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性質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是全國統一的選拔性考試。為了科學、公平、準確、規范地測試考生的管理學基本知識以及運用有關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特制定管理學考試大綱。管理學考試大綱的制定以確保公共管理碩士入學考試的信度和效果為目的,既充分反映公共管理專業的特點,又和當代的管理實踐緊密結合,以有利于選拔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中青年干部入學,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公共事務和行政管理干部隊伍。
二、考試要求
要求考生初步但較為全面地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熟悉管理學中的著名人物與命題,具備較強的分析與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考試內容
考試范圍為管理學的基礎知識,即作為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基礎的一般管理學,涉及面較廣,但不要求很深。要求考生掌握大綱中規定的內容,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
我們主要測試考生運用管理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般能力。管理知識包括上述管理基礎知識,也包括其他相關尚且知識。管理知識運用能力包括綜合運用能力與專項運用能力。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3小時。試卷滿分為100分。問卷及題型結構如下:
(一)內容結構
管理基本知識:50分
實際問題分析:50分
(二)題型結構
簡述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40分)
案例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分析題(共10分)
第一章 管理和管理學
第一節 管理
一、管理的含義
管理的定義及六點含義。
二、管理的特性
管理具有兩重性,目標性,組織性,創新性。
三、管理的職能
管理的基本職能: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
四、管理的類型
公共領域和非公共領域是社會生活的兩大基本領域,按照這兩大領域及其主體組織形式,我們把現代社會的管理劃分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兩大類型。公共管理的特點及與工商管理的區別。
第二節 管理學
一、管理學的內容和學科特征
管理學是研究管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管理的一般規律和公共管理的特有規律。
管理學的學科特征:交叉學科、應用學科、發展學科。
二、管理學的歷史發展
管理科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代表人物和學派。管理學的發展特點。
三、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歷中的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決策
第一節 決策概述
一、決策的含義和特征
對決策的多種解釋。理查德施奈德的決策定義。
決策的特征:預見性,選擇性。主觀性。
二、決策的內容
決策內容可簡化為兩個方面的選擇:目標選擇和方案選擇。
三、決策的分類與基本原則
開關式決策與旋鈕式決策,程序性決策與非程序性決策,戰略決策與戰術決策,單目標決策與多目標決策,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與非確定型決策,個人決策與群體決策,激進型決策與保守型決策,原始決策與追蹤決策。
決策的基本原則包括:信息原則,目標原則,預測原則,客觀原則,系統原則,智囊原則,優化原則,動態原則,效益原則,可行原則。
四、決策的一般步驟
即決策過程或決策程序:問題發現,問題確認,建立議程,確立目標,擬定備選方案,備選方案的評估,行動方案的選擇。
五、決策的價值前提與事實前提
價值判斷在決策中的作用。價值目標與決策目標的關系。事實前提的特點:客觀性、可檢驗性、變動性。事實前提與價值前提的區別。
六、決策方法
組合排列法,方面排除法,對演法,“決策樹”法,非確定型決策的原則性方法。
第二節 預測與決策
一、預測的含義
預測就是立足過去與現在,預料和推測事物發展的未來。預測與決策的關系。預測的三種重要類型。預測的程序包括準備、實施、評價、提交四個階段。
二、預測方法
專家會議法,德爾菲法,時間序列法,回歸分析法,趨勢外推論、馬爾可夫模型。
第三節 計劃與決策
一、計劃的含義
計劃就是對行動的預先設計,它是在決策目標的指導下,以預測工作為基礎,對實現目標的途徑作出具體安排的一項活動。計劃與決策的關系。計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為5W1H法。
二、計劃的功能
保證決策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預防意外情況對行動造成的干擾,為實施控制提供依據。與計劃的功能相聯系的是計劃的部門職能,具體有四項。
第四節 決策與心理
一、心理效應及其對決策質量的影響
光環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從眾效應,定型效應,反襯效應,樂隊效應,黃燈效應,新聞效應,頌歌效應,當局者迷,旁觀者迷等12種。
二、決策中的心理壓力
心理壓力的表現形式。心理壓力的持續時間。影響心理壓力的因素。逆反心理。
第五節 群體決策
一、群體決策的含義及其利由
群體決策包括領導群體決策和群體參與決策兩種形式,二者有共同的特征。
二、參與決策的特征
參與決策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有效性,促進決策的合法性,是領導可供選擇的方式之一。但也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三、群體決索的擇案規則
一票否決,多數原則,孔多塞標準,博爾達計數,贊成投票制,淘汰投票制,正負表決法,等級決定原則。
第六節 決策思維
一、經驗思維與邏輯思維
經驗思維的特點與適用范圍。邏輯思維的特點與實質。
二、直覺思維與系統思維
直覺思維與系統思維各自的特點。
三、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的特點和具體方法,包括頭腦風暴法,哥頓法、‘零起點“方法,挑錯法。
第七節 決策理論
一、理性主義——從最優到滿意
純粹理性,滿意理論。
二、漸進主義
