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寫很多的,怕寫多了大家沒時間看,還是寫些關鍵的吧,這是本人的真實經歷,給大家一個參考。
第一次考研,我去聽過學校的一個數學輔導班講座,因為我的基礎比較差,聽講座算是打基礎,我也強烈建議基礎不是很好的同學數學也去上個輔導班。我的復習用書是文燈的指南和李永樂的歷年試題,其實我還算是學過的,第一次考到56分,有偶然也有必然,因為我的學習方法不對。指南和真題這兩本書我都看過2次,我看得很仔細,可以說是基本不落的把書看完了。后來由于時間問題,我沒有做過模擬題,一套也沒有做過,所以我眼高手低,考試的時候,我知道這題怎么作,可就是做不出來,所以只考了56分。
第二次考,有了第一次的經驗,肯定會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改變,由于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我并沒有花太多時間去復習考研。其實比起第一次考研,我只多了一本書,那就是李永樂的400題。由于第一次考研積累的基礎,我很快就看了再看了一次指南,然后就開始做題了,真題和400題都做過有2-3次,尤其是400題,真的很不錯。考試的時候,好多題都和400題的類似。
其實我的學數學的經驗很簡單,那就是要親自動手做題。還有一點,一定要分重點,第一次考研的時候,其實我的目標也是高分,所以我看書看的很細,所有的細節重要不重要我都花時間去看,以致于到后來沒有時間做模擬題(當時時間不夠用還和自己打游戲有關)。后來我知道了,其實數學考來考去就是那幾道題,永遠是考那幾個重點的地方,就是 重積分,函數,中值定理,二次型,參數估計……翻翻以前的題,考來考去沒什么大的變化,其他的不重要的地方永遠不會考,如果不幸考了也就是幾分而已,根本不值得花大力氣,因小失大。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數學要親自做題,多做重點題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