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乱老女人一二区视频-中国一级特黄剌激爽大片l|www.yueqi0917.com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2014年考研政治真題(完整版)

2014年考研政治真題(完整版)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涂黑。

  1.愛迪生在發(fā)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實驗,有個年輕的記者曾經問他為什么遭遇這么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fā)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愛迪生之所以說"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

  A. 認識中所獲得的相對真理

  B. 整個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

  C. 對事物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D. 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偶然挫折

  2.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這是因為社會規(guī)律與自然規(guī)律有所不同,它是

  A. 不具有重復性的客觀規(guī)律

  B. 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 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D. 比自然規(guī)律更易于認識的規(guī)律

  3.社會生產是連續(xù)不斷進行的,這種連續(xù)不斷重復的生產就是再生產。每次經濟危機發(fā)生期間,總有許多企業(yè)或因產品積壓、或因訂單缺乏等致使其無法繼續(xù)進行再生產而被迫倒閉。那些因產品積壓而倒閉的企業(yè)主要是由于無法實現其生產過程中的

  A. 勞動補償

  B. 價值補償

  C. 實物補嘗

  D. 增殖補償

  4.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并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正確分析這些新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有利于我們科學而全面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fā)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

  A. 改良主義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

  C.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D.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5.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十四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20多年的實踐,黨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了新的科學定位,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

  A. 輔助性作用

  B. 決定性作用

  C. 基礎性作用

  D. 補充性作用

  6.改革開放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得到不斷推進。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A. 實行差額選舉

  B. 按黨派分配名額

  C. 按單位分配名額

  D. 實行等額選舉

  7.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據是

  A. 生產要素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B. 我國社會存在著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制

  C.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勞分的補充

  D. 生產要素是價值的源泉

  8.文化強則中國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其關鍵是

  A.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

  B. 發(fā)展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

  C.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D.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9.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他在該刊發(fā)刊詞中宣稱,"蓋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此時陳獨秀把主要注意力傾注于思想變革的原因是

  A. 他認為批評時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B. 他對資本階級民主主義產生了懷疑

  C. 他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

  D. 他認定改造國民性是政治變革的前提

  10.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新三民主義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義的政綱

  A. 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

  B. 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北洋軍閥

  C. 體現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

  D. 把民主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

  11.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寫道:"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段話是針對當時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

  A. "在全國范圍內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

  B. "御敵于國門之外"的主張

  C. "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D. "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的設想

  12.                  "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這段話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歷形成的

  A. 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

  B. 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

  C. 理論聯系實際的優(yōu)良作風

  D.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

  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其中,公平正義是

  A.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B. 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C.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D. 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14.近年來,從"彭宇案"掀起的軒然大波,到"扶老被誣傷老,好人敗訴賠錢"等事件的一再發(fā)生,使歷來推崇"助人為樂"的國人遭遇考驗。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區(qū)救助人權益保護規(guī)定》的正式實施,填補了國內公民救助行為立法的空白。為此,有媒體撰文《"好人法"釋放道德正能量》,認為該規(guī)定無疑會釋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對社會風氣的凈化不無益處。法律之所以能釋放道德正能量,是因為

  A. 法律是道德的歸宿

  B.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

  C. 活動是道德的前提

  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撐

  15.黨群關系,關乎黨和國家的存亡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部署并在全黨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A. 建設學習型黨組識

  B.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

  C. 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D. 為民務實清廉

  16.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時,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概括為

  A. 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友好伙伴、相互尊重

  B. 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fā)展合作、管控分歧

  C. 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D.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協(xié)作、相互支持

  17.                                                                     海的"貫通東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說上游的沉積物從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順廷而下能到達下游,這就表是脹江貫通了,這就是物源示蹤。我國科學家采用這一方法以,研究長江中下游盆地沉積物的來源,從而判別長江上游的物質何時到達下游,間接指示了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限。他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間距今約2300多萬年。這一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顯示出

  A. 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

  B. 時間和空間的通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C. 時間和空間是指標示物質運動的觀念形式

  D.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18.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說法不同:一般人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奶奶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的作用的啟示有

  A. 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

  B. 杰出個人決定歷史發(fā)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D. 每個人對社會發(fā)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19.1918年,馬寅初在一次演講時,有一位老農問他:"馬教授,請問什么是經濟學?"馬寅初笑著說:"我給這位朋友講個故事吧:有個趕考的書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兩銀子,挑了該旅店標價十兩銀子的最好房間,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單,米店老板轉身去屠夫處還了肉錢,屠夫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旅店還了房錢。就這樣,十兩銀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這時書生來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錢也沒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都還清了,所以,錢的流通越快越好,這就是經濟學。"在這個故事中,貨幣所發(fā)揮的職能有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價值尺度