林布隆在批判傳統理性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漸進模型。漸進模型的特點。
三、小組意識理論
后尼斯提出的一種關于群體不良決策的理論模型。小組意識表現的特征及預防措施。
四、對養度論
博棄理論的含義及理論內容、例證分析。博棄理論在決策領域的影響。
第三章 組織
第一節 組織概述
一、組織的含義
組織與管理的相關性。組織的特點:目標的一致性,原則的統一性,資源的有機結合性,活動的協作性,結構的系統性。
二、組織的類型
分類的根據。公共組織和非公共組織,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不同類型組織的特點。
第二節 組織設計
一、組織設計的含義
組織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原則。組織設計應考慮的因素包括:組織環境、組織戰略、技術、組織發展的階段。
二、組織設計的內容
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設計。
組織職能設計:組織職能設計對組織的結構構成具有基礎性的意義,組織職能設計主要包含的任務。
組織部門設計:按照職能設計組織的部門,按照區域設計組織的部門,按照行業和產品設計組織的部門,按照服務對象設計組織的部門,按照特定組織的重要性設計組織的不同部門。
組織職位設計:組織職位設計的基本任務要求,組織職位設計的方法。
組織職權設計:組織職權的特點,組織職權設計的特定原則。
第三節 組織結構
一、組織結構的基本形式
直線制組織結構,職能制組織結構,事業部制組織結構,矩陣制組織結構。
二、組織結構的整合
非正式組織和正式組織相配合。集權和分權的合理配置。授權的類型。委員會是組織職能要求的一種特殊機構設置。
第四節 組織文化
一、組織文化的含義
組織文化的含義與基本特點。
二、組織文化的類型
有影響的組織文化的12種類型:人文關懷型,高度歸屬型,相互同意型,傳統習慣型,依賴型,規避型,反對型,權力取向型,內部競爭型,力求至善型,成就取向型,自我實現型。
三、組織文化的功能
組織文化的四種主要功能。
第四章 領導
第一節 領導與領導者
一、領導職能
領導是引導和影響人們為實現組織和群體目標而作出努力與貢獻的過程。領導的實質是追隨與服從。領導的構成。領導藝術的特征及其與權術的區別。
二、權力的構成
職務權力和個人權力。領導者的基礎性權力。正確用權的基本原則。
三、領導者素質
領導者素質的含義及特征。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質理論。公共管理部門領導者的基本素質結構。
第二節 人性假設和領導理論
一、人性假設理論
X理論一Y理論。有關人類特性的四種假設:理性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復雜人假設。
二、領導行為和領導風格理論
領導行為的結構維度和關懷維度。管理方格論:專制型、民主型和自由放任型三種基本領導風格。利克特的四種領導體制:“專權獨裁式”,“開明專制式”,“協商式”,“參與式”。領導風格連續統一體理論。
三、領導權變理論
菲德勒權變理論。赫塞和布蘭查德的情境領導理論。羅伯特·豪斯的途徑一目標理論。維克多佛羅姆和菲利普·耶頓的領導者參與模型;史蒂文·克爾和約翰·杰邁爾的領導替代理論。
第三節 溝通
一、溝通的特點與功能
溝通是意義的傳遞與理解。溝通的特點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溝通的主要功能:控制,激勵,情緒表達,信息。溝通與領導的關系。當前迅速發展的電子溝通。
二、溝通過程與流向
溝通過程及影響溝通的因素。橫向溝通與縱向溝通。溝通中的焦慮與過濾。
三、溝通網絡
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的特點。正式溝通的五種形態:鏈式溝通,環式溝通,Y式溝通,輪式溝通,全通道式溝通。溝通媒介的豐富性。小道消息的特點、功能及管理方法。
四、善于傾聽
講話和傾聽是溝通中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聽和傾聽的區別。傾聽的指南和檢驗傾聽的試驗規則。托尼·亞歷山德拉關于聽眾的分類。
第四節 激勵
一、激勵的含義
激勵是說明一種精神力量或狀態。工作中的激勵,即管理學中的激勵概念。激勵含義中的三個關鍵因素。激勵理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如劃分為早潮激勵理論和當代激勵理論;需要理論和激勵理論等。
二、需要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萊蘭的三種需要理論。
三、激勵理論
維克多·弗羅姆的期望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激勵理論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五章 控制
第一節 控制的含義與類型
一、控制的含義
控制是要確保組織的所有活動與組織的目標和計劃相一致,從而使得活動更加有效的管理活動。控制的目的。控制與計劃的關系。經典控制模型。控制的三項功能。
二、控制的類型
事前控制、現場(過程)控制和事后控制。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任務控制、管理控制和戰略控制。
三、有效控制的要求
適時控制。適度控制。客觀控制。彈性控制。
第二節 控制的標準及制定方法
一、標準及其形式
制定標準是進行控制的基礎。標準的表現形式很多,大致分為定性標準和定量標準兩大類。定量標準又可細分為:實物量標準,貨幣標準,時間標準,綜合標準等。
二、制定控制標準依據的原則
反映計劃要求的原則,控制關鍵點原則,體現控制趨勢的原則,組織適宜性原則,控制的例外原則。
三、控制標準的制定方法
確定控制對象,選擇控制重點,制定標準的方法。常用的制定標準的方法有三種:統計方法,經驗評估法,工程標準法。
第三節 衡量實際工作
一、對照與衡量
標準是衡量業績的工具,衡量績效的關鍵是及時獲取有關工作成果的真實信息。有效衡量的基本要求。
二、衡量的方法
一般是通過口頭匯報、書面匯報、直接觀察三種方法取得信息,以此衡量實際工作業績。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統
管理信息按照組織運營的不同層次可分為計劃信息、控制信息、作業信息。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
第四節 鑒定偏差與矯正原因
一、偏差的性質與原因
偏差可以分為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產生實際與標準的偏差一般有四類原因。
二、控制偏差的手段與方法
控制手段主要有:人員配備控制,實施評價控制,正式組織結構控制,政策與法規控制,財務控制,自適應控制。
三、控制偏差的方法
控制偏差的方法有三種:財務、人員、綜合控制。
四、糾偏措施選擇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優選方案,充分考慮原先計劃實施的影響,進行糾偏時要努力爭取多數人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