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博士應成為能引領本專業科研方向的專業人才,他們能夠及時地獲取和掌握本專業最新動態和信息,及時把握本專業快速運轉的脈搏,能夠迅速發現和捕捉各種專業機會,并且科學地予以運用。
■法學博士教育的學術性和實踐性要求法學博士教育塑造復合型的專業法律人才。
■法學博士生的教育,除了專業素質的培養以外,更要注意道德素質的培養。
法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系統工程的基本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法學教育亦隨之發展,并呈超速、超規模發展之勢。2001年,全國設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為292所,2005年發展到559所。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法學博士教育亦得到空前發展,有權授予法學博士學位的高等院校2005年為48所,我國現有法學博士研究生7000多人。
毋庸置疑,博士教育不應當是大眾教育,而是精英教育。隨著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碩士生畢業后到高校或研究部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比例將會越來越小。博士是科研的主干力量,他們與導師之間既是師生關系,又是同事關系,共同研究問題,體現了真正的教學相長。同時博士又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知識的重要創造者,優秀的師資和科研人員,甚至高級專業應用人員就是來源于這個優秀的群體。法學博士教育的發展關系到未來法學院、整個法學教育甚至中國法治建設的整體發展。
與國外法學教育相比,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博士生教育相對薄弱,法學本科和碩士教育與國外的差距相對較小。然而,對于法學博士的主要就業市場---高校和科研機構而言,中國法學院畢業的法學博士面臨著與國外法學院畢業的法學博士的激烈競爭。嚴格地講,我國現階段法學博士生教育無論是培養目標,還是培養方式都處于摸索階段。法學博士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法律人才的重要使命。
法學博士教育必須把提高博士的培養質量放在首位。當前我國法學博士教育現狀問題突出,法學博士教育亟待改革。我們認為,法學博士教育改革的關鍵,首先在于更新法學博士教育觀念,進一步確立正確的法學博士教育培養目標,明確法學博士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環視全球,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法學博士教育建立了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法國1984年通過的《高等教育法》確立的博士生培養目標,即為研究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三個類別;而英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生培養,也呈現出了研究型、復合型和應用型的多元化目標和類型結構;與此同時,德國也摒棄純研究的培養目標,通過效仿美國大學建立跨學科的研究生院,既注重個人研究能力的培養,也注重團隊精神和能力的提升。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研究生教育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形成了研究型與專業型相結合的學位結構,以滿足社會對各類特殊人才的需求。盡管如此,美國高等教育界認為本國的博士生教育也存在著過度關注研究,而對于如何成為未來的教師、如何在學術之外的社會領域開拓就業市場關注不夠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在2003年啟動了重新規劃PhD的研究,讓博士生廣泛接觸各種職業是這一研究提出的建議之一。
可以看到的是,由于近年來法學博士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加之國外法學院畢業的法學博士的參與競爭,法學博士畢業生已經從原來的“香餑餑”呈現出“就業難”的苗頭。許多法學博士畢業后難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謀得職位,不得不去從事實務工作,甚至到公司、企業任職。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理論研究型人才的一種嚴重損失和浪費。
中國法學博士教育應當塑造什么素質的法律人才,是研究型、復合型還是應用型?
時代在變遷,法學博士教育培養的不應當僅僅是法學理論研究型人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正撲面而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深刻地改變著全球法律生活的基本面貌,重新塑造著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法律架構,進而對法學教育產生顯性影響,使法學教育出現全球化的趨勢。法學教育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世界范圍內的法學教育的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邊交流、合作與援助的活動過程或發展趨勢。
這種趨勢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加入WTO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重要步驟,也是中國法學教育實現全球化的一大飛躍。它迫切要求法學博士教育能夠培養既具有國際意識與國際視野、諳熟國情,又具有高度的法律素質,能自覺運用法律思維的兼具研究型和應用型特點的復合型法律人才。
因此,隨著法學博士就業市場的供求變化,以及我國當前面臨的時代要求,我國法學博士的培養目標亦應當發生轉變。法學既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法學博士教育的學術性和實踐性要求法學博士教育應當塑造復合型的專業法律人才。
具體來說,我們認為:法學博士應成為能引領本專業科研方向的專業人才,他們能夠及時地獲取和掌握本專業最新動態和信息,及時把握本專業快速運轉的脈搏,能夠迅速發現和捕捉各種專業機會,并且科學地予以運用。博士應該對本專業以外的專業領域有廣泛的興趣和知識,他們有能力組合各種社會資源,并使之產生各種社會價值;他們應該有能力成為某一個研究領域或社會團體中的領導骨干;一旦產生相應的平臺,他們就能夠成為社會棟梁。
當然,法學博士生的教育,除了專業素質的培養以外,更要注意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是使之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他們來說,世界觀和人生觀問題集中在要有正確的權力觀、金錢觀和服務觀。
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法學博士更要有博大的心胸,要能夠把學到的知識和社會的現實結合起來,解決社會問題。
為塑造復合型的專業法律人才,法學博士教育一定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架起從復合型人才通向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橋梁,即: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知識與能力的橋梁;能力與實現個人價值目標之間的橋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 沈四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博士 袁杜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