  D. 貯藏手段

  20.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進行的干預明顯加強,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調節(jié)機制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經濟危機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

  A. 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的頻繁發(fā)生

  B. 經濟危機通常由國家間的貿易失衡直接引發(fā)

  C. 經濟危機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十分明顯

  D. 經濟危機的破壞作用只局限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

  21.1926~1927年初,鄧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一年。此時正值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莫斯科和整個蘇聯燎原般發(fā)展,國家經濟全面開花,市場上商品豐富、品類繁多,商店、飯館、咖啡館隨處可見。鄧小平到中山大學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豐富。在此期間,鄧小平還認真閱讀和摘抄了蘇聯領導人關于新經濟政策的許多論述。這一段經歷對鄧小平后來思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啟示。鄧小平與列寧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有許多相通之處,主要有

  A. 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快速實現從農業(yè)國到工業(yè)國的轉變

  B. 把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

  C. 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

  D. 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在條件下,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fā)展經濟

  2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這是因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我國

  A. 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B.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C. 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D.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3.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耶夫大學發(fā)表演講并回答學生提問時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段話生動地反映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即

  A.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B. 生態(tài)文明建設應與經濟建設協(xié)同發(fā)展

  C. 生態(tài)文明建設可以取代經濟建設

  D. 生態(tài)優(yōu)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

  24.2013年6月6日,《財富》全球論壇首次在中國西部內陸城市成都舉行。這次論壇以"中國的新未來"為主題,集中討論了中國西部發(fā)展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優(yōu)先推進西部大開發(fā)"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把西部大開發(fā)放在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的優(yōu)先位置,是因為西部發(fā)展有利于

  A. 擴大國有資本在西部地區(qū)社會總資產中的比重

  B. 增強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實力

  C. 縮小區(qū)域發(fā)展差距

  D. 形成優(yōu)勢互補、良性互動、協(xié)調有序的區(qū)域發(fā)展格局

  25.《中共中央關于全國                                                 》

  A. 增強公民對社會的認同感

  B. 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C. 擴大政府管理權限

  D.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26.近年來,我國企業(yè)"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從2007年的248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3億美元,年均增長25.5%,??身對外投資大國行列。我國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意義是

  A. 充分利用國外資源

  B. 增強我國企業(yè)國際化經營能力

  C. 培育我國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D. 拓展我國經濟發(fā)展空間

  27.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參議既頒布的《中華民間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毛澤東曾稱贊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體現在

  A. 它不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B. 它規(guī)定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C. 它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D.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8.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最早發(fā)現、命名、利用和管轄釣魚島。1895年,請朝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被迫與日本簽署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釣魚島等作為臺灣"附屬島嶼"一并被割讓給日本。1941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zhàn),宣布廢除中日之間的一切條約。日本投降后,依據有關國際文件規(guī)定,釣魚島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應與臺灣一并歸還中國。這些國際文件是

  A. 《日本投降書》

  B. 《波茨坦公告》

  C. 《開羅宣言》

  D. 《德黑蘭宣言》

  29.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共產黨為避免內戰(zhàn),實現和平建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A. 參加政協(xié)會議并維護政協(xié)協(xié)議

  B. 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

  C. 在國統(tǒng)區(qū)開辟第二條戰(zhàn)線

  D. 在解放區(qū)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30.柏拉圖說:"法律有一部分是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們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會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準則;法律也有一部分是為那些不接受教誨的人制定的,這些人頑固不化,沒有任何辦法能使他們擺脫罪惡。"這段話所凸顯的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是

  A. 教育作用

  B. 保障作用

  C. 預測作用

  D. 強制作用

  31.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源遠流長,內涵數極為豐富。下列詩句中反映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有

  A.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持★棺

  B.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C.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32.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正式啟動運作,36家中外企業(yè)和金融機構頒布證照,首批入駐試驗區(qū),建設該試驗區(qū)的主要任務是

  A.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yōu)化經濟結構

  B.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

  C.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D.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

  33.應中國總理李克強的邀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印度總理辛格和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于2013年10月22日開始分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來自中國三個陸上鄰國的領導人,在同一天開啟中國之行,這樣密集的雙邊訪問在中國外交史上實屬罕見。這一外交動向

  A.體現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吸引力

  B.深化了中國與俄印蒙三國間的盟友關系

  C.反映了中國周邊外交行動的延續(xù)和加速

  D.順應了互利共贏的時代潮流

  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科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的邊框區(qū)域內。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巧用大循環(huán),處理不再難

  山東某地采用循環(huán)經濟的理念,將秸稈"吃干榨盡",對秸稈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稈種蘑菇

