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最基本的規律有兩條:一是必須適應和服務于國家改革和發展的大局;二是必須適應和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必須根據國家改革和發展的大局和對自己的合理定位,提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引進、有效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包括課程體系、教材、教學理念、教學管理制度、考評方法、師資隊伍等;通過不斷改革課程與教學,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收了高額學費,承諾這個那個,可是最后學生得不到發展成長,學生不滿意,家長不滿意,社會不滿意,最后國家不滿意。這還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嗎?《教育規劃綱要》“20字方針”中,有“育人為本”4個字,落實到中外合作辦學中,最重要的是樹立“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
從跨國教育的經驗看,質量是否有保證,關系到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生死存亡。目前進行的中外合作辦學評估,是對質量的評估,其關鍵是要很好的把握這條生命線。本著中外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建立和完善評估機制、執法和處罰機制及退出機制。處罰機制是什么?走到底就是退出機制。你辦不好,你就退出。最重要的是,要根據人才培養的質量來判斷一個機構、項目能不能達到示范性要求;中外合作辦學需要改革的有許多,如管理體制、財務制度等等,一切改革,如果不是圍繞人才培養質量來進行,改革就很難成功。
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是中外合作辦學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在實際工作中,不少人對這個核心認識不足,觀念模糊,應當充分認識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堅決糾正錯誤觀念;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合理引進和有效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長效機制。
“優質”,不僅指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還可以是國外學校的特色專業與優質課程;引進的目的是“為我所用”,引進什么,必須首先考慮我國急需的,例如,當前急需引進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尤其是能源、礦產、環保、金融等)相關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的優質教育資源,還應當與我方合作學校或學科、專業“門當戶對”,充分考慮我方合作學校的辦學實力、水平和特色,使雙方資源可以有效匹配、優勢互補;必須把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作為全過程加以對待和監管,并在辦學實踐中結合中國的國情不斷加以本土化,否則,引進的優質資源就可能“水土不服”,變成“非優質”或者“劣質”。 |