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乱老女人一二区视频-中国一级特黄剌激爽大片l|www.yueqi0917.com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工程碩士教育的難題與思考

工程碩士教育的難題與思考


  從1984年開始,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部署開展了工程碩士教育的試點工作。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決定在我國設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這項舉措打破了以往工科學位類型及培養模式單一的格局。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工程碩士教育已發展到180個培養單位、38個工程領域、年招生3萬多人、在校生10萬余人,為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嘗試,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也須有一個探索完善的過程。

  工程碩士教育的難題與思考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現狀如何?工程學位設置模式是否合理?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學位辦和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共同組成“工程類博士碩士學位體系設置研究”課題組,從2003年8月以來,對全國77所不同類型高校主管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工程碩士指導教師、在讀和畢業的工程碩士以及工程碩士研究生所在單位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畢業生認為讀完工程碩士以后在基礎理論及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大進步,其中,半數以上的人認為收獲最大的是專業基礎理論和對本專業最新發展的了解。工程碩士畢業后仍回原單位工作者達到83.9%,其中目前仍在企業工作的人達半數以上。這也說明,工程碩士教育達到了企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但是,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嶄新嘗試,工程碩士教育也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困難和問題。集中體現在:

  企業缺乏參與培養過程的積極性

  調查結果的分析表明,在工程碩士培養的目標和教學內容安排上,高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缺乏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用人單位對工程碩士的培養工作缺乏參與。調查顯示,來自企業的生源占工程碩士總數的45.2%,校企聯合培養應是工程碩士教育的主要特點。在問卷中我們注意到,在高校負責人當中,認為學校在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能夠獲得企業密切配合者僅占被調查對象的26.0%.有一成以上的人認為與企業配合存在困難。同一調查還顯示,在選拔研究生的標準、學位論文選題、落實研究生所在單位的導師和課程設置等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上,來自企業的建議很少。工程碩士所在單位對于與高校配合的理解,還停留在工作時間安排這一低層面,很少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在課程設置、師資、學生評價等培養環節中參與意見。調查結果還顯示,研究生所在單位的相關負責人能夠真正了解高校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的不到兩成。

  其次,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工程碩士的學習時間。工程碩士的學習時間一部分是集中在校學習,一部分是在校外。依據規定,集中在校學習的總時間不得少于6個月。但高校負責人的答卷顯示,僅有34.9%的被調查學校對工程碩士的面授時間達到6個月以上。工程碩士所在單位負責人的答卷顯示,工程碩士在校學習的時間能夠保證在6個月以上者僅占27.8%.

  至于在讀的工程碩士除了集中學習之外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學習的問題,答卷顯示,僅有7.3%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充足時間,而認為時間很少或沒有時間的人占到近四成。顯然,用人單位沒有給工程碩士的學習時間提供有效保證。

  “雙導師”制未落到實處

  用人單位負責人的答卷顯示,雖然多數人認為培養工程碩士實行“雙導師”制非常有必要,但能夠完全落實這一制度的單位僅夠半數(52.8%)。對在讀工程碩士的調查也顯示,學校與所在單位能嚴格實行“雙導師”制者不到半數(42.3%)。多數用人單位把人才培養工作當作是學校一方的事,關心和參與的程度遠遠不夠。這已成為制約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培養工作存在與企業的實際需要脫節現象

  首先,高校的培養目標與當前的社會需求存在差異。

  當前我國高校還是主要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工程碩士的招收規模與工學碩士招生規模相比差距較大。在被調查的40所工科院校中,3/4以上的學校工程碩士生人數的比例在3%以下,近1/2的學校比例在1%左右。雖然工程教育的培養規模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但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的比例并沒有增加。

  其次,工程碩士與工學碩士培養過程和評價標準趨同,培養措施不到位。這是與我們的大學自身定位不準密切相關的。追求“研究型”、 “綜合型”價值取向的高校,很難把為企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初衷切實落到實處。調查結果顯示,不論是英語數學還是專業、選修課,最主要問題都是內容脫離實際,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在崗位上的需求。工程碩士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導師指導也嚴重不足。四成多的高校負責人認為,校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導師與工程碩士研究生之間交流不夠。在讀工程碩士反映,能夠經常與導師聯系接受指導者僅占兩成,完全沒有聯系者也占到兩成。

  關于論文指導和評價,學校認為工程碩士論文突出的質量問題是學術性不強。這說明高校仍把工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學術性作為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絕大多數指導教師對工程碩士論文的實用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88.7%),而從學術價值上對工程碩士的論文給予肯定者僅占總有效答卷的 18.6%.

  成因分析與對策建議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涉及政府、社會、企業與高校之間互動關系的深層次癥結。我國工程碩士學位的制度實施以后,政府、學校、企業,各自的訴求和投入不盡一致,特別是在高等工程教育的運營過程中,缺乏用人單位、社會的關注、參與和扶持,同時高校在自身定位上也還存在諸多問題。對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評價的話語權基本掌控在政府和高校手中,而最應有發言權的用人單位卻幾乎沒有聲音。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做好下列工作:

  1、建立政府、學校、企業、社會有效對話的機制。

  積極創造環境與條件,促使企業參與工程教育。目前圍繞工程教育問題,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各自的責任、權利和利益應如何配置尚不十分明確,尚未建立起三方有機結合的工程教育體制、評估體制。這就使得在制定與工程碩士教育相關的重大決策上,難免出現偏重一方意志或利益的現象。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鑒:美國工程教育協會作為一個非政府性質的中介組織,在美國工程教育領域中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高校學校應根據社會需求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重視高層次工程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首先,培養適用對路的工程師應當成為我國工科院校的主要目標。我國對科學歷來很重視,對工程技術則不夠重視。人們普遍存在重科學、輕技術的觀念,認為科學家很偉大,工程師則低一級。很多人甚至認為,科學水平提高了,工程技術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是一種很偏頗的認識。實際上理科學生中真正成為科學家的也是極少數,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解決具體問題的工程師。

  其次,我們還必須注意到目前高等教育的評價理念與標準,不利于工程教育的開展。社會上對大學的評價強調科學研究水平(主要是論文和SCI),似乎只有培養科學家的大學才是好大學,工科大學也紛紛把辦學方向定位在辦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上,忽視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問題,不關注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這種偏頗的評價導向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削弱了工科院校原有的優勢和特色。因此,教育評價理念的更新,教育評價制度的完善,對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