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乱老女人一二区视频-中国一级特黄剌激爽大片l|www.yueqi0917.com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六成“校漂族”為考研 專家建議關注被動留守型

六成“校漂族”為考研 專家建議關注被動留守型


雖然正值暑假,但高校并不“寂寞”——一些學生仍在學校里上自習、打籃球、吃食堂……其中,不乏一些“校漂族”。所謂“校漂族”,是指一群畢業后仍學習、生活在校園附近的大學生。

  記者調查的50名“校漂族”中,準備考研的占六成多,也有1/4強的學生是喜歡校園氛圍而不愿離開。

  六成“校漂”為考研

  記者在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4所高校采訪“校漂族”時發現,在這里準備考研的占六成多,就是喜歡校園氛圍的占1/4強。

  樣本公示

  調查范圍: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

  調查對象:“校漂族”

  有效調查人數:50人

  喜歡學校學習、生活氛圍:13人

  在校園周邊創業:3人

  其他:3人

  復習考研:31人

  考研型

  沒把自己當外人

  記者在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4所高校采訪了50名“校漂族”,其中31人表示自己是為準備考研而漂在學校的,占62%。

  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并準備考研的葉文(化名)今年30歲了。她已經考了3次北大的研究生,但每次都差幾分。她已經在北大校園的一間平房內租住了3年。

  記者了解到,葉文與其他6個考研生合租的房間和大學宿舍差不多——睡上下鋪,用公共衛生間,滿屋都是書……這7個人還“約法三章”:宿舍乃休息重地,執行統一的作息時間,嚴禁會客、喧嘩和打鬧。

  “其實,宿舍只是個睡覺的地方,教室更像是我的家。”葉文說,她每天從單位回來就直接去北大四教上自習,那里有許多考研的學生,她覺得在那里學習“很有氣氛,看書效率也高些”。

  除了上自習,葉文還經常在學校里旁聽一些課程或講座,他們也會像在校生一樣積極地去教室占座位、參與課堂討論、與老師交流。“我沒覺得自己是‘外人’。”葉文說。

  留戀型

  吃食堂多方便啊

  于連禹從北師大畢業3年了。住在校園附近的他,依然會去學校食堂吃飯,還會去操場打球、去圖書館看書。他還打算將來在高校附近買房。

  于連禹在一家大型網絡公司工作,月薪8000元。畢業后在北師大附近與3個朋友合租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樓房。每天下班后,他依舊去學校的食堂吃飯,“雖然已經吃了7年食堂,但總比自己做的好吃,還省去了洗碗的麻煩。只是畢業后沒有飯卡,每次買飯票感覺有點麻煩”。

  吃完飯后,他還去圖書館看書或去操場打羽毛球;有時,還會去北大百年講堂看電影、聽音樂或聽講座。在他看來,這種類似于讀書時的校園生活使他感覺很充實。

  他說,盡管學校附近房子租金相對要高一些,可他覺得能享受到學校附近的很多有益的資源。

  他還告訴記者,他正攢錢買房子,“將來要買一套在高校附近的房子,哪怕面積小點、價格貴點,我也要讓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高校的氛圍里,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創業型

  開個書店廣結善緣

  2003年畢業的卿松本來是準備考研的,但他在備考過程中,發現了書店的“商機”,現在自己開起了小書店。

  為了考北大的研究生,2003年,卿松在北大的朗潤園租了一間房子,同時,還在一家書店做兼職。

  在書店做兼職期間,卿松學會了書店的經營模式,看到了高校周邊書店的商機,于是,他暫時擱淺考研計劃,也開始經營書店。

  現在,卿松的豆瓣書店吸引了附近高校的許多師生,有了比較穩定的客源。“清華、北大一些十分有名的教授也到我這里淘書,我也趁機與他們套近乎,和他們的交流中,我也受益匪淺”。

  卿松說,他自己也喜歡看書,開書店也能給自己“充電”。他還利用和出版社的關系,開始為出書人做策劃編輯。“以后我的書店會越辦越大,在北京會有很多分店。”卿松自信地說。

  集體生活不寂寞

  宋安是一個北京女孩,有一份輕松且薪水高的工作,家在市中心有兩處大房子。但她畢業一年了,仍然在母校附近,和2個同學一起租房子。

  “我是獨生女,父母都特忙,所以特別喜歡大學的集體生活。”宋安這樣向記者解釋“校漂”的原因。

  因為離學校近,宋安閑時,會回到學校和朋友們吃飯、聚會,打球、健身。學校附近的小吃店、精品店、服裝市場、咖啡屋、書店都被逛遍了。只在每個周末,她才回家和父母聚聚。

  她覺得這樣的生活不再孤單,可以和同齡人相互多交流和學習,人際關系也比較簡單,過得很舒服自在。

  “我留守在校園,將來組織同學聚會什么的也方便啊!我這里就是聯系和集合總部!”她笑著說。

  一些畢業生漂在校園

  在校生反應

  超三成人“預備”“校漂”

  記者在清華、北大、人大等14所高校進行了隨機調查。被訪的50名在校生中,近八成的人都意識到身邊有“校漂族”,還有超三成的學生(17人)表示“自己畢業后可能也會加入‘校漂族’”。

  樣本公示

  調查范圍:清華、北大、人大、北理工、北師大、首師大、林大、礦大、地質大學、北語、外經貿、北方交大、建工學院、北京聯大

  調查對象:本校學生

  有效調查人數:50人

  “校漂族”對自己學習生活的影響?

  A有影響:17人B沒有影響:23人C影響到了,但無所謂:10人

  專家觀點

  就業壓力促成被動留守建議“心理關懷”要提前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重點研究室的關梅林博士認為,“校漂族”的出現,和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特點、人生期望與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有關。

  她認為“校漂族”可以分為兩個群體:第一類是主動選擇的,第二類是被動留守的。

  主動選擇的一般有比較明確的規劃,比如想考研、想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充實自己。被動留守的人中,有的是擔心自己在不能駕馭的環境中,遇到困難、挫折,因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有的是個人期望值過高,無法承受現實和想象的這種落差;還有的是對復雜的人際關系采取逃避的態度。

  關梅林博士建議,高校對畢業生的心理輔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可以提前至三年級下學期,給畢業生以更長的心理適應期。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李春玲博士也認為,一些畢業生很難走出校門就找到非常滿意的工作,所以會產生一種畏懼情緒,推遲自己進入社會的時間,成為“校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