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 C 2. A 3. D 4. A 5. D
6. A 7. D 8. A 9. B 10. C
11. C 12. D 13. D 14. B 15. C
16. B
二、多選題
17. BCD 18.ACD 19.BCD 20.BC 21.BD
22.ABC 23.AD 24.ABCD 25.CD 26.ABD
27.ABD 28.AC 29.BC 30.ACD
31.ABCD 32.ABCD 33.ACD
三、分析題
(1)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的具體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是要受條件的制約的,關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河水東流,石獸順流東下,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是有效的。廟僧的失當之處在于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抽象地對待常理,因而判斷失誤。(4分)
(2)所謂的辯證地思考問題,就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維定勢的束縛,根據實際中的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其見解對我們的啟示是,對任何問題都要加以辯證地思考,多角度地或從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3分)舉出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的一個事例(故事亦可),說明所蘊含的辯證思維特征。(3分)
35.「答案要點」
(1)從表面現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產社會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么有制之間有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后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完善,鮮奶銷售渠道不暢通的結果,不是經濟危機的征兆。(3分)
(2)這個案例說明,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人們過多、過快地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入到奶年養殖和乳品加工行業,一旦供過于求,企業就會壓縮鮮奶收購量,奶農只好倒奶。(2分)這個案例還說明,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和滯后性,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政府有必要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逐步提高駕馭市場的能力。(1分)
(3)由于奶農和企業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對市場風險足夠的認識,因此,對方政府有必要鄧以引導和服務。如著力幫助奶農和企業進行市場預測和分析,開展事前供需調研,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鏈系;采取優惠措施,幫助奶農和企業開拓乳品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擴大內需;監督奶農和企業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促使其改進生產技術。(4分)
36.「答案要點」
(1)在建國初期,對民族工商業不能采取沒收的政策,而必須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因為中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在民主革命時期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新中國建立后又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承認《共同綱領》中規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發展對國計民生起有積極的作用。
在建國初期在財政經濟上國家面臨著嚴重困難,因此合理調整工商業是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按照統籌兼顧的方針,合理調整工商業,改善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使私營工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發展生產,活躍市場,繁榮經濟,增加稅收,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
(2)隨著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會改革在全國的完成,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在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性和盲目經營,與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存在,與國家對個體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要求相矛盾。
第三,資本主義工商業企業內部職工與資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資本主義剝削與擴大社會主義積累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
這些矛盾的發展,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日益成為社會主義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只有從根本上改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把原來落后、混亂、畸形發展、惟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
37.「答案要點」
(1)第一,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作為一種體系或一種制度,社會保障由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組成。我國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是: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即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完善和保障人權,包括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著重體現了對公民經濟權利保障,體現了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以人為本。
(2)第一,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它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第二,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保障社會穩定,保證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還具有特殊的意義,它直接關系到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關系到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它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顧不同方面特別是生活有困難方面群眾的利益,有助于促進和實現公平正義。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的手段,實現公平正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38.選做題
選做題Ⅰ「答案要點」
1.他們正在討論國際社會發生的變化主要指:
經濟方面:
(1)經濟全球化在不斷發展,對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冷戰期間,國與國的較量,軍事力量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靠的是靠經濟與技術。
政治方面:
(1)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兩者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2)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加大。冷戰期間,在國際關系中軍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技術因素占有突出地位,在國際關系中起著顯著的作用。
2.現在之所以大使如果不懂經濟就會被視為笑柄,是因為:冷戰結束后,各國都把發展科技經濟放在首位,把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和科技和作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以地緣、民族、宗教關系為紐帶,積極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尋求和開辟經濟貿易關系的途徑。發展經濟貿易關系成為各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目標和實質內容之一。在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愈來愈緊密。經濟上的矛盾與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成為國際斗爭的重要形式。經濟因素不僅對各國國內政治,而且對國際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
(1)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展;
(2)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結果往往導致政府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展產生影響;
(3)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聯系更為密切,相互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發展更趨復雜;
(4)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當今世界各國的外交,首先是經濟外交,即為經濟服務的外交,經濟成為外交的主要內容。冷戰結束后,國家的經濟利益往往成為國家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制約著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對抗,使它們的關系一般不致脫離和平與發展這一主潮流。
選做題Ⅱ「答案要點」
1.(1)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是指事物間、現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它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條件性。
(2)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社會面臨著三種主要因素的制約,即經濟增長、能源以及環境。三者之間是普遍聯系的:
第一,經濟增長和資源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經濟增長是靠消耗資源為前提的,自然資源為經濟增長提供物質資料來源。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起促進或延緩作用。資源的分布不均、經濟“難民”等都是在經濟增長中出現的資源問題。
第二,經濟增長和環境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環境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外部空間,經濟增長又對環境進行著影響。環境污染、傳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貧民窟的增加等都是在經濟增長中產生的環境問題。
第三,環境和資源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資源的消耗改變了人類生存的原有環境,使得全球變暖、森林破壞等問題出現。
(3)我們面臨的主要是經濟增長、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的三重困境,這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關系到人類未來。
2.人類發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戰略的選擇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全球問題,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質,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加大環境保護力度。(3)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
注意:以上答案僅供查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