要注意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這個知識點。本章的重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意義”、“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及意義”、“實踐的本質含義及基本特征”、“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意識的本質和能動作用”、“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考生在復習實踐的本質含義及其主客體關系的時候要注意從“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沖突”這個角度來理解,在復習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時,要注意和“求真務實”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另外,本章歷年真題的命題素材通常采取本章內的基本概念、哲理名言、當代科學領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發展,因此,考生在復習中要多收集一些這里名言或當前流行的哲學觀點,加以辨別歸納。
第三部分 “辯證法” 即第三章“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這一章歷年都是命題的密集區,真可謂是“題窩”,是馬哲的三大核心章節之一,更是歷年必考的章節。本章復習的重點主要有“普遍聯系原理”、“發展的過程性”、“現象和本質”、“必然和偶然”、“量變和質變的關系”、“辯證法否定觀的內容及意義”、“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及意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及意義”、“科學發展觀與唯物辯證法”。本章命題內容的特點表現在:主要以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和主要范疇為內容,在各種類型題中都出現過;本章的熱門知識點有反復命題的習慣;本章中“對立統一規律”一節是歷年考題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節。考生在備考時要注重運用本章的重要原理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如“構建和諧社會”與矛盾同一性的哲學分析,唯物辯證法與科學發展觀的聯系等,培養自己分析材料以及正確答題的思維模式。
第四部分 “認識論” 即第四章“認識的本質和過程”。在“辯證法”與“認識論”這兩章中,歷年試題主要考核考生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故本章歷年來年年必有題,并且多數命制主觀題。本章的重點是“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認識的本質”、“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及意義”、“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及意義”、“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及意義”、“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及意義”、“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及意義”、“價值、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真理和價值的關系”、“認識論與思想路線”、“抽象與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認識論部分可扮演“理論重點”和“命題熱點”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考生在備考過程中要著重復習本章。08年大綱中本章沒有新增知識點。
第五部分 “唯物史觀” 由第五章“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第六章“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第七章“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共同組成。這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的重頭戲。唯物史觀透過復雜的社會現象揭示了社會的本質和結構(第五章),本章歷年來必有題,是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最多的一章,也極容易出大題,本章的重點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社會的實踐本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本質”、“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及其社會功能”、“文化的本質和功能”、“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
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和主體的作用(第六章),本章的重點有:“社會規律及其特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科技革命的作用”、“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本章在歷屆考研中出過選擇題、辨析題和分析題,題量少,但是理論內容也涉及到許多社會熱點,所以出分析題的可能性較大,考生仍然應該注意。
唯物史觀在第七章主要闡明了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趨勢,特別是“社會發展和以人為本”,這個知識點的內容被概括得高屋建瓴,可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理論制高點。本章的復習重點有:“社會發展過程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及其實現”、“社會發展與以人為本”、“人的自由及其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本章一般為選擇題和辨析題,命題素材也多聯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熱點來綜合命題。考生不能排除命制答題的可能性。
二、新增知識點的分析
與2007年考研政治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相比,08年大綱對此部分的變動共有三處。針對每處的具體解析如下:
第一處:在第二章第二節“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的本質”改為了“實踐的本質含義”。
分析:實踐的本質是2006年《大綱》的新增考點,曾在2006年多選題第17題中出現,在2007 考研中仍然是重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又是人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它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把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性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這是實踐區別于自然物質形態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08年《大綱》把此知識點改為“實踐的本質含義”,強調了實踐本質內涵的重要性,要求考生在08年的考研復習中加深對實踐本質的理解,在了解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特點的基礎上,把握實踐以及和其有關聯的其他范疇之間的關系。 第二處:在第五章第一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中新增加了知識點“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分析:(一)社會有機體
社會有機體是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首次明確提出的概念。社會有機體包括“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和“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關系”,因而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囊括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的跨層次性的、整體性的范疇。概而言之,所謂社會有機體是指由人和全部社會生活條件、要素構成并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的活動和發展著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真正揭示了對社會具有高度綜合性的社會有機體的構成內容。對社會有機體的理解應該包括:
(1)社會有機體形成與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
(2)社會有機體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
(3)社會有機體再生和更新的內在機制是三種生產(物質、精神和人自身)的統一。
社會有機體的方法論意義:
(1)社會有機體是全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總體性范疇,既是對全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的綜合展現,又是對其所作的高度抽象。它具有指導我們由抽象到具體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一系列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特別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結構的基本原理的闡明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
(2)把社會看作處于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為我們全面理解社會的內部結構、生長機制以及運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社會是在生產實踐基礎上生成的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整個社會有機體是在生產實踐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3)在科學發展觀中,全面發展的“四位一體”的新布局、協調發展的“五個統籌”的新思路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代際平等”的新理念,都是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創造性運用。
(二)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包括: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政治結構、社會的文化結構。要分別對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的概念、內容、功能及其構成要素進行理解和掌握,還要抓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貫通。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的有機統一體,人類三大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形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人類文明也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構成的統一體。
由此可以說,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意識結構的基本原理的闡發,就是對其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具體展開。
第三處:在第六章第二節“社會發展的動力”中,新增了知識點“交往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分析:(一)交往的含義
交往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社會關系的一種中介(互動),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全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總和。
(二)交往的形式
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內容和交往的方式,物質交往(物質生產中的合作分工)和精神交往(知識、經驗、技能、觀念)是兩種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此外,還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不同標準對交往形式進行劃分,如根據交往領域的不同,劃分出經濟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文化交往等。
(三)交往的意義
(1)馬克思交往概念作為一個描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體性哲學范疇,不僅在其唯物史觀形成、發展和完善過程中有著基礎性的地位,而且對科學地理解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自身的生產和發展以及社會歷史演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馬克思交往理論是客觀觀照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民族、群體、階層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之間錯綜復雜關系,正確把握當代全球化實踐的本質、動因和發展趨勢,辯證剖析現時代種種交往理論和全球化理論的哲學理念。
(3)馬克思交往理論對于理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在所有制形式、分配體制、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管理模式以及社會結構等交往形式上出現的新現象,全球化時代人的應然和實然的存在狀態有著重要的哲學方法論意義。
(4)交往推動社會關系的變革和改善。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如生產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都是在相應領域中人們的交往活動中產生的,交往活動是各種社會關系產生、發展、變革、改善的重要動力和源泉。
(5)交往是科學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文化,無不是依賴繼承前人的科學文化遺產而發展起來的,人類正是依賴同代人異地交往和不同代人代際交往才能把科學文化傳承下來,并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在交往中,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別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實自己,使自身得到發展。
研究生的備考和復習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關鍵是看考生能否在復習的各個階段提高自己的復習效率,真正在短時間內抓住考研政治各部分中的重點、難點和常考點,對歷年真題的命題方向和規律也有清晰的把握,同時能夠很好地利用考研過程中涌現出的各種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經由對工具的使用,進而改變自己的復習策略和方案。而在考研政治中,馬哲部分無疑是重中之重,考生一定不能輕視。如若把握了考研過程中的每一個必須注意的環節和細節,研究生的生活一定在等待著您用雙手去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