  該地小麥種植面積為60萬畝,按畝產500公斤秸稈計算,每年產生30萬噸秸稈。雖然粉碎還田、壓塊做燃料、青儲養(yǎng)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稈,但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當地禁燒壓力很大。

  2009年,該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蘑菇種植企業(yè),該企業(yè)以小麥秸稈加雞糞為原料培育雙孢菇,從當地收到小麥秸稈不夠用,還在周邊100公里范圍的縣市收集,雞糞則由當地一家大型養(yǎng)雞場提供。自蘑菇廠建起來后,蘑菇廠對秸稈的大量需要,讓原本難以處理而成為"包袱"的秸稈搖身一變,不僅成了香餑餑,而且還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長產業(yè)鏈

  然而,蘑菇廠每年產生的6萬噸菌渣,四處堆積,臭氣難聞,也引來周邊群眾的投訴,由此,該蘑菇廠開始尋找下游菌渣處理企業(yè),開展產業(yè)鏈條的招商引資。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動前來,并把廠于建在該蘑菇廠旁邊,他們將買來的菌渣加上豬糞,經過發(fā)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機復合肥。這不僅解決了菌渣問題,而且也附帶解決了讓周邊養(yǎng)豬戶頭痛的豬糞問題,該公司將生產出來的有機復合肥直接賣給周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果農等,由于減少了銷售中間環(huán)節(jié),價格合理。而很受歡迎。該公司也因之而獲利頗豐。

  三、"鏈接"到山林

  秸稈經過種植蘑菇,變成了有機復合肥,最后拿到市場上銷售,算是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循環(huán)利用過程,然后,如果將有機復合肥集中用于生態(tài)修復工程。再次推動一個新的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豈不是更好?

  該地又動起腦筋,將秸稈利用產業(yè)與退耕還林工程對接,該地的山區(qū)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萬多畝,這些山地土壤貧瘠。含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該地從2011年開始,由市財政投入數億元,實施為期5年的"自主退耕還林生態(tài)富民"工程,打算將這些山地改造成高產的大棗、大櫻桃等經濟果林,大力推進農林業(yè)轉型。

  而要發(fā)展高產高效的有機果業(yè),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有機肥從何而來?這時,秸稈等有機肥料又成了人們惦記的寶貝。為了種植出優(yōu)質林果,當地農民在山地種植果林時,都開始墊秸稈、放菌渣有機復合肥等。大片經濟果林的種植,不僅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實現了秸稈利用的大循環(huán),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22日)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huán),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78年我國作出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志曾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均已達到世界第二位,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提升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超過20%。據世界銀行統(tǒng)計,我國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之后,人民群眾對未來期待更高,過去施工建廠,首先考虎的是經濟利益,今天引進項目,擔心的卻是環(huán)境污染;過去期盼吃飽穿暖,今天卻追求吃的健康、安全檢查過去夢想有車有房,現在則憂慮PM2.5排放,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整體都有提高,但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近10年來中國基尼系數始終處于0.4以上,超出國際公認"警戒線"……這個經濟飛速發(fā)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chuàng)造著"中國式奇跡"的同時,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丞待破解。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并向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鋼像敬獻了花籃。習近平表示,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xù)推向前行。我們來瞻爺鄧小平鋼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2日)、新華網(2012年12月11日)等

  材料2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回過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摘自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1)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式奇跡"與"中國式難題"?(4分)

  (2)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分析為什么"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6分)

  36.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80年8月,鄧小平會見意大利記者奧琳娜、法拉奇。法拉奇問:"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鄧小平回答說:"永遠要保留下去。過去毛主席像"

  ★★太多,到處★★,并不是一種嚴肅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對毛主席的尊重。"鄧小平又說:"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從危機中把黨和國家挽救過來,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應該說,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許多思想給我們帶來了勝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確的。"

  摘自《鄧小平文選》第2卷

  材料2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fā)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上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

  摘自《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

  (1)1980年,鄧小平為什么強調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永遠要保留下去"?(5分)

  (2)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不能否定"的深刻內涵及其意義?(5分)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鸚哥嶺是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分布著完整的垂直帶譜。在我國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上獨占鰲頭。這里山高路遠,條件艱苦,一直難以招聘到具有較高專業(yè)素質的工作人員。

  一、鸚哥嶺來了大學生

  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學畢業(yè)生(2名博士、4名碩士、21名本科生)放棄大城市的優(yōu)越生活,陸續(xù)從全國各地來到鸚哥嶺保護區(qū)工作,山腳下一排破舊平房中的兩間就是他們的家。"孩子們,這里的黎苗兄弟說是以種田為生,實際上就是種些橡膠,靠山吃山……你們來任務重啊!在關愛森林的同時,還要想法幫這里的百姓致富!"老站長的一席話,像重錘一樣敲擊著大家。"我們不會讓鸚哥嶺失望著的!"大家不約而同地喊出聲。

