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我自己開始看政治比較晚,是從九月底開始看的(之前的時間花在數學和英語上比較多)。這一遍復習我重在理解,不懂的地方寧愿多花些時間去研究也不愿意輕易的跳過,同時對那些自己實在理解不透的難點做了記錄。等我把經濟學的內容看完之后,覺得哲學部分的內容印象又有點不深了,當時心里就有點著急,接下來一個月我還是在看哲學和經濟學。在我開始看第二遍時才發現,第一遍真正理解了的內容一看就全想起來了,只是一些概念的具體定義記得不是很準確。
在看第二遍時,我把側重點轉移到了歸納和總結,因為哲學和經濟學中有許多很相近的概念,如經濟學中的壟斷地租與級差地租理論、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這些概念比較容易混淆,所以也常常是考察的熱點,必須予以重視。看過第二遍之后已是十一月,接著我就開始做哲學和經濟學的練習題來鞏固記憶,在這一階段我做了大量練習。事實上,在十一月及以后我花在政治上的時間最多不超過每天復習時間的三分之一,而且我覺得收效還是很明顯的,比再去看第三遍書省時間,可以說是做到省時和收效兼顧。此外,做那些選擇題不一定要分配大塊的時間,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比如做數學覺得累了就可以做做政治來調節放松一下,在考研過程中,這種科目之間的相互搭配也是有益的,當然還要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而定。
等到十二月我對哲學和經濟學有了充足的把握后,便開始了復習剩下的內容。這些內容需要記憶的多,換句話說就是主要靠記憶,對我而言看的早忘的也多,所以只要考前印象深刻就可以。值得一提的是在看毛概、鄧三、時政時最好了解歷年真題的考察特點,可以幫助你更有針對性地去復習它們,同時對那些應該記憶的“條條款款”也要善于抓住關鍵詞去記憶。
我覺得真題是很有必要去看的,不僅要看還要善于總結,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雖然政治一年有一年的熱點,也許是時效性不是很強,但通過做真題還是能給我們很多啟示。一方面,會出現重復考題,當然只要我們復習的比較充分還是不在乎這一點的;另一方面,就是了解考題的難度,認識政治考試一般會考到哪個層面,而自己有沒有理解或是認識到那種深度;最后,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找出一些答題規律:比如選擇題(特別是不定項選擇),它的干擾項是如何設置如何迷惑我們的,于是就會想我們從什么角度去分析才能看清這種迷惑,從而排除干擾項,這些只要在作題時稍加留意就會有感悟。對于后面的主觀題,真題就更有指導價值,建議在看這些大題時不要直接看答案,自己先審一下題,想想答題的要點,最好能拿支筆簡要的寫下自己分析后覺得應答的要點,不需要寫的太詳細,簡單幾個字關鍵字就可以了,然后再和參考答案對照,看看遺漏了什么、多寫了什么。我在后一階段作真題和模擬題時是這樣做的,它能提高我迅速抓住答題要點的能力,同時也能檢測我對復習過的內容理解應用的是否到位、記憶的是否詳細準確。
在最后沖刺階段,一方面適當做些訓練,一方面查漏補缺(建議選《核心考案》這本書,用過這本書的人都很推薦這本書)。如果參加了輔導班,要特別注意在沖刺和點睛時老師所總結的重點和答題技巧,再就是他們對一些時政問題的分析視角,雖然就這兩年的考題來看,似乎出題者是在多多少少的回避一些炒得很熱的話題,但該考的還是會考,而老師們分析問題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些現實問題,從而有助于提高我們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考場上也能更好的去發揮。
政治的資料也不是越多越好,政治復習最主要的在于系統全面(相對于政治大綱而言),所以在復習基礎時不需要去找不同版本的書來看,那樣做時間上不允許同時也是沒有必要的,最多在沖刺階段可以和同學適當的交流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