  二、鸚哥嶺有了"檔案館"

  到底鸚哥嶺有多少種動植物?這是擺在大學生們面前最直接的課題、也是鸚哥嶺自然保護區(qū)要完成的首要工作。大學生們背著睡袋。鍋碗瓢盆和監(jiān)測儀上山了,他們聚精會神地做著記錄,天黑了,架起鍋巴煮成米飯,和著辣醬吃了實在太困了支起帳蓬鉆進去睡一覺……經過4年多的艱辛努力,鸚哥嶺自然保護區(qū)終于有了自己的"檔案館";記錄到城管來植物2197種、脊椎動物431種、鸚哥嶺樹蛙等14種科學新種以及26個中國新記錄種等。

  三、鸚哥嶺有了護林員

  鸚哥嶺周邊有103個自然村,近2萬村民。看到村民大片砍代雨林種山芝、香蕉、作為環(huán)境保護者,大學生們痛心疾首。但習慣靠山吃山的當地百姓說。"讓我們放下砍刀、放下獵槍絕對不行!"大學生們克服阻力,用真誠和智慧動員招募了270名護林員,并與他們一起,用一個多月時間,走遍了209公里長的界線,埋下了近400根樁和50多塊界碑,為鸚哥嶺保護區(qū)筑起了一道看得見的保護網。

  四、鸚哥嶺有了農業(yè)示范田

  鸚哥嶺是海南的貧困山區(qū),為幫助當地黎苗族百姓脫貧致富,大學生們特地去外地取經,在鸚哥嶺通過試點而大面積推廣"稻鴨共育"的方法,帶動當地人致富,農戶們在稻田里驕傲地插上了"農業(yè)示范田"的牌子。接著大學生們又推廣林下經濟,在橡膠樹下種菜、種瓜、養(yǎng)雞;并幫助當地人建起了環(huán)保廁所,發(fā)行了豬圈,改善了居住的環(huán)境%當地百姓手里有了錢,靠上山砍樹賣錢的人越來越少了。看到這一切,大學生們說,"我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樂,也深切地感受到,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5年過去了,27名大學生一直堅守在鸚哥嶺,他們甘于寂寞,樂于奉獻儀式發(fā)現新物種,是敬業(yè)的科研工作者;引來環(huán)保理念,是先進理念的傳播者;心系百姓喜憂,是黎苗族兄弟的貼心人!一份職業(yè),背負三份責任。三個角色的完美融合,讓我們看到了甘于寂寞的堅守力量和不甘于寂寞的奮斗精神,也讓我們懂得了自已手中的筆、腳下的路、心中的秤要靠什么來指引,他們選擇了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

  每到畢業(yè)季,總有一些大學生畢業(yè)生發(fā)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鸚哥嶺的大學生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給出了最響亮的回答。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2年4月9日、2013年6月7日)

  (1)為什么說鸚哥嶺的大學生選擇的是"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6分)

  (2)怎樣看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說法?

  38.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航海家哥倫布完成了他的前無古人的探險活動后、向支持他探險的西班牙國王和王后匯報他的發(fā)現時說:"地球是圓的。"他因為這一偉大的發(fā)現而名垂后世。但是,時隔500多年后,美國《紐約時報》中東事務專欄作家、普利策獎獲得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沿著哥倫布的航程,從美國乘飛機出發(fā),經由法蘭克福一直向東飛行,來到了印度的"硅谷"--班加羅爾,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有一一個破天荒的發(fā)現。他回到美國后,悄悄地對他的太太說了一句話:"親愛的,我發(fā)現這個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并不是說地球已改變了它的物理形態(tài),但這個論點的提出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揭示出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動的的一個變化--全球化的趨勢。它以高科技發(fā)展為動力,在地球各處勇往直前、勢不可擋,世界也因此從一個球體變得平坦。

  "世界是平的",意味著在今天這樣一個因信息技術而緊密、方便的互聯世界中,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可以被整個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

  "世界是平的",改變著每一個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乃至一個人的生存方式。因此,生活在當今時代的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平坦的世界這樣巨大的變化,我們將如何自處?看來,在這個世界里,要想脫疑而出,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斷強化自己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不斷學習和教會自己處理舊事物和新事物的新方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2007年7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1月1日)

  材料2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以豐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和益處。其中一段話頗令人回味:"小時候父母常常說,兒子阿,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父母會對孩子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正在等著搶你的飯碗。"

  摘編自《美》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1)在"世界變平"的時代,為什么每個人"要培養(yǎng) '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

  (2)從"搶飯"到"搶飯碗"的